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是指运用各种手法刺激小儿穴位,从而使小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如今小儿推拿的疗效得到越来越多大众的肯定,成为了一种时尚的小儿保健方法。

小儿厌食

1.补脾经,指腹揉

补脾经的具体操作手法是推拿者旋推患儿拇指指腹,连续100~300次,注意用力要柔和。适用于小儿厌食属脾胃虚弱者,症见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大便稀烂或干结、口臭等。

2.推三关,腕肘纹

推三关是推拿者用自己的拇指或示、中两指螺纹面着力,沿患儿前臂桡侧,自患儿的腕横纹向肘横纹推300次。适用于小儿厌食属脾胃虚弱者,症见食欲不振、大便溏稀、腹胀腹痛等。

3.四横纹,轻掐揉

四横纹为示指(食指)、中指、环指(无名指)、小指掌面第一指间关节横纹。操作时,掐揉四横纹从示指纹至小指纹,每揉3~5次掐1次。适用于小儿厌食属疳积者,症见身体消瘦、食欲不振、口臭、大便不畅。

4.大鱼际,腹顺揉

揉板门(手掌的大鱼际部)100次,之后顺时针揉腹5分钟。适用于小儿厌食属脾虚食滞者,症见食欲不振、早饱、疲倦乏力、大便不成形。

小儿便秘

1.揉天枢,疏调大肠

让患儿仰卧,妈妈用拇指指腹按揉天枢穴(与肚脐平行,前正中线旁开2寸),每秒钟揉1~2次,共100~150次。适用于小儿便秘伴有腹痛、腹胀者,腹泻亦可用此法。

2.揉摸腹部,消食导滞

让患儿仰卧,妈妈用手掌或中间三指,顺时针在患儿肚子上缓慢画圆揉摸,共揉5分钟左右。适用于小儿便秘伴有气血不足、脾阳不足者,症见面色苍白、疲倦乏力、精神不振、大便难解、肢体寒凉。

3.下推七节骨,升降脾胃

让患儿俯卧,妈妈用拇指或中间三指,自上向下,从患儿腰部最低点的凹陷处推至尾脊骨,每秒钟推1次,共100~300次。适用于小儿便秘伴有烦躁不眠的实热患儿,症见大便难解、夜间易醒、好动易怒。

4.揉鱼尾,通气理大肠

让患儿俯卧,妈妈用手顶住患儿尾骨最下端,往上方向揉按,力度适中,每秒钟揉按1次,共100~300次。适用于小儿便秘积滞者,症见大便不畅、腹部胀闷。

小儿腹泻

1.摩腹

即用一手掌在患儿腹部轻柔地打圈,范围以肚脐为中心,由小到大,至整个腹部,先逆时针摩2分钟,再顺时针摩1分钟。适用于小儿腹泻伴有虚汗多、手脚寒凉属脾胃虚弱者。

2.揉脐

用示指、中指、环指的指端螺纹面在脐部揉按,力量稍重(三指按于肚脐,指下感觉有物顶住即可),揉按1~2分钟。注意揉按时力量不要太重,否则患儿会感觉不适而哭闹,影响治疗的进行。适用于小儿腹泻或便秘或食积者。

3.揉龟尾

龟尾位于背部尾骨端,用中指在龟尾穴处揉按,力度同揉脐,揉按2~3分钟。揉按时力量可比揉脐稍大些,若患儿感觉不适而哭闹,可减轻揉按之力。适用于小儿腹泻属脾阳不足者,症见畏寒肢凉、喜热饮、大便溏稀。

4.推上七节骨

七节骨即背部脊柱尾端的七节,从龟尾向上数七节即是。用示、中二指从龟尾穴沿七节骨向上推擦,动作轻快,每分钟100次左右,推擦100~300次。适用于小儿腹泻属脾胃虚寒者,症见大便稀烂、纳差、便秘、遗尿等。

小儿遗尿

1.补脾经

脾经位于拇指桡侧缘(外侧),赤白肉际处。顺着拇指桡侧从指尖推至指根,共500次。适用于小儿遗尿属脾胃虚弱者,症见遗尿、消化不良、腹泻、食欲不振等。

2.补肾经

肾经位于小指末节螺纹面。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补,共500次。适用于小儿遗尿属肾虚先天不足者,症见遗尿、虚喘、腹泻。

3.推三关

用一只手握住患儿的手腕,使其掌心向上,然后用中指、示指指腹自患儿腕横纹直推向肘横纹,共500次。适用于小儿遗尿属脾胃虚弱者,症见遗尿、腹泻、食欲不振。

4.揉气海

气海穴位于身体前正中线上,肚脐正中下1.5寸(即肚脐往下两横指处)。用拇指或中指或掌根顺时针按揉该穴,用力不宜过重,揉至微微发热就好了,共200次。适用于小儿遗尿属气虚阳虚者,症见遗尿、多尿、畏寒、腹泻等。

5.揉肾俞

肾俞穴位于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各一穴。用拇指指腹顺时针按揉该穴,共200次。适用于小儿遗尿属肾虚先天不足者,症见遗尿、虚喘、腹泻等。

6.揉命门

命门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与神阙穴(肚脐)前后相对。取穴时可将双手示指相交在肚脐上,然后一左一右从肚脐出发,往腰后水平绕去,两手示指交汇处就是命门。用拇指指腹着力按揉该穴,也可用擦法,用拇指指腹横擦该穴,力度适中,以热透为度,共100次。适用于小儿遗尿属肾气亏虚者,症见遗尿、畏寒、腹泻、容易外感等。

7.揉三阴交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踝关节上3寸。用拇指指腹着力按揉该穴,有酸胀感。按揉1分钟。适用于小儿遗尿属脾虚夹湿伴有肾虚者,症见遗尿、肠鸣腹胀、大便溏稀、消化不良等。

