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2个月,年轻的艾先生和琴女士夫妇就要为人父母了。为了让婴儿出生后长得好、健康,艾先生和琴女士与两家的父母商量新生儿选择什么喂养方式。艾先生的母亲说以她自己的经验,最方便的是人乳喂养。琴女士的母亲则认为人乳喂养麻烦,还不如吃婴儿配方方便,婴儿还长得胖;她的朋友也建议还是要准备婴儿配方,而且最好是进口的,不但推荐了琴女士一大堆品牌,还告诉婴儿配方要分年龄段喂,还有其他高蛋白奶粉、益智配方奶、高钙奶粉等。复杂的配方市场让年轻的艾先生和琴女士夫妇手足无措,他俩是工薪阶层,尽管父母会资助,但夫妻俩还是决定先请教医生。医生指导夫妻俩学人乳喂养相关知识,接受医生的建议,积极作好人乳喂养准备,并在产后30分钟即让新生儿吃到第一口母亲的乳汁。
(1)人乳是自然界的选择:
像所有哺乳动物一样,人乳是妈妈给婴儿最珍贵的礼物,人乳喂养不仅让小婴儿易消化吸收,还可帮助抵抗疾病,所以对儿童健康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人乳营养全面:
除维生素D需要补充外,人乳营养生物效价高,能提供婴儿早期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
(3)人乳有丰富的免疫成分:
如特异性抗体、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是牛奶配方不可能具备的成分,可帮助抵御病原体侵入体内,保护婴儿减少腹泻和呼吸道感染。
(4)人乳含多种生物活性因子:
也是牛奶配方不可能具备的成分,能促进肠道细胞生长,促进修复损伤的肠黏膜。
(5)人乳中含有激素类物质:
参与调节新生儿的食物摄入和能量平衡,在新生儿获得能量后发出信号,让新生儿知道自己该停止或继续补充能量,降低儿童超重/肥胖的风险。
(6)有助于母子情感交流:
母亲哺乳帮助建立亲子关系,有益婴儿心理行为发育。这些是婴儿配方喂养的不足之处。
(7)人乳喂养经济实惠、方便省时:
母亲乳房分泌的乳汁不定时、不定量,随时满足婴儿需要。
(1)配方的来源:
以前我们曾经用未加工的兽乳喂养婴儿,但那是当年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现在中国发展了,有条件给自己的婴儿选择最好的食物。营养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未加工的牛乳是适合新生小牛的营养,人类的新生儿体重平均只有3千克,比小牛小十几倍,牛奶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含量高,所以不适合人类新生儿消化道、免疫系统、肾脏发育水平。因此,应用科学技术对牛乳进行加工改造,使其营养素成分尽量“接近”人乳,并适合婴儿的消化能力和肾功能。改造后的牛乳称为婴儿配方。即便如此,目前尚难以添加制备或保持人乳系统中的各种活性物质。
(2)配方的适用指征:
部分母亲人乳分泌不足时需要给婴儿补充配方,或母亲无法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婴儿时需采用婴儿配方喂养。如母亲患严重疾病(心脏病、肾脏病、高血压、心功能不全等)时无法哺乳;或母亲乳头严重裂伤、患乳腺炎,影响哺乳;或母亲正在服药治疗精神病、癫痫,接受放射性碘治疗;或母亲患急、慢性传染病活动期,如艾滋病、病毒性肝炎;或母亲近期接触有毒化学物质或者农药等。
(3)婴儿配方的选择:
