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家庭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一、家庭结构

家庭可以是父母和子女组成简单的三口之家,也可以是多代、多亲、多子女组成的大家庭。家庭对儿童的培育和发展至关重要,不同结构家庭中亲子之间、子女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家庭成员对儿童不仅要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还需为儿童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不同家庭结构对儿童社交活动、处事方法和其他生活技能的影响,都存在显著差异。

二、遗传因素

行为表现既有先天遗传因素也有后天因素,基因与环境间的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行为表现。大脑结构和功能在婴儿和儿童早期就已经形成,受社会交际的影响很大。人类基因图谱的诞生,使基因与环境互动机制的研究成为可能。这些技术也被应用到父母养育和儿童行为的研究中,儿童在婴儿期对母亲形成不安全型依恋时,自制力较低。这项研究表明,婴儿期的安全依恋可能赋予有基因风险的儿童更高的自制力,从而避免行为问题。如果父母传递的信息清晰而富有建设性(高质量),血清素转运体基因变异体能为儿童在社交中提供优势,相反,如果父母的社交信息模糊(低质量),则产生劣势。

三、教养方式

教养方式根据父母的响应程度(儿童需求的响应)和约束程度(符合社会道德准则的行为约束)可分为权威型(高响应 + 高行为约束)、专制型(低响应 + 高行为约束)、溺爱型(高响应 + 低行为约束)和忽视型(低响应 + 低行为约束)四种。不同的教养方式反映出家长对儿童的态度或教育理念,也决定了父母社交行为的情绪氛围和环境。

教养方式及其特点:

权威型父母在充满合作的家庭环境背景下,对待儿童态度民主灵活、支持儿童自主行为,同时用规则让儿童学会自制。这样的父母很温暖、与儿童关系和谐,他们坚持原则但并不墨守成规,而是根据儿童年龄设置规矩。

专制型父母独揽大权,喜欢发号施令,不鼓励亲子间的语言交流,对儿童态度严苛、并且必要时会施加惩罚来增强组织性,期望儿童的服从。父母根据自己一套标准规则来塑造和控制儿童,不愿与儿童在商讨、交流中达成规则,而是强制施加在儿童身上,不征求儿童或是青少年的意见。

权威型父母和专制型父母的共同点是,都对儿童的自制力有较高要求。

溺爱型父母对儿童没有清晰规则指导,不喜欢下达命令,多采用平和、仁慈的相处模式,对儿童的愿望和要求无限纵容。溺爱型家庭儿童常常有较强的攻击性、冲动性、缺乏社会责任感,溺爱型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交影响弊大于利。

忽视型父母被动、缺乏情感、松弛或冷漠,与其他三种父母比较,较少参与儿童的生活,对儿童在社会交流时的行为缺乏规范和指导。忽视型父母通常对儿童的需求表现冷淡和漠不关心,似乎想和儿童保持距离,生活中他们尽量减少与儿童共处的时间及交流。对父母这一角色投入和做出的承诺很有限,这类父母对儿童的忽视同样会引起风险。

溺爱型父母和忽视型父母的共同点是,都对儿童的自制力要求较低。

教养行为是一种机制,父母亲以此直接培养帮助儿童学会对社会规则的服从和取得社会价值成果。通常儿童可以通过解读父母的语调和肢体语言,来准确迅速地判断父母高兴还是不高兴,轻松还是不安,镇定还是忧虑。儿童通过父母明确目标导向的行为(暂停体罚,羞辱)、非目标导向的行为(手势,语调、表情),逐渐习惯于自己父母的教养方式和行为,也形成解读父母内在状态的能力。

四、家庭文化

不同文化背景盛行不同的教养方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教养方式各有千秋。文化不仅对家庭生活,也对父母和儿童间的交往方式有深入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传递信息具有很强的差异性。如在强调行为规范和对儿童行为有较高期望的文化背景下,父母的严苛实际传递的信息是一种关切;但如果是在不那么严格、对儿童行为也没有很高要求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它则被看作冷漠无情的批评。