8.揉百会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两耳尖连线的中点。用右手拇指指腹轻揉该穴1~3分钟。该穴2~3岁才能完全长好,因此,建议3岁以下的小儿不可按揉该穴位。适用于小儿遗尿属阳气亏虚者,症见遗尿、畏寒、发育不良。

小儿表虚自汗

1.清肺经

肺经穴位于环指末节螺纹面。操作时,由指根向指尖推100~300次。适用于小儿自汗属表虚者,伴有咳嗽、鼻塞流涕、咽喉疼痛等症状。

2.运太阳

太阳穴位于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中。操作时,术者以拇指端或中指端按揉此穴30~50次。尤其适用于小儿自汗伴有外感者,症见鼻塞流涕、头痛等。

3.揉肾顶

肾顶穴位于小指顶端。操作时,按揉此穴100~300次,具有收敛元气、固表止汗的功效。适用于各种自汗、盗汗。

4.擦风池

风池穴位于后发际下大筋外侧凹陷处。操作时,来回擦此穴50次。适用于小儿自汗伴有外感者,症见鼻塞流涕、咽喉疼痛等。

小儿食积夹寒

1.补脾土

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指摩法,另一种方法是屈曲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由拇指桡侧缘的远端推至近端。上述两种补脾土的方法,可任选一种,推300次。适用于小儿食积属脾胃虚寒者,症见消化不良、厌食、大便溏稀、腹痛等。

2.分推腕阴阳

患儿掌心向上,用两手的示指、中指、环指和小指分别从患儿腕部及手部的两侧背面托住患儿之手;以两拇指自患儿腕掌面部横纹的中点,同时分推至腕横纹的桡侧及尺侧,约100次。适用于小儿食积属脾胃阳虚者,症见消化不良、厌食、腹痛、腹泻等。

3.推三关

由于是治疗“食积夹寒”,所以推三关的次数应多一些,约推600次。适用于小儿食积属脾胃阳虚者,症见消化不良、遗尿、腹泻、腹胀等。

4.运八卦

患儿掌心向上,以一手指远端的掌侧面作为接触面,在患儿的八卦穴做指摩法,称之为“运八卦”,约300次。适用于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小儿积滞情形。

5.分推腹阴阳

患儿取仰卧位,以左、右两手的手指(一般用拇指,也可用示指和中指),分别自患儿胸骨下端,沿肋弓分推至两侧的腋中线,共200次。适用于小儿食积伴有腹痛、腹胀者。

6.摩揉脐腹

患儿取仰卧位,以一手掌在患儿的脐部及其周围施以掌摩法,持续数分钟后,再在脐部及腹部做掌揉法或掌根揉法,使之有较强的温热感。适用于小儿食积属脾胃虚寒者,症见消化不良、肢凉畏寒、腹胀腹痛等。

小儿食积夹热

1.清脾土

患儿掌心向上,医者用指推法,自患儿拇指的近端推向远端,称之为“清脾土”,共300次。适用于小儿食积属脾胃积热者,症见消化不良、口臭、厌食、吐泻等。

2.补脾土

先用“清脾土”的方法对患儿进行治疗,接着再用“补脾土”的方法,称之为“先清后补”。食积夹热时,常采用“先清后补”的方法,症见消化不良、口臭、厌食、吐泻等。

3.分推腹阴阳

患儿取仰卧位,以左、右两手的手指(一般用拇指,也可用示指和中指),分别自患儿胸骨下端,沿肋弓分推至两侧的腋中线,约100次。适用于小儿食积伴有腹痛、腹胀者。

4.推三关

用一只手握住患儿的手腕,使其掌心向上,然后用中指、示指指腹自患儿腕横纹直推向肘横纹,约200次。适用于小儿食积属脾虚夹热者,症见消化不良、吐泻、腹痛、厌食等。

5.退六腑

约600次。退六腑的次数要比推三关的次数多,因为是“食积夹热”。适用于消化不良、大便不畅、腹部胀满等。

6.推四横纹

四横纹穴有两种不同的位置,是四个穴位的总称。这里所说的四横纹穴是在示指、中指、环指、小指掌指关节的掌侧横纹处。以推法,依次分别在上述部位进行治疗,约数分钟。适用于消化不良、厌食、大便不畅、腹胀腹痛等。

7.揉外劳宫

外劳宫穴正对掌心劳宫穴处,顺时针方向指揉数十下。适用于消化不良、感冒咳嗽、睡眠易醒等情形。

小儿外感

1.开天门

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一般用两手拇指交替从两眉中点向上推至前发际,推24次或3~5分钟。“开天门”是推拿的起式,小儿出现各种不适,都可以先做开天门,有天人相应之意。适用于小儿外感发热、咳嗽、流涎、腹痛、腹泻、便秘、厌食、遗尿等。

2.推坎宫

从眉心到两侧眉梢所成的横线为坎宫。用两手拇指指腹从眉心向两侧眉梢分向推动30~50次。适用于小儿外感头痛、鼻塞流涕、咽喉疼痛、咳嗽等。

3.揉太阳

两眉后凹陷处为太阳穴。可用两手拇指或中指指尖在眉后凹陷处揉动30~50次。适用于小儿外感头痛、鼻塞流涕、发热、咳嗽等。

4.揉耳后高骨

该穴位为乳突后缘和后发际的交界点,可用两手拇指或两手中指指尖在耳后乳突(隆起的高骨)下方的凹陷处按揉30~50次。适用于小儿外感头痛、发热、鼻塞流涕、咳嗽、恶风等。 yvMVcswrSZYYf/b+49RvaA+018IWHsm+DOya32tvtRDiEQhQFetUEEzY5C1Wwyi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