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小儿脾系证治

小儿常见的脾系疾病,其治疗以健脾为主,顺应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脾升胃降的特点,多选用党参、太子参、茯苓、白术、山药等平补之品。如脾运不佳,加醒脾行气药,如陈皮、砂仁;食积不化,加消食导滞药,如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脾虚生湿,加健脾化湿药,如薏苡仁、白扁豆。

小儿脾虚疾病,亦多与“脾常不足”有关。一是生克制化,一是“脾旺则四季不受邪”。所以,无论小儿所发何病,都必须顾及“脾常不足”的特点。《幼科发挥》曰:“脾胃虚弱,百病蜂起。故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节戒饮食者,医家之良方也。”“人以脾胃为本,所当调理,小儿脾常不足,尤不可不调也。”用药上不可过于峻猛,切忌攻伐太过,时时注意顾护脾胃之气。

小儿积滞(脾虚夹积型)

积滞是指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患。

本病的主要发病原因为乳食不节,伤及脾胃,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或脾胃虚弱,腐熟运化不及,乳食停滞不化。其病位在脾胃,基本病理改变为乳食停聚中脘,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故而小儿积滞可分为脾虚夹积和乳食内积。

脾虚夹积型小儿积滞 可表现为不思乳食,食则饱胀,呕吐酸腐,腹满喜按、喜俯卧,夜寐不安,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形体消瘦,大便溏稀,日行2~3次,夹有乳片或食物残渣,舌淡红,苔白腻,脉细而滑或指纹淡滞。

方药:

《医方集解》健脾丸(人参60克、白术60克、陈皮60克、麦芽60克、山楂45克、枳实90克,研为细末,神曲糊丸)。

治法:

健脾助运,消补兼施。

解析:

方中以人参、白术扶脾益气;麦芽、山楂、神曲消食导滞;并以枳实、陈皮理气消胀。虚实兼顾,消补并行。

预防与护理:

乳食宜定时定量,不宜过饥过饱。随婴儿年龄的增长,逐渐供给相适应的辅助食物,但不宜杂食、偏食。

小儿呕吐(脾胃虚寒型)

呕吐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病证,很多疾病都可以出现,总体病机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寒、热、虚、实、食积、气郁、外感、内伤等均可导致小儿呕吐,大体可以分为乳食积滞、胃热炽盛、脾胃虚寒、肝气犯胃、惊恐扰气等类型。

脾胃虚寒型小儿呕吐 可由于乳母平时喜食寒凉生冷之品,乳汁寒薄,儿吃其乳,脾胃受寒;也可由于先天不足,脾胃素寒;也可因冷生寒,或病程中过服苦寒攻伐之药,或感受风寒之邪等,均可使寒凝中脘,中阳不运,胃失和降,寒邪上逆,发为呕吐。

方药:

《医宗金鉴》丁萸理中汤加味(党参12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干姜9克、丁香9克、吴茱萸3克、紫苏梗6克、陈皮6克)。

治法:

温中散寒。

解析:

方中以党参、白术、炙甘草扶脾益胃,补养中气;干姜、丁香、吴茱萸温中散寒,降逆止呕;紫苏梗、陈皮理气健脾。

预防与护理:

注意饮食,少量多次进食,避免寒凉性质食物。

小儿泄泻(脾胃虚弱型)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的一种小儿常见的脾胃系疾病,病因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大体可以分为湿热泻、伤食泻、脾虚泻、风寒泻、脾肾阳虚泻等。

脾胃虚弱型小儿泄泻 多因素体脾虚,或久病迁延不愈,或用药攻伐过度。胃弱则腐熟无能,脾虚则运化失职,水谷不化,精微不布,不能分清别浊,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合污而下,导致泄泻。

方药:

《小儿药证直诀》七味白术散加味(人参6克、茯苓12克、炒白术12克、炙甘草3克、藿香叶12克、木香6克、葛根15克)。

治法:

健脾益气,运脾止泻。

解析:

方中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为君药。白术苦温,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为臣药。茯苓甘淡,健脾渗湿,葛根升阳生津,藿香叶化湿止呕,木香调理中焦气机,诸药合用共同为佐,奏健脾祛湿理气之功。炙甘草甘温,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

预防与护理:

小儿应合理喂养,勿过饱,勿吃难消化食物。初愈后应注意饮食调养。

小儿厌食

厌食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脾胃病证,临床以较长时期食欲不振,食量减少,甚则厌恶进食为特征。厌食的常见病因有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禀赋不足、情志失调等,其中喂养不当为主要原因。

