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豆豆6岁,奶奶认为孙子长高需要好营养,天天变换着花样给豆豆准备爱吃的饭菜,如红烧肉、酱牛肉、鱼圆汤等,每天还有500毫升牛奶和一瓶果汁。奶奶认为邻居家同年龄的小强比豆豆高,可能与豆豆吃饭不香有关。豆豆的妈妈问同事和朋友什么原因,他们说可能是“缺少微量元素”。妈妈就经常给豆豆买些钙片或钙铁锌口服液,但效果不明显。妈妈带豆豆去医院看医生,医生检查结果为“豆豆身高、体重均在正常范围内”。医生还告诉妈妈多数微量元素化验是不准确的,现在生活条件这么好,应该是营养充足。家长应该主动了解主要营养素在食物的分布情况。
我们每天需要从食物中获得各种营养素。需要量多的是食物的主要成分,如膳食中所含的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称为宏量营养素。宏量营养素消化吸收后就产生我们生存需要的能量或热量,或构成儿童身体的成分。
有些营养素人体需要量较少,体内多不能合成,需要从食物中获得,且食物中含量也较少,称为微量营养素。微量营养素包括矿物质与维生素,而矿物质中又包含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1)维生素:
营养学上公认的对人体重要的维生素约10余种,如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维生素K等脂溶性维生素,以及已知主要的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 1 (硫胺素)、维生素B 2 (核黄素)、维生素B 3 (烟酸)、维生素B 5 (泛酸)、维生素B 6 (吡哆醇)、维生素B 7 (生物素)、维生素B 9 (叶酸)、维生素B 12 (钴胺素)等。各种维生素对维持人体健康有不同作用,如维生素A可以维持骨骼正常生长发育并促进生长与生殖;维生素C可以降低患病风险;维生素K与凝血功能有关,也会帮助巩固骨质;维生素D与钙磷吸收和骨骼形成有关;维生素E公认有抗衰老功效,能促进皮肤血液循环和肉芽组织生长,使毛发皮肤光润,并使皱纹展平;等等。
(2)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人体内有20余种必需的矿物质,占体重的4%~5%。每日从食物中吃进去相对比较多的7种矿物质称常量元素,即钙、磷、镁、钠、氯、钾、硫。还有8种食物中含量很少的、需要从食物中获得的重要元素叫微量元素,也叫必需微量元素,为碘、锌、硒、铜、钼、铬、钴、铁,其中铁、碘、锌为容易缺乏的微量元素。微量元素包括在微量营养素中。
虽然体内微量营养素矿物质和维生素量少,但对人类健康非常重要。缺乏任何一种微量营养素都可有严重后果,如出生缺陷、认知落后、免疫能力低下、工作能力差,甚至出现妊娠母亲与胎儿死亡、儿童失明等严重状况。
每种微量营养素缺乏有各自的临床特点。全世界儿童最常见微量营养素缺乏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D、碘、铁、锌和钙。除碘与当地的土壤含碘量有关外,其他常见微量营养素缺乏主要与家长给儿童选择的食物种类或儿童长期挑食、偏食有关。维生素A、碘、锌和钙均可从人乳、强化的婴儿配方以及适量动物性食物中获得。如长期食素的人容易缺锌;铁缺乏主要因食物铁的吸收率普遍比较低,还与母亲妊娠期铁营养不足有关。
准确评估微量营养素缺乏的最重要方法是了解营养素的食物来源和摄入情况。医生评价儿童营养状况时,首先要询问家长儿童的饮食情况,如食物种类、摄入量,以确定或排除某种微量营养素缺乏的高危因素;然后,经体格检查仔细观察确认有无相应的临床症状。如果既无高危因素,又无临床症状时,医生就可以肯定告诉家长儿童不存在某种微量营养素缺乏。如有些基层医生认为儿童“缺钙”,建议做检查。但实际上,钙的体内营养状况是难以确认的。不是只有骨骼有钙,钙参与人体的所有生命过程。正常健康人体有周密调节系统以确保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现在的检测方法多是间接判断体内钙营养状况,尚难以达到直接测量。全身99%的钙贮存在骨骼,但与长高无关。身高的生长受几种激素调节,除生长激素外,还有性激素、甲状腺素等。儿童每天喝奶500毫升、摄入食物(如蔬菜等)均含钙,钙供给已充足。只要生长发育正常,家长应该放心,儿童不存在“缺钙”,也不用给儿童做任何检查。家长可以通过查询了解到儿童的食物中有没有怀疑缺乏的营养素,便可以知道儿童身体中是否缺乏这种营养素。
