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insomnia)是指尽管有适当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但仍然对于睡眠时间和/或睡眠质量感到不满足,并且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疲乏、情绪低落或激惹、各种躯体不适、认知功能损害等)的一种主观体验。所有年龄均可发生失眠。
失眠的发病机制目前主要有两种假说:过度觉醒假说和3P假说(易感因素、促发因素、维持因素)。过度觉醒假说认为失眠是一种过度觉醒。当失眠持续存在时,躯体和大脑皮质可逐渐产生过度唤醒现象,这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活跃及炎症因子释放的增加有关。3P假说则认为失眠的发生和维持与易感因素、促发因素、维持因素相关。易感因素包括生物学特点、心理因素、家族遗传。促发因素则包括社会不良刺激因素、生活应激、疾病等。而维持因素包括在床上从事非睡眠活动、长时间卧床、不规律作息等。
ICSD-3将失眠分类为慢性失眠障碍、短期失眠障碍、其他失眠障碍、孤立症状和正常变异。
慢性失眠障碍(chronic insomnia disorder)以频繁、持续的睡眠起始或维持困难,导致患者对睡眠不满意为基本特征。睡眠障碍与日间症状相关,且每周至少发生3次睡眠紊乱和白天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ICSD-3建议,在以秉承分类的基础上,如果临床证据明确,可以进一步采用ICSD-2的慢性失眠临床亚型,具体如下。
是由于过分焦虑和关注睡眠问题、形成习得性阻睡习惯及高度觉醒而引起的一类睡眠疾病。当患者出现非计划性睡眠或脱离平日睡眠环境时,通常不会出现入睡困难,但在正常的就寝时间和计划好的小睡期间则难以入睡。
可能较其他失眠亚型带来的损害严重。特发性失眠在婴幼儿或儿童期起病,且症状持续终身。尽管遗传和先天性异常可能参与其中,但这种类型失眠并没有明确的诱因或病因。
ICSD-2称为睡眠状态感知错误,主要指患者有失眠主诉,但无任何实际客观的失眠证据。在睡眠监测时,患者经常会诉说自己整晚都未睡着,但技术人员能够通过EEG确定患者已经进入睡眠状态。在某些情况下,患者尽管存在正常的睡眠效率,但仍坚称自己根本没有睡觉。这种情况技师必须记录下来,因为患者可能有矛盾性失眠。当临床怀疑矛盾性失眠时,睡眠日记作为一段时间内睡眠习惯的自我报告,将会有很大的作用。睡眠日记通常至少记录持续5天,有时长达1个月。
睡眠日记可以帮助患者发现自己睡眠习惯的异常,如不规律或不一致的就寝时间或白天小睡,而这些异常可能会影响他们晚上的睡眠时间。临床医生可以利用患者的睡眠日记来指出这些不良的睡眠习惯。同时还可以利用睡眠研究报告向患者证明实际睡眠和感知睡眠之间的差异。
睡眠卫生(sleep hygiene)是指有利于睡眠健康的习惯。因此,睡眠卫生不良指对睡眠有害或可能导致睡眠不良的一系列习惯或做法。睡眠卫生技术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循的习惯,它可以使人更易入睡和保持更长时间的睡眠。临床医生经常发现一个人的失眠可能是不良习惯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对患者进行正确有益的睡眠习惯教育是有利的。遵循这些习惯可以大大提高入睡和保持睡眠的能力。
也被称为界限设定障碍,相当于儿童或婴儿期睡眠卫生不良。除睡眠卫生措施外,家长还应考虑其他针对孩子的睡眠卫生措施,如不要在婴儿床上放玩具或其他干扰物,让孩子独自入睡,而不是在父母的怀抱中或依赖奶瓶来入睡。虽然其中一些动作可能在婴儿期或幼儿期的某些发育阶段是适当的,但如果它们持续到儿童时期,将会增加儿童睡眠起始和睡眠维持困难的可能性。要给儿童培养正常健康的就寝习惯,如睡前短时间阅读等。
是由精神疾病引起的,并持续至少1个月。导致失眠的常见精神疾病包括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临床医生常面临的挑战是无法确定是由精神疾病导致的失眠,还是其他类型的失眠导致的精神疾病。例如,有慢性失眠的患者可能会因为无法入睡而有抑郁体验。另一方面,抑郁症患者经常会有失眠症状。
各种内科疾病都有可能引起失眠症状,包括短期失眠和慢性失眠。最常见和持久的引起失眠的疾病主要包括合并疼痛或不适的疾病。该情况可发生在任何年龄,老年人更为常见。
各种睡眠疾病也会导致失眠,如不宁腿综合征会导致入睡困难型失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常干扰患者进入睡眠或频繁觉醒而导致睡眠维持困难,发作性睡病患者的夜间睡眠紊乱也常导致患者不能维持稳定的睡眠。
是由药物滥用或药物戒断引起的。这些物质通常包括酒精、催眠药物、镇静剂、兴奋剂和阿片类药物。大多数药物都可以通过不同形式改变或干扰睡眠。药物干扰睡眠的程度取决于所使用药物的类型、剂量、持续时间和使用的规律性,以及个体因素。酒精对睡眠有很多影响,包括缩短睡眠潜伏期,减少觉醒,减少REM睡眠,增加夜间前1/3的N3期睡眠。在夜间后半段,酒精会增加觉醒的次数,并造成碎片化睡眠。由于REM睡眠反弹,它还会增加梦魇的可能性。酒精、镇静剂和止痛药的使用会增加阻塞性睡眠呼吸事件的可能性。因为这些药物可以松弛肌肉,增加上呼吸道阻塞概率。