小儿厌食可分为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脾胃阴虚三种类型。

1.脾失健运型

脾失健运、中焦气滞则胸脘痞闷,胃气上逆则嗳气泛恶,运化不健则偶尔多食便脘腹饱胀,脾失升清则大便偏稀,胃失降浊则大便偏干。

方药:

《古今医统大全》不换金正气散加味(陈皮6克、苍术6克、厚朴6克、炙甘草6克、草果3克、半夏6克、藿香叶6克、生姜3片、大枣2枚)。

治法:

调和脾胃,运脾开胃。

解析:

方中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生姜、大枣即平胃散,能燥湿运脾,行气和胃;藿香叶芳香化湿,和胃止呕;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诸药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效。

2.脾胃气虚型

脾虚运化乏力,胃纳不佳,故不思进食、食不知味、食量减少;精微转输不足,气虚失养,故形体偏瘦、面色少华、精神欠振;脾弱清气不升,清浊相混,致大便溏薄夹不消化物。

方药:

《小儿药证直诀》异功散加味(人参6克、茯苓6克、白术6克、陈皮6克、炙甘草6克)。

治法:

健脾益气,佐以助运。

解析:

四君子汤(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加陈皮而成。四君子汤负责补脾,陈皮理气行滞。全方较四君子汤更增行气和胃之功,使补中有行,补而不滞。

3.脾胃阴虚型

胃喜润而恶燥,阴虚而胃腑失濡,受纳、腐熟功能失职,因而不思进食;脾胃阴虚,津液不足,致大便偏干,口干欲饮,苔少或花剥;水津不布,致皮肤失润,面黄少华,舌上少津;阴虚生内热,致小便色黄,舌质红,脉细数。

方药:

《中医儿科学》养胃增液汤(石斛9克、乌梅6克、北沙参9克、玉竹9克、甘草3克、白芍9克)。

治法:

滋脾养胃,佐以助运。

解析:

沙参、石斛、玉竹滋脾养胃,乌梅、白芍、甘草酸甘化阴。全方滋养胃阴而不腻,开胃健脾。

预防与护理:

科学育儿,合理喂养,不偏食,不嗜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少吃零食,避免餐前或进餐中大量喝水。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脾两虚型)

小儿1年内上呼吸道感染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增多,超过了一定范围(5~7次),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因多是禀赋不足,体质虚弱;或喂养不当,调护失宜;或少见风日,不耐风寒;或用药不当,损伤正气;或正虚邪伏,遇感乃发。小儿复感大体可分为肺脾两虚、营卫不和、肾虚骨弱等类型。

肺脾两虚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 可表现为面黄少华、形体消瘦、肌肉松软、少气懒言等症状。

方药:

《世医得效方》玉屏风散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六君子汤加减(黄芪9克、白术12克、防风3克、人参6克、茯苓6克、甘草3克、陈皮3克、山药12克)。

治法:

补肺固表,健脾益气。

解析:

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止汗,人参、山药、茯苓、陈皮、甘草健脾益气。纳呆加鸡内金、焦山楂;大便溏加炒薏苡仁、春砂仁;余邪未清加黄芩、连翘等。

预防与护理:

按时预防接种疫苗,增强机体抵抗力。饮食宜清淡有营养,少吃生冷、油腻、辛辣食物。出汗比较多时,应该擦干,避免吹风着凉。

小儿便秘(气虚失运型)

小儿便秘是由于排便规律改变所致,指排便次数明显减少、大便干燥、坚硬,秘结不通,排便时间间隔较久(>2天),无规律,或虽有便意而排不出大便。一般分为功能性便秘和器质性便秘,后者如肛裂、先天性巨结肠等,前者中医辨证大体可分为气机郁滞、气虚不运、乳食积滞、燥热内结、津亏肠燥等。

气虚型小儿便秘 多因小儿先天不足,或者后天护养不当,或者疾病影响,或者药物导致脏腑虚损,气血不足,气虚则脏腑传导无力,血虚则肠道失养干涩,导致便秘。

方药:

《金匮翼》黄芪汤加减(黄芪15克、陈皮5克、火麻仁6克、白蜜3克)。

治法:

益气润肠通便。

解析:

黄芪补脾肺之气,火麻仁、白蜜润肠通便,陈皮理气。若气虚较甚,可加人参、白术。

预防与护理:

多食用粗纤维的食物,如玉米榨汁、水果等;多喝温水;多运动;腹部按摩,围绕肚脐周围顺时针按摩;充足睡眠也有助于排便。

小儿多汗(气阴两虚型)

