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药结核病病程较长,迁延不愈,临床表现与普通结核病无明显差异,临床表现可多种多样,轻重不等,其影响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机体的免疫、营养状况、并存疾病及有无接种过卡介苗、入侵结核分枝杆菌的毒力和数量、病变的部位及严重程度等。肺外耐药结核病的临床表现依据不同发病部位而不同。结核分枝杆菌侵入人体后4~6周,身体组织对结核分枝杆菌及代谢产物所发生的敏感反应称为变态反应。局部出现炎性渗出,甚至干酪样坏死,常伴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随着疾病的慢性消耗和进展,身体素质下降,会表现出体重减轻及盗汗。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患者表现为高热或昏睡等全身症状。
发热是指病理性体温升高超过高限,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防御反应,发热是结核病最常见症状之一,约有37%~80%结核病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正常体温在不同的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受机体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稍微有波动。24h以内,下午的体温略高,运动、劳动、进餐以后、女性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可以略高,但正常人一般体温波动范围<1℃。发热是一种症状而非独立的疾病,在临床上分为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发热是对感染的反应,对感染的防御有重要的作用,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无菌性坏死性物质的吸收引起的吸收热、变态反应性发热等。
发热按程度可分为四种:经口腔或者直肠测温5min或腋下10min,以口温为准,体温在 37.5~37.9℃为低热,38.0~38.9℃为中度发热,39.0~40.9℃为高热,≥41.0℃为超高热。
体温上升期由于皮肤血管收缩表现为皮肤苍白甚至有皮温下降,因皮肤散热减少刺激冷觉感受器并传至中枢引起畏寒,继而引起寒战及竖毛肌收缩,常伴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等症状;在高热期,寒战消失,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加深,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体温下降期,体温中枢的体温调定点逐渐恢复正常,患者大量出汗,皮肤潮湿。高热患者可出现谵妄、惊厥、昏迷及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结核病发热常缓慢起病,长期或较长期午后或傍晚低热或中等度发热。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结核患者常表现为高热。
乏力是临床常见的主诉之一,是非特异性的疲惫感觉,表现为自觉疲劳、肢体软弱无力。生理情况下,在过强劳动、长时间工作、睡眠不足、饥饿时也可感到乏力,但休息或进食后很快恢复。病理性乏力根据程度分为轻、中、重度。轻度乏力患者精神不振,常感疲乏,但能坚持体力劳动,休息后疲乏虽有所减轻,但不能恢复正常;中度乏力患者精神疲乏,勉强能坚持日常工作和生活,但是从事轻体力劳动即感异常疲乏,长时间休息也不能恢复;重度乏力患者精神极度疲乏,不能坚持日常活动,即使在休息状态下也感疲倦,懒于言语。
乏力可分为生理性乏力和病理性乏力。病理性乏力与血液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疾病有关,需根据病因对症治疗。
乏力是结核病的全身毒性症状之一,休息后疲劳乏力也不能缓解,同时乏力、无力也是抗结核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精神不振,四肢无力,全身疲乏,行动无力,嗜睡等。结核感染引起的乏力需要积极的抗结核治疗方可缓解。
体重在6个月内减轻达原体重的5%以上,即为有临床意义的体重减轻。造成体重减轻的原因如下:慢性感染,包括结核分枝杆菌、霉菌、阿米巴原虫等,少见的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感染也会引起体重减轻。
最常用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进行评估,计算公式为 BMI= 体重(kg)/身高(m)的平方,其正常范围为 18.5~23.9kg/m 2 ,BMI ≤ 18.4kg/m 2 为体重过轻,BMI在 24.0~27.9kg/m 2 为超重,BMI ≥ 28.0kg/m 2 为肥胖。
结核病是一种消耗性疾病,体重减轻为典型的临床表现之一,结核病引起的体重减轻常伴随其他症状,如疲劳、食欲减退、盗汗及低热等。
盗汗是中医的一个病症名,是以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为特征的一种病症。“盗”有偷盗的意思,古代医家用盗贼每天在夜里鬼祟活动,来形容该病症,即每当人们入睡、或刚一闭眼而将入睡之时,汗液像盗贼一样偷偷地泄出来。
盗汗的临床表现分为轻型、中型和重型三种。轻型盗汗的患者,多数在入睡已深,在清晨5时或醒觉前1~2h时汗液易出,出汗量较少,仅在醒后觉得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稍有汗湿,醒后则无汗液再度泄出。中型盗汗的患者,多数入睡后不久汗液即可泄出,甚者可使睡装湿透,醒后汗即止,揩拭身上的汗液后,再入睡即不再出汗。这种类型的盗汗,患者常有烘热感,热作汗出,醒觉后有时出现口干咽燥的感觉。重型盗汗的患者,汗液极易泄出,入睡后不久或刚闭上眼即将入睡时,即有汗液大量涌出,汗出后即可惊醒,醒后汗液即可霎时收敛,再入睡可再次汗出。出汗量大,汗液常带有淡咸味,或汗出同时混有汗臭。汗出甚者可使被褥浸湿,一夜非数次替换睡装则无法安睡,有个别重症患者能使被褥湿透,被褥较薄或用席子时,汗液可在床板上印出汗迹。这些患者常伴有明显的烘热感,心情烦躁,汗后口干舌燥,喜欢凉水。平时可伴有低热或潮热,五心烦热,颧红,头晕,消瘦,疲乏不堪,尿色深,尿量少,大便干燥。
肺结核因慢性消耗导致机体虚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从而表现为盗汗的症状,中医认为是肺肾阴虚,肺结核盗汗大多是夜间盗汗,另外午后也可以出现盗汗的症状。
与结核分枝杆菌引起肺部感染有关。
与结核病中毒症状有关。
与结核病消耗增加、摄入不足有关。
与出汗多有关。
体温在38.5℃以上者,每4h测1次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4次体温,直到体温恢复正常后72h。体温超过38.5℃,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药,30min后复测体温。如头部冷敷、冰袋置于大血管部位、冰水或酒精擦浴等。高热寒战时注意保暖,及时添加被褥,给予热水袋时防止烫伤,必要时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但年老体弱者不宜连续使用退热药。患者出汗时,及时协助擦汗、更换衣服,避免受凉,指导患者穿宽松、透气、易吸汗的衣服,以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
观察患者神志、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尿量和体重变化,做好记录,注意观察患者末梢循环情况,高热患者四肢末梢厥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应及时报告医生。监测血常规、血电解质等变化,当患者大量出汗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
指导患者正确服用抗结核药物,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如服用左氧氟沙星后出现头晕乏力,服用莫西沙星后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可遵医嘱调整药物剂量和服药时间,提高患者抗结核治疗的依从性。同时为患者制订合理的食谱,以保证患者能够配合药物治疗。
发热、盗汗可以配合中药调理,嘱患者遵医嘱服用百合固金汤,口服六味地黄丸等以改善症状。
根据营养风险筛查 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2002)(附表 1)评估结果,采取有针对性的营养指导。
注意患者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保持患者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