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研究认为,中医的脾包括了现代医学的消化、吸收和排泄等功能。所以,中医的脾不是现代解剖学上的脾,而是包括了脾、胃、食管等消化系统器官。现代各位医家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总结出了各自的学术观点。
周慕新,著名儿科专家,近代中医名家之一,被称为“小儿王”。在15岁时拜师在老中医名下,后来被选入清朝太医院医学馆进行深造。周慕新认为,脾胃健则五脏皆荣,脾胃弱则五脏俱损,小儿脾弱肠薄,燥热药及腥臭碍胃之药,应再三慎酌用。曾经有一名1岁的男性幼儿,腹泻了半年左右,每天腹泻3~6次,胃口差,肚子疼,长期腹泻导致幼儿面色萎黄,头发稀少,四肢发凉,睡觉时闭不住眼,露出了白眼球。家长找到周慕新,他看了后认为孩子是脾虚气陷,肠滑失固,需要用健脾升阳、固肠止泻的中药(七味白术散合赤石脂禹余粮汤加减)。幼儿喝了5副中药后,大便次数已经减少了一半,中药中又加了补气温阳的党参,继续喝了5副后,幼儿面色开始红润,大便每天1~2次,基本成形。之后又复诊了2次,前后一共喝了20副中药,孩子的面色、大便基本正常,并且头发也逐渐长出来了,没有再出现腹泻。
董建华,中医内科学专家、主任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提出了“通降论、气血论、虚实论”的学术观点治疗脾胃疾病。脾胃在位置和功能等方面有密切的联系,所以,他认为脾胃根据病情可以分治,也可以合治。有一个老胃病患者,胃痛反复发作20多年,有时是胃痛难忍,有时是隐隐作痛。胃镜检查后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个患者在当地去过许多家医院,也看过好多医生,用了好多治疗方法,胃痛还是反复发作。找到董建华教授时,患者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午后及夜间胃痛加重,疼痛难忍,吃不下饭,大便不通。董建华根据患者的情况辨证属气滞血瘀,以瘀为主,因此用理气降逆、活血化瘀的中药进行治疗。患者服用5剂中药后,胃痛基本消除,后来又复诊2次,服用中药后20多年的胃痛竟然痊愈了。
刘渡舟,著名中医学家,全国第一批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擅长用经方治疗疾病,尤其擅长治疗阴虚性的肝胃不和。有一个青年女性,32岁,每天中午都会出现肚子疼,疼的时候,自己觉得肚子上的肌肉有痉挛和抽动。刘渡舟详细问了患者的情况后发现,这个患者每个月月经要持续10天左右,而且月经的颜色呈黑紫色,还夹杂着血块,饮食、大小便都是正常的,舌质绛紫,苔薄白润,脉细如按刀刃。辨证后认为是脾的气血不和,肝木横逆克犯脾土。用了平肝缓急、调和气血的桂枝汤。患者喝了6剂后,肚子疼就好了,肚子抽动缓解。复诊后,调整方子用了当归芍药散,继续喝了几剂中药后就全好了。
颜正华,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著名中医学家,中药学家,国医大师,首都国医名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认为治疗疾病时“调护脾胃”应贯穿始终。脾胃病的辨证还要重视虚实、寒热、气血三个方面,尤其是长时间生病的患者,久病容易损伤人体的中气,从而导致脾胃虚弱,因而更要注重保护脾胃的功能。
邓铁涛,广东省名老中医,国医大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擅长用脾胃学说治疗各类临床疑难杂症。1991年,邓铁涛教授主持的课题《脾虚型重症肌无力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邓铁涛提出脾胃虚损五脏相关学说,他认为冠心病虽然病变部位在心,但与其他脏器有密切的关系,既可以通过单独治疗一个脏器来达到治疗其他四个脏器的目的,也可以通过治疗其他四个脏器而达到治疗另外一个脏器的作用。