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的特点:喜燥恶湿,所以脾如果虚弱就很容易发生湿邪类的疾病。当春天到来的时候,我们除了要注意补肝,还更强调健脾。脾就像大地、土壤一样,万物的生长都要靠他。如果土壤贫瘠,庄稼就不能健康成长,粮食就要减产,人们就要饿肚子了。如果脾虚,湿邪占据了重要地位,就像以前下过暴雨的烂泥巴路,根本无法正常行走,一走鞋子就陷在里面拔不出来了。我们经常说“四季脾旺不受邪”,所以脾强身体才能强壮,湿邪不容易发生。因此,脾虚和湿邪的战争旷日持久且从古至今从未停止。
一天,黄帝问他的大臣们,为什么脾虚了会出现四肢麻痹疼痛呢?大臣和御医们商量总结后,说:“黄帝啊!我们每天吃进去的食物经过吸收后转化成有用的物质,跟我们呼吸到身体里的干净空气结合,储存在我们的胸腔中形成宗气。宗气又从胸腔中流向我们的血管、经络内,这时就成为营气,运行在肌肉组织中的是保护我们体表的卫气。如果我们的脾气充足旺盛,我们每个人就会气血充足,面色红润,手脚以及全身的关节营养充足,手脚有力、活动自如;如果脾虚了,一方面自身容易产生湿邪,另一方面也容易受风湿外邪的侵犯;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会出现手脚、肌肉无力,关节僵硬、行动不便的情况。”(《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曰:“血气皆少……善痿厥足痹。”)
根据脾的特性,脾喜欢干燥,讨厌潮湿。如果湿邪困脾,脾的阳气就会受到损害,水湿之邪就会停在我们体内产生一系列的疾病;还有一种情况,脾虚,则向全身运送营养物质的快递功能丧失,导致货物(营养物质)变成了积压存货(水湿),影响了整个快递及运输行业(身体产生疾病)。
那么我们体内的湿主要有哪些呢?其实主要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外源性的湿邪主要是由于长期居住或工作在潮湿的环境中,或者淋雨蹚水,或者被雾气、暑湿等侵袭人体后产生。内源性的主要是体内自己产生的湿气,比如:不良的饮食习惯,经常喝带冰的饮料,吃或喝刚从冰箱拿出的食物或者饮料,长期生吃寒性的瓜果蔬菜,喜欢喝凉茶或者绿茶、生普洱茶等凉性的饮品。长期形成的这种饮食习惯,使得脾阳受到损害,逐渐出现脾虚。脾在人体的中焦,掌管生产气血和运输营养物质,以及运化水湿。
当代医家岳美中教授,经常用健脾化湿、行气利水的中药来治疗水肿(急性肾炎)的患者。有一个12岁的男孩,诊断为急性肾炎,来找岳美中教授看病时,腰痛,面部浮肿,嘴唇发青,神情呆钝。小便检查:尿蛋白(+)。茯苓、泽泻、猪苓、陈皮等健脾化湿的中药服用31剂后,脾湿基本消除。
黄文东教授也擅长用健脾益气、养阴利水的方法来治疗水肿。他曾经看过一名44岁的军人,这个患者,就诊时脸肿脚肿,尿频严重,睡眠不好。黄文东教授认为,这个患者主要是长期劳累,导致脾虚肾虚,水停在体内。所以,给他用了健脾益气、养阴利水的中药口服。前后共看了5次,大约5个月,患者所有的症状都好了。
脾病气虚为根本,湿邪困阻为标。所以,脾虚和湿邪的斗争一直不断,我们搞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明白他们各自产生的原因,分清楚脾虚和湿邪的轻重、主次,做出正确、及时的判断,就可以早期时阻断发生,发生后及时治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