肾结石是呈团块状的固体,小至沙子大小,大至鸭蛋大小,它具有不同的颜色及性状,以黄色或棕色的结石居多,质地光滑或粗糙皆有。肾结石的组成成分主要有无机物晶体和有机基质。常用的结石分类方法是通过其主要无机物成分,将结石分为四大类:钙结石、尿酸结石、磷酸镁铵结石以及胱氨酸结石。结石中的有机基质可覆盖于无机物晶体表面,并填充于晶体之间的空隙内。有机基质的种类包括许多生物大分子,如骨桥蛋白(osteopontin)、间α抑制蛋白(inter-α-inhibitor)、尿凝血酶原片段1(UPTF1)以及各种形式的脂类等,它们共同诱导了结石晶核的形成。无机物晶体和有机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始于晶核形成的早期,并贯穿于结石生长与形成的全过程。其中的某些生物大分子可作为结石形成的抑制剂,如UPTF1;某些既可作为抑制剂,也可以作为促进剂,如骨桥蛋白。有研究表明,CaO x 晶体的存在可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诱导生物大分子的产生,因此这类生物大分子的作用可能是抑制或调节结石的生长的。
钙结石是最常见的肾结石,由草酸钙(CaO x )和磷酸钙(CaP)晶体单独或混合组成。
是最常见的肾结石类型,约占所有类型结石的80%。晶体沉积的形式多为草酸钙的一水合物及二水合物。一水草酸钙(CaO x monohydrate,COM)的晶体很薄,呈板状,通常组合形成“哑铃”状沉积于尿液中。在结石内部,COM晶体呈放射状扇形排列,剖面呈年轮状,晶体在结石内以晶核为中心由内向外逐层排列。二水草酸钙晶体(CaO x dihydrate,COD)在尿液及肾结石中均呈四方双锥形结构。CaO x 结石较小,表面可形成闪亮的光点,结石内通常同时含有COM和COD晶体。对于单一成分草酸钙结石而言,纯COM结石比纯COD结石更常见。在二者混合的结石中,COD晶体主要分布于结石表面,使结石形成粗糙的表面;而纯COM结石的表面则更加光滑。现有的理论认为,草酸钙结石的形成与肾乳头钙斑(Randall plaque)密切相关,Alexander Randall在20世纪30年代末提出假说:肾结石依托于肾乳头表面的磷灰石沉积物生长,并最终脱落。Nicole L.Miller等人通过肾乳头活检及肾结石成分分析证实了Randall斑块假说在草酸钙结石方面的真实性。
导致草酸钙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为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即尿钙或草酸排泄增加,或尿量及尿柠檬酸排泄减少。草酸钙结石常与磷酸钙及尿酸结石共存,但与后两者不同的是,当尿pH处于正常范围5~8时,草酸钙晶体沉积的速度没有明显变化。
约有15%的肾结石中含有CaP。CaP结石主要为碱性磷灰石、二水磷酸氢钙(透钙磷石)或磷酸三钙(白磷钙石)。其中,碱性磷灰石最为常见,通常为粉末状,填充于其他晶体之间,尤其是CaO x 晶体。透钙磷石在肾结石中较为罕见,在结石中常呈放射状刀片状排列。白磷钙石则最为罕见。CaP常与CaO x 及磷酸镁铵结石共同存在,但极少与尿酸结石共存,其原因在于尿pH对磷酸钙及尿酸溶解度的差异。
尿钙升高、低柠檬酸尿及尿液pH升高是CaP结石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
尿酸结石占肾结石总数的8%~10%,在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即代谢综合征)患者中发病率更高。大部分尿酸结石呈鹅卵石状,晶核为松散的无水尿酸结晶,周围辐射状包绕着无水尿酸晶体。另一类尿酸结石具有较为紧致的外壳,但内部仍是易碎多孔的结构,这类结石主要由无水尿酸、二水合尿酸、有机基质及COM晶体共同组成。
与钙结石不同的是,由于尿酸在pH降低时溶解度降低,因此尿液pH降低(pH<5.5)是导致尿酸结石的主要原因。此外,尿酸排泄过多(即高尿酸尿症)、饮食摄入过多富含嘌呤的食物、内源性尿酸产生过多、嘌呤分解增加(如骨髓增生性疾病及化疗患者)和尿酸重吸收被抑制都是尿酸结石产生的原因。
磷酸镁铵结石,也被称为“鸟粪石”或“感染性结石”,目前占全球所有结石的7%~8%,通常是由于产生脲酶的微生物(如变形杆菌或克雷伯氏菌)感染,微生物代谢产生氨气碱化尿液,进而导致六水合磷酸镁铵晶体形成。鸟粪石和碳酸盐磷灰石晶体共存时,二者可以迅速长大,填满肾盂和肾盏内的空间,形成鹿角状的大结石。鸟粪石常会引起尿源性脓毒血症而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抗生素治疗加上手术治疗成为治疗鸟粪石的主要选择。同时,鸟粪石的复发率较高,在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中尤为显著。鸟粪石是由球状碳酸盐磷灰石晶体包裹的“棺盖”状鸟粪石晶体组成,内部混有细胞碎片及细菌。
尿路中存在脲酶是形成磷酸镁铵结石的唯一尿路危险因素。
胱氨酸结石的形成是由于患者具有常染色体隐性缺陷,导致其缺乏胱氨酸肾脏转运蛋白,在肾脏中胱氨酸重吸收减少导致尿液中胱氨酸增加,最终在正常的尿液pH下,胱氨酸析出形成胱氨酸结晶,聚集形成反复出现的肾结石和膀胱结石。胱氨酸结石结构紧密,呈琥珀色,略微不透明,密度均匀。
腺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APRT)缺乏症是一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可导致2,8-二羟腺嘌呤(2,8-dihydroxyadenine,DHA)结石。运用药物别嘌呤醇可预防这类结石的形成。
在尿液中,某些溶解度较低的药物及其代谢物更容易因过饱和而析出,并在集合系统中形成结晶,即所谓的医源性结石。例如,接受蛋白酶抑制剂(茚地那韦及阿扎那韦等)治疗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患肾结石的风险更高。茚地那韦及阿扎那韦部分经肝脏代谢,另一部分药物则成比例由肾脏排出,最终在肾脏中形成结晶及肾结石。
食物中的难溶及不溶物质也极易在肾脏中形成结晶并沉积,最终形成肾结石。如2008年国内发生的重大食品安全卫生事件——三聚氰胺事件,因不良厂商在婴幼儿奶粉中违法添加三聚氰胺,导致超过29.4万婴幼儿患上肾结石,超过5万名患儿住院,6名患儿因此死亡的惨剧。
某些结石并非由单一成分的晶体组成,而是由上述多种类型晶体组合而成的。例如,CaO x 晶体常与CaP及尿酸晶体共同组成结石;CaP常与CaO x 及磷酸镁铵晶体共同组成结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