年轻的父母们不要被超市里琳琅满目的配方迷惑,实际上各个品牌的主要营养素含量基本一致,因为各个商家必须按国家法规生产配方。配方不是越贵越好,也不是便宜的配方营养就会差。家长需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配方。一般正常健康的新生儿或婴儿选择与年龄相适应的普通配方即可。早产儿、过敏婴儿以及一些患有特殊疾病的婴幼儿,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特殊配方。
母亲乳房分泌乳汁主要由婴儿频繁吸吮和母亲心情愉快2个条件决定,这2个条件与母亲垂体有关。因新生儿吸吮的次数越多,刺激乳腺分泌的垂体激素也分泌越多,乳汁产生就多,即民间说的“乳汁越吸越多”。所以各国都主张让新生儿尽早吸乳有利于产妇尽快分泌乳汁。正常分娩后15分钟就可以让新生儿俯卧在母亲胸前,新生儿凭嗅觉可自己发现母亲的乳头吸吮。同时,乳母的情绪、心理及精神状态与下丘脑有关,下丘脑又与促进或抑制乳汁的垂体分泌有关。因此,除了频繁喂哺新生儿,乳母的健康心理状况、预防产后抑郁、保持愉悦心情和喂养的信心同样重要。此外,要保障乳母适宜的营养和充足的睡眠。
健康足月的新生儿,出生后的2~3个月内尤其是前几周应按需喂养,按需哺乳是人乳喂养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胎儿出生前随意在宫内吸吮羊水,出生后还未习惯宫外生活,不宜定时哺乳。同时,新生儿胃容量小,需频繁喂养以满足营养与液体量。通常新生儿可吸吮母亲的乳房8~12次/天,有的甚至更多。但随着婴儿年龄增长,胃容量增加,应从早期的按需喂养逐渐过渡到定时规律喂养。3~4个月龄后,婴儿胃容量逐渐增大,摄乳量增多,喂哺间隔延长,喂奶次数减少。4~5个月龄的婴儿通常3~4小时哺乳1次,每天喂哺6~7次,营养已充足,夜间可不再喂养。如母亲仍延续小婴儿的哺乳方式——夜间喂养,婴儿夜间吃饱活动少,白天没有吸吮奶的欲望,就出现传言中的“厌奶期”。实际上中外医学书从来就没有“厌奶期”这样的描述。同时,夜间频繁哺乳也影响母亲休息。什么方法可让婴儿不再依恋夜间吃奶?聪明的妈妈要提前想到这个问题,最简单的方法是提前准备分床睡眠,晚上没有妈妈奶味的诱惑,婴儿自然就不会缠着妈妈吸吮了。
新手妈妈要学习观察喂养过程婴儿用动作、面部表情或语言表示饥饿与饱足时的暗示,并迅速做出适当反应。如婴儿扭头或推开乳头,提示婴儿吃饱了;吸空母亲的两个乳房后,婴儿仍然吸吮乳头或舔嘴唇,提示可能还不满足。判断婴儿配方喂养的情况与人乳喂养类似。婴儿配方喂养时,如婴儿吃完冲调的液体配方有剩余,提示婴儿饱了;奶瓶很快吸空则可能欠量。
最重要的是让母亲相信“婴儿有自己决定进食量的能力”,即不宜强迫婴儿进食。与成人一样,婴儿进食量可以有波动,不是每次都相同。评估进食量需要至少1个月时间,如果婴儿奶量波动影响体重,应与儿科医生讨论原因。
部分母亲乳汁开始不足时,可给小婴儿补充部分婴儿配方,叫“补授法”。要求每次哺乳不管母亲乳汁量多少都是母亲先喂哺婴儿,喂完后婴儿能安静睡觉或玩耍,提示此次奶量可满足婴儿需要,不需要另外补充婴儿配方;随后每次哺乳均照此进行,一旦母亲的2个乳房都吸空了,婴儿仍不满足,出现哭闹不安时,母亲再用婴儿配方补充。这种情况发生几次补充几次,为“缺多少补多少”的“补授法”。补授婴儿配方的同时,继续维持婴儿吸吮,刺激母亲乳房分泌。婴儿早期不宜采用人乳与婴儿配方交替喂养,这样会减少婴儿吸吮母亲乳房的机会,母亲乳汁会逐渐减少;也可能过多补充婴儿配方,婴儿体重增加过快,甚至超重。
健康新生儿可控制自己的摄入量,并随年龄的增长增加奶量。一般用婴儿体重估计奶量,约150毫升/千克。婴儿配方喂养的新生儿液量可达450~600毫升/天,3~4个月龄后婴儿的液体配方量逐渐增加,800~900毫升/天。若总量超过1 000毫升,提示婴儿消化能力强,可给婴儿进食其他食物。