母亲血液里的维生素D可经胎盘转至胎儿体内贮存,胎龄越接近足月,胎儿体内贮存维生素D越多。因此,早期新生儿体内维生素D的量与母体的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及胎龄有关。
虽然母亲体内维生素D营养状况适宜,可以满足新生儿2周内的需要,但一般妇女没有常规检测血维生素D浓度,并不清楚妊娠妇女体内维生素D营养状况。有关研究显示大部分孕妇存在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可能无法满足新生儿生后2周内的维生素D营养需要。因此多数国家建议新生儿出生后数日即开始补充维生素D。母亲妊娠过程往往有严重反应,影响食欲,也可能存在维生素A不足,所以补充维生素D的同时也应补充维生素A。
目前我国多数儿童可达到发达国家儿童的物质生活水平,可是仍然有部分人将儿童的所有表现都用微量营养素解释,如认为“头发黄”“有3根白头发”“夜间哭”或“手指端长‘倒纤皮’或‘倒刺’”是“缺什么”,甚至家长带儿童来医院就诊的目的就是“检查缺什么”,相信需要另外补充。案例中豆豆的食物相当丰富,完全能满足微量营养素的需要。但妈妈为什么还是担心豆豆微量营养素缺乏、容易相信“缺钙、缺锌”的谎言呢?还是家长焦虑和攀比心理作怪或受广告影响,对儿童的期望值过高,别的儿童补了自己不补,担心吃亏。
家长需要从正规渠道学习科普知识,了解分类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只要食物的营养分布合理,正常儿童不可能存在几种微量营养素广泛、轮流缺乏。任何微量营养素缺乏需有高危因素以及相应的临床表现,不可能没有任何临床表现“悄悄发生”,而需要不断反复“常规检测”来发现。目前微量营养素的检测方法并未被认可,其结果临床往往难以解释。2013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规范儿童微量元素临床检测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3〕29号)中要求不得将微量元素检测作为体检等普查项目;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加强儿童微量元素检测监督执法工作的通知》(国卫办监督函〔2021〕366号)中再次重申:非诊断治疗需要不得针对儿童开展微量元素检测,不得将微量元素检测作为体检等普查项目。实际上只要合理喂养、均衡饮食,大多数的微量营养素都可以从食物中获取。
钙缺乏的临床特点也不是家长想象的与“身高”“头发”“出汗”“下肢弯曲”有关。如果儿童不喝奶制品,有钙营养不足的高危因素,但钙营养不足无明显临床症状,直到中老年才出现骨质疏松症。所以比较正确的说法是儿童没有缺钙临床表现,但儿童可能有钙营养不足的高危因素。儿童身高不足、“头发少”多为遗传因素影响,如果的确身高在生长曲线的最低线以下,原因可能有多种,如小于胎龄儿、婴幼儿严重营养不良,患有遗传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儿童“常出汗”“下肢弯曲”多是正常发育现象,家长可去儿童保健科确定。同样,儿童的食物中有动物蛋白,如牛奶、鸡蛋、肉类也不存在锌缺乏的高危因素。
一般情况下,户外阳光下充分的活动即可满足身体所需的维生素D。所以,每天要争取户外活动1~2小时,即使在树阴下、屋檐下的日光折射都可使皮肤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上午10点至下午3点的日光波长最好,最适宜人体获取维生素D。如使用防晒霜、遮阳伞,或隔着玻璃会大大降低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效果。夏季为避免晒伤,可避开正午前后阳光直射下的户外活动。当户外活动条件受限时,可每日补充维生素D制剂。
案例中豆豆每天能喝奶500毫升,钙的来源基本充足,只须补充服用维生素D或增加户外活动即可。
答案:1.C;2.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