五、家庭在儿童口腔科实践中的应用影响

家庭是儿童通往社会的桥梁,是儿童社交技能、个性特点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医生对儿童的家庭状况无法控制,但了解家庭状况有助于制订最佳的临床决策。医生与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之间的建设性伙伴关系,为儿童此后与牙医建立积极和满意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医生首次接诊时应知晓儿童的主要看护者,以及主要看护人对口腔健康的态度和交流方式;了解家庭成员的身份、监护权的分担、育儿环境、家庭成员的重大疾病史、社会支持、家庭经济状况等信息,以便更好地与儿童父母或其他主要家庭成员进行沟通。而他们对医生沟通信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对促进儿童保持口腔卫生健康和引导儿童配合口腔治疗至关重要。

六、父母对儿童在医疗环境中应对与配合行为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最重要的支持来源,家人的观点和信息在临床决策中非常重要。父母在诊疗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孩子行为:

1.焦虑与恐惧

儿童牙科焦虑症与父母自身的焦虑有关。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兄弟姐妹和其他家庭成员可以直接或潜移默化地让患儿产生牙科焦虑或使其焦虑感增强。有报道显示,家人对牙齿保健的消极态度是产生牙科焦虑的常见原因。一些有牙科焦虑的成年人,往往始于儿童期,并且是早在口腔治疗之前就出现的。父母表现出多项促进焦虑行为的,儿童也更加焦虑、恐惧,感受到更强烈的疼痛,并且不易接近、不易配合,更难帮助。理论上,有牙科焦虑的父母是可以避免给儿童灌输牙科恐惧的,家长可以做到有备而来,先对现代口腔技术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有所了解,减轻自身牙科焦虑,进而对儿童口腔治疗起到正向作用。

2.安慰陪伴

治疗中父母采取安慰行为非常普遍,安慰分有效、无效两种。父母展现促进应对的行为和言语如下:与治疗内容无关的聊天,将儿童的注意力转移到愉快的事物上:宠物、玩具、食物、电影、电视、朋友们等;儿童的计划或愿望。有效安抚语言:“就快好了,还有两分钟”。父母的面部表情、声音语调和言语内容对儿童有很大影响。有研究表明,很多家长的常见行为在帮助儿童接受并配合疼痛治疗上起了反作用,如无效安抚语言“别担心,我不会让他们伤害你的”。儿童不能完全理解父母所表达的意思,可能把儿童的注意力引到治疗中不太愉快的感受方面。

研究发现,当儿童在看牙前已表达过害怕,他们家长的陪伴愿望最为强烈。已有报道表明:家长留在诊室对儿童、家长和医生都有好处。家长在身边显然提高了儿童的安全感和支持,父母表现出更高的满意度,更加放心。因为他们保护并支持着儿童,能听到医生等人员给儿童的口腔健康信息也是一大好处。儿童情感得到更好的支持,更利于与儿童看护者建立信任关系,医生可能受益于此。父母留在诊室的缺点也有报道。大多数问题的出现都是来自注意力分散,儿童的注意力被父母和医生分散,容易引起理解偏差。没有调查表明,父母对医生指令的重复能促进儿童的配合。临床实践观察,在诊室活跃且多话的父母,会扰乱儿童和医生之间的互动,会增加不配合的可能性。医生可能因父母过于健谈分心或者恼怒,在治疗时不得不一边照顾儿童,一边兼顾家长的担忧。如果家长具有较高的牙科焦虑,待在诊室可能放大自己的不良情绪然后再传递给儿童。

3.医生与父母沟通对儿童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服务的性质已经从:“医生即权威”的模式转为更加平等的模式,患者和家属也希望参与治疗决策和健康服务中。对家长(监护人)和医生来说,首要核心都是儿童的健康和幸福。医生的角色是为家长(监护人)讲解方案的利与弊,以助其做出明智决定,同时纠正家长原有的错误认知。家长的作用是接收和分析医师告知的方案,并为儿童做出选择。尽管有的选择医生并不赞成,但只要不危及儿童的健康,医生也应当理解并认真倾听儿童家长的想法,认识到他们可能使用与自己不同的评判标准。一位医生不可能与所有儿童和家庭完美搭配。当产生不信任或治疗理念存在显著差异时,可介绍儿童和家长寻求其他医生或医院就诊。同时,医生要让家长懂得,给予儿童支持时要注意保护儿童与医生的关系。

(马艳萍 刘 伟) hlvgFZhNSR3u0a9THkOMubJIRnsD58pl792AXno72r11i9aVK1D8R7C8mvguV0n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