短期失眠障碍(short-term insomnia disorder)也被称为适应性失眠或急性失眠,病程小于3个月,以短期内的睡眠起始或维持困难,导致患者对睡眠不满为基本临床特点。几乎每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时刻都会经历睡眠起始或维持困难。短期失眠障碍通常与特定的压力源有关,包括工作、学校、婚姻压力、兴奋、期待、经济困难、疾病、亲人去世或自然灾害等。虽然此类型失眠很常见,但当压力减轻时,通常也会自行缓解。例如,如果一名大学生因为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的压力而经历失眠,那么在期末考试结束时,失眠很可能会得到纠正。
这种诊断仅用于具有睡眠起始或睡眠维持困难的症状,但又不符合慢性或短期失眠障碍的诊断标准的患者。
睡眠时间经常超过睡眠需要的人,以及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且没有日间障碍的人(短睡眠者)都属于这一类。
临床上从主诉、睡前状况、睡眠-觉醒节律、夜间症状、日间活动和功能、其他病史(如躯体疾病、精神障碍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精神检查及家族史等各方面综合评估患者失眠基本状况。
包括自评和他评两种方式。
每天记录上床时间、睡眠潜伏时间、夜间觉醒次数、觉醒时间及原因、总卧床时间等睡眠情况及活动情况,至少连续记录2周。
常用的量表包括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失眠严重指数(insomnia severity index,ISI)、艾普沃斯嗜睡量表(Epworth sleepiness scale,ESS)、清晨型-夜晚型量表(morningness-eveningness questionaire,MEQ)、睡眠不良信念与态度量表(dysfunctional beliefs and attitudes about sleep scale,DBAS)等。
一般不作为评估失眠症状的常规手段,常在怀疑合并其他睡眠疾病的失眠、未确定诊断或治疗无效的失眠、伴暴力及伤害行为的失眠等情况下进行PSG。
主要用于发作性睡病和日间思睡的鉴别和评定。MSLT可客观评定失眠患者日间觉醒程度和嗜睡倾向。失眠患者的MSLT结果通常表现为潜伏期正常或延长。
用来评估睡眠-觉醒节律,是睡眠日记的重要补充,能间接反映睡眠与觉醒状态。
慢性失眠ICSD-3诊断标准(同时满足A~F):
A.患者主诉,或由患者家长或照护者发现以下一项或多项症状。
·入睡困难。
·睡眠维持困难。
·比期望的时间早醒。
·在适当的作息时间拒绝就寝。
·无父母或照护者干预时,入睡困难。
B.患者主诉或家长或照护者发现存在以下一项或多项与夜间睡眠困难相关的症状。
·疲劳/不适。
·注意力、专注力或记忆力受损。
·社会、家庭、职业功能受损或学业表现下降。
·情绪不稳/易激惹。
·白天嗜睡。
·行为问题(如多动、冲动、攻击性行为)。
·积极性、精力或动力(initiative)不足。
·增加发生错误/事故的倾向。
·对睡眠关注或不满意。
C.睡眠/觉醒困难,主诉不能单纯以睡眠机会不充足(如分配了充足的睡眠时间)或睡眠环境不佳(如环境安全、黑暗、安静、舒适)解释。
D.睡眠紊乱和相关日间症状每周出现至少3次。
E.睡眠紊乱和相关日间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
F.睡眠/觉醒困难,不能以另一种睡眠疾病更好地解释。
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为慢性失眠障碍的一线疗法。CBTI的短期疗效与药物相近,且疗效持续时间长于药物。近年来,CBTI的治疗方式发生了改变,有网络CBTI、电话CBTI、阶梯式CBTI等,在保留CBTI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形式更加便捷灵活,其疗效和安全性也得到了大量研究的证实。其他非药物治疗还包括光照、物理治疗等。
失眠的药物治疗可分为BZRAs(包括BZDs如艾司唑仑、阿普唑仑、劳拉西泮、氯硝西泮等和NBZDs如唑吡坦、右佐匹克隆、佐匹克隆等)、褪黑素受体激动剂、抗组胺H 1 受体药物、食欲肽受体拮抗剂和其他失眠治疗药物,如抗抑郁药、镇静类抗精神病药、中草药。使用药物治疗失眠时,首选NBZDs,尤其是短效BZRAs(如唑吡坦),短效药物无效或无法耐受时更换另一种短中效BZRAs(如佐匹克隆或右佐匹克隆)。伴有焦虑抑郁者可增加镇静类抗抑郁药(如米氮平、曲唑酮等)。入睡困难者选择短半衰期药物,睡眠维持困难和早醒者首选较长半衰期的药物。BZRAs需要睡前给药,每晚服用一次。由于BZDs存在成瘾性和耐药性,不建议长期服用,超过4周需要重新评估,需要长时间服用者,建议间歇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