因此,提出了冠心病可以通过调节脾胃的功能来达到治疗心脏病的目的,还提出通过调节脾胃虚弱来治疗重症肌无力,以及通过补益脾,来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路志正,著名中医药大家、国医大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了调理脾胃的十八字方针“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脾胃失调,会导致身体出现多种疾病,常见的有消化科疾病(如各种胃病),还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等。所以,脾和胃同时调理,有升有降,有润有燥,多种合并,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劳绍贤,教授,博士及博士后导师,中医药世家,长沙“劳九芝堂”第10代传人,广东省名老中医,师从邓铁涛教授。根据广东岭南地区湿热病高发的特点,提出脾胃失调、湿热蕴生,治疗应祛湿运脾、清热防变。现代生活节奏快,生活不规律,心理压力大,食物偏于厚味以及广东地区以湿热天气为主,导致多数人是“阳热”体质。因此,重在祛湿。
现代医学界对“脾虚证”实质的研究涵盖了消化、免疫、微循环、基因学、能量代谢、微量元素、神经内分泌等多个前沿学科,以下几方面是现代医家研究的热点。
部分学者从“脾虚证”与肠道菌群失调的联系入手开展相关研究。
他们根据中医理论,结合现代医学的各种手段,深入挖掘生物信息,经多年研究后发现“脾虚证”的患者在脂类、蛋白质、糖类和核酸代谢方面与正常人有明显的不同,还发现和某个基因有关系。
他们通过对动物和人的研究,发现部分处于长期抑郁、焦虑状态的脾虚患者,存在内分泌功能失调的情况;而长期的抑郁和焦虑状态也可以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失常,出现消化功能方面的疾病,如消化不良、饱胀、胃痛等。
现代免疫学认为,中医学中所讲的“脾”不论从生理功能还是从生理特点来看,都和现代医学免疫学相类似。现代医学将免疫分为先天自然免疫和后天获得性免疫。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所以脾胃属于后天获得性免疫。早就有人通过采用治疗脾虚的中药或者针灸等方法,来提高被破坏免疫器官动物的免疫功能,而且确实提高了实验动物的免疫功能。所以,通过补益脾胃,确实可以提高免疫功能。
当代人补脾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现在有不少人,为了追求美或者其他原因在进行减肥,他们认为少吃少喝就会瘦,结果长期的节食导致营养摄入不足,日积月累就出现了面色暗黄、皮肤松弛、头晕眼花等脾虚症状。其实不吃或者少吃不是减肥的好办法,合理的饮食结构加上适当的运动才能真正地减肥。有位专家曾经对一名正在减肥的中年女性患者说,如果你的脾虚不能治好,很难达到减肥的目标。
近几年养生流行早晨起床先喝一大杯淡盐水,这种方法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早上刚起床的时候,阳气刚刚复苏,喝几口水是没有问题的,但一口气喝得太多,反而容易伤到脾阳,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病、胃病的人。患有高血压病的人是限制盐分摄入量的,一杯淡盐水下去,血压有升高的可能,长期这样喝淡盐水估计降压药都要增加一种了。有胃病的人,这杯水下肚,就该反酸、胃痛了。
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很喜欢喝冷饮,大热天刚回家就从冰箱里拿一瓶冰饮料,立即就喝;或者在饮料店要一杯加冰块儿的冷饮。在广东和广西地区还流行喝冰凉茶,大部分人不管自己的体质是寒还是热,习惯了喝凉茶。久而久之,有些人被寒凉生冷的凉茶、冷饮伤了脾阳,变成了脾虚的人。
食补胜药补,可以补脾的食物如下。肉类:鸡肉、鸡蛋、带鱼、泥鳅,青鱼、鲈鱼、鲤鱼、石首鱼、牛肉;水果类:龙眼肉、葡萄、大枣,无花果、樱桃;其他类:粳米、高粱、籼米、锅巴(焦锅)、薏苡仁(薏米)、白术、熟藕、山药、栗子、花生、蚕豆、豌豆、白扁豆、土豆、胡萝卜、马铃薯、香菇、蜂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