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实践中,儿童口腔科与其他口腔科一对一的医患关系不同,儿童口腔科的诊疗过程是一对二的关系,患儿、家长(监护人)与医护人员构成了一个三者相互影响和作用的三角关系(图3-1)。从某种意义上讲,儿童口腔科的三角关系贯穿于整个诊疗过程,三者共同关注焦点和目标是促进儿童的口腔健康。
图3-1 儿童口腔科三角模型模式图
值得注意的是在图3-1 中,1975 年和2014年的两个三角模型之间存在着差异。在2014年,社会期望因素的增加影响了儿童口腔诊疗实践,儿童口腔科诊疗三角模型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环境,而是存在于周围社会之内并受其影响。因此,在2014年的模型中,三角形的周围增加了一个代表“社会影响”的环形。
对儿童口腔医生来说,最大的社会影响是知情同意原则。为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儿童口腔医生需要告知父母(监护人)所使用诊疗技术的性质、风险和益处,以及其他获得专业认可或是循证的替代方案。取得家长的理解、信任和配合,完成口腔治疗。
在儿童口腔医生检查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采用合适的语言与情感交流,及时发现和消除患儿恐惧、焦虑和紧张情绪,建立患儿对口腔治疗环境的适应力,提高诊疗操作中患儿对疼痛的耐受力,获得患儿和家长(监护人)的信任和配合,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这一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称为儿童口腔治疗中的行为管理。儿童口腔科行为管理包括非药物行为管理如:告知-演示-操作、治疗前的体验、正强化、分散注意力、模范作用、语音控制、保护性固定、积极倾听、适度反应等;药物行为管理如:吸入、口服药物、静脉镇静和全身麻醉下儿童口腔治疗。儿童口腔医生根据儿童不同的心理行为特点、疾病状况、年龄等因素选择非药物或药物行为管理。多数儿童可以在非药物行为管理下完成治疗,对于药物行为管理,应谨慎选用,严格掌握适应证。
行为管理是医护人员的一项临床技术,同时也是心理学、教育学在儿童口腔医学中的具体应用。使用行为管理技术不能理解成“要控制儿童的行为”,其核心目的是促进医护人员与儿童之间建立相互信赖关系,最终减少儿童对口腔治疗的恐惧与焦虑情绪,同时让儿童了解保持口腔健康和改变不良习惯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因此,儿童口腔医学行为管理有两个目的:一是保证对儿童所进行的治疗能高质量、顺利地完成,避免治疗过程对儿童身心产生影响和伤害;二是培养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所有接诊儿童的医护人员都应牢记这两个目的,而交流和教育是达成这两个目的的主要途径。医护人员的移情能力及与患者和其监护人的沟通交流能力,对其行为管理能力和技巧有重要影响,行为管理能力也是评价儿童口腔医生个人专业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马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