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过饱和结晶学说

尿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物理化学体系。有学者将物理化学溶液理论引入尿结石形成的研究中,提出结石形成的过饱和结晶学说:尿结石的形成经历尿中成石盐的过饱和、晶核形成、结晶生长、结晶聚集、结晶滞留、结石形成等一系列物理化学过程。尿中成石盐的过饱和被认为是结石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结石的形成是尿液中液态物质转变为固态物质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能量,尿过饱和是尿石形成的第一驱动力,其次是尿液饱和度与其他各种变更因素(如抑制因子、促成因子、pH等)之间的平衡发生紊乱。

盐的纯水溶液不能溶解更多盐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达到饱和点时的盐的浓度积为热力学溶度积(solubility product,Ksp)。尿液是过饱和溶液,尿中的大部分溶质处于过饱和状态,但由于尿中各种结晶抑制因子和其他分子的拮抗作用,结晶并不一定析出,随着盐浓度的进一步增加,尿液中将会自发形成大量晶体,此时的浓度积为形成积(conformation product,Kf)。以尿石盐的溶解度为特征,用溶度积(Ksp)和形成积(Kf)可将尿液区分为3种不同的物理化学状态:未饱和、亚稳态、非稳态。在热力学溶度积以下,尿液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形成结晶,已有的结晶会被溶解。当成石盐浓度超过形成积时,溶液为非稳态,将形成结晶。在溶度积和形成积之间,溶液处于亚稳态,此时尽管尿液为超饱和,但尿中的成石物质不会自发成核,然而,原有晶体可以继续生长和聚集,可有异质成核。

此外,也有学者采用活度积(activity product,AP)与溶度积之比(即AP/Ksp)来表示尿液的过饱和度,它与固相形成自由能(△G)的关系为:△G=-RT ln(AP/Ksp),其中R为气体常数,T为绝对温度。从物理化学观点来看,尿路结石就是使体系自由能减小的自发过程。根据这一关系,尿液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被分为3类。当相对饱和度AP/Ksp<1时,自由能-△G<0,尿液处于不饱和状态,此时新结石不形成,原有结石溶解,晶体聚集不能发生;当相对饱和度AP/Ksp=1时,-△G=0,尿液处于饱和状态,此时新结石不形成,原有结石不溶解,聚集能发生;当相对饱和度AP/Ksp>1时,-△G>0,尿液处于过饱和状态,当处于亚稳态区时,新结石不形成,原有结石可生长聚集,当处于超饱和区时,结晶自然沉淀,快速生长和聚集。根据△G可以估计尿结石形成的热力学危险倾向。

某种溶质的过饱和溶液开始形成结晶的过程称为成核,尿液中结晶成核是结石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若结晶成核达到一定体积,且该结晶溶液仍处于过饱和状态,则成核的晶体颗粒簇可以聚集形成更多更大的晶体,降低总体的自由能,这对结石生长至关重要。过饱和结晶学说从理化规律及特点解释结石形成的机制,对结石的治疗及预防有着深远的意义。 266Zniy0XoORnZNkC9HsGih0nasEoozvEctwotOqeJ22MY8Yyl1UvaVilT63CVh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