因为人乳的营养非常适合婴儿消化功能,婴儿几乎可消化吸收所有成分,所以婴儿的粪便形成比较少。约1/3的小婴儿前3个月至少有1次3日无大便;一般3周龄后婴儿大便次数逐渐减少。多数5周龄内的小婴儿可以3日,甚至达10日左右无大便。2~3个月龄人乳喂养与配方喂养婴儿大便次数逐渐相近。3个月龄后每天平均2次大便。虽然无固体食物的2~3个月龄婴儿常常4~5日无大便,肠蠕动少,可持续几周,但不是便秘。如婴儿一般情况好,体重增长正常,玩耍如常,几天无便不是疾病所致。
哺乳时母亲应选择自己与婴儿都可维持较长时间的哺乳姿势,同时母、婴也可享受哺乳过程的情感交流。母亲采用让抱婴儿侧的脚踏在小板凳上的哺乳姿势能使哺乳过程身体放松,乳汁易顺畅地吸出。哺乳时婴儿的姿势也要舒适,婴儿头和肩放在母亲手臂上,母亲用手掌托住婴儿臀部,使婴儿头和身体呈一直线。
婴儿配方喂养时母亲和婴儿也宜体位舒适。喂养时奶瓶稍横放,让奶嘴充满乳汁,避免婴儿吞入过多空气。
有些母亲分泌的乳汁量大,超过婴儿的需要,可将多余的乳汁挤出,存放于专门的储奶袋中冷冻起来,以备自己的孩子需要时使用;同时,鼓励母亲将多余的乳汁捐至当地人乳库,帮助住院早产儿实现人乳喂养。
家庭人乳贮存方法:①短期(<72小时),在不超过4℃的环境下贮存;②长期(<3月),应该在低于-18℃的冰箱中贮存;③储奶袋须标记储存时间以防止过期。
给婴儿喂养贮存人乳前,需将储奶袋放温水浴中解冻。化冻以后将储奶袋放入50℃的温水加温,倒入奶瓶食用。注意:①不可用微波炉加热,避免冷热不均烫伤婴儿,也避免微波破坏乳汁中的营养成分;②解冻后的乳汁如超过24小时,须丢弃,不宜反复冷冻。
新生儿宜频繁吃奶,甚至几十分钟就要吃奶,这并不是饥饿的信号,更不是母亲乳汁不够,是新生儿需要。新生儿频繁吃奶是胃容量小,生长快需要较多营养和液体;同时出生后仍保留一段时间宫内任意吸吮羊水的习惯,所以需要“按需哺乳”。母亲既要掌握按需哺乳的原则,也要避免把喂奶当作安抚新生儿的方法。通常24小时可吃8~12次奶,有的甚至更多。
如果3个月龄的婴儿,生长发育良好,仍然每隔1小时左右就要吃奶,可能与婴儿比较旺盛的“吸吮需求”有关,通过吸吮来缓解紧张焦虑或其他不安的情绪。妈妈应该在尽量满足婴儿需要的同时,学会安抚婴儿,丰富婴儿的生活内容,比如给婴儿唱歌、出门散步、看卡片、讲故事等。总之,妈妈既要掌握按需哺乳的原则,也要避免把喂奶当作安抚婴儿的唯一手段。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老百姓生活水平比较低,妇女只有在产后才稍有营养补充。久而久之,老百姓以为产妇需产后“特别营养”或“大补”才会有奶水。人类繁衍后代与其他哺乳动物一样,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正常情况下母亲“十月怀胎”,胎儿逐渐发育,而母亲的健康也不会受到损害。母亲产后只需要适当补充营养、摄入充足的液体。过度补充营养,例如每天10个鸡蛋、半只鸡,油腻食物与汤不断,这样过度的“补充”不仅不能增加乳汁量,还会增加产妇消化道和肾脏负担,产妇也可能从此肥胖或患高血压。同时,乳汁中脂肪含量过高,超出婴儿消化吸收能力,不仅不利于婴儿生长发育,反而增加以后超重/肥胖的危险。2013年中国营养学会组织编写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建议乳母的能量比平时增加500卡,相当于大米100克、牛奶250毫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建议哺乳的母亲要有足够蛋白质摄入,约120克荤食(鱼、禽、瘦肉)+50~75克鸡蛋、1杯牛奶即可。每次哺乳后母亲适当补充液体量,如喝水、牛奶、果汁或菜汤,而不是喝含油汤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