小儿多汗是指在安静状态下,无故全身或局部汗出过多,甚至大汗淋漓,临床上最常见的为自汗、盗汗两种。小儿常自汗、盗汗并见。小儿汗证的发生,多由体虚所致。其主要病因为禀赋不足,调护失宜。注意需要排除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结核感染、风湿热、传染病等引起的出汗。小儿多汗大体可分为卫表不固、营卫不和、气阴两虚、湿热迫蒸等类型。

气阴两虚型小儿多汗 可表现为夜间盗汗、形瘦肢冷、精神萎靡、疲倦嗜睡、口渴、大便干等症状。

方药:

《医学启源》生脉散加减(人参9克、麦冬9克、五味子6克)。

治法:

益气养阴。

解析:

人参或党参益气生津,麦冬养阴清热,五味子收敛止汗。精神困顿,食少不眠,不时汗出,面色无华,为阳气偏虚,去麦冬,加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固表;睡眠汗出,醒则汗止,口干心烦,容易惊醒,口唇淡红,为心脾不足,脾虚血少,心失所养,可用归脾汤合龙骨、牡蛎、浮小麦补养心脾,益气养血,敛汗止汗。

预防与护理:

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拭汗用柔软干毛巾或纱布,勿用湿冷毛巾,以免受凉。汗出过多致津伤气耗者,应补充水分及容易消化而营养丰富的食物。勿食辛辣、煎炒、炙烤、肥甘厚味。室内温度、湿度要调节适宜。

小儿遗尿(脾肺气虚型)

小儿遗尿俗称“尿床”,定义为儿童夜间出现无意识、不自主的尿遗行为,5~6岁的小儿每个月至少发生2次,6岁以上小儿每个月至少发生1次,其症状持续3个月以上,且排除神经精神方面的因素。小儿遗尿病因常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宜、情志失调、劳逸过度等有关。小儿形体柔弱未得充盈,若先天禀赋不足则肾常虚,固摄无力而遗尿自生。中医大体可以分为下元虚寒、脾肺气虚、心肾不交、肝郁不疏等类型。

脾肺气虚型小儿遗尿 可表现为夜间遗尿、常自汗出、面色萎黄、少气懒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等症状。

方药:

《脾胃论》补中益气汤合《妇人良方》缩泉丸加减(益智仁10克、乌药10克、山药15克、黄芪15克、当归10克、陈皮6克、党参15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

治法:

益气健脾,培元固涩。

解析:

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培土生金;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之气;当归配黄芪调补气血;陈皮理气调中;益智仁、山药、乌药温肾健脾固涩。常自汗出,加煅牡蛎、五味子潜阳敛阴止汗;食欲不振、便溏,加砂仁、焦神曲运脾开胃,消食止泻;痰盛身肥,加苍术、山楂、半夏燥湿化痰;困寐不醒,加石菖蒲、麻黄醒神开窍。

预防与护理:

对于遗尿患儿要耐心教育引导,切忌打骂、责罚,鼓励患儿消除害羞和紧张情绪,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每日晚饭后注意控制饮水量。在夜间经常发生遗尿的时间前,及时唤醒排尿,坚持训练1~2周。

小儿多涎(脾胃虚寒型)

小儿流涎,俗称小儿流口水,较多见于1岁左右的小儿,常发生于其断奶前后。小儿长到6月龄以后,身体各器官明显地发生变化。此时小儿所需营养已不能局限于母乳,要逐步用米糊、菜泥等营养丰富且容易消化的辅食来补充。有些母亲用母乳喂养小儿到15个月以上才断奶,断奶后再喂辅食,这样的小儿脾胃比较虚弱,容易发生消化不良,这时候小儿流涎发生率最高。中医大体可以分为脾胃虚寒和脾胃积热等类型。

脾胃虚寒型小儿流涎 可表现为流涎不止、涎液清稀、面色苍白、四肢不温、大便稀薄、小便清长等症状。

方药: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六君子汤合《伤寒论》甘草干姜汤加减(党参12克、白术6克、茯苓6克、甘草6克、干姜3克、半夏3克、陈皮3克、益智仁6克)。

治法:

益气健脾,温中摄涎。

解析:

方中用党参、白术、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益气健脾调中,干姜、益智仁温脾摄涎。

预防与护理:

培养小儿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清洁口腔。 BajMki8SDaiqnCLIj9V0njBA0pben4tSTLH39jnCXxz4+LxvT+82TceGfb9xCsb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