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脾虚以外的事儿

为什么我们书上写得明明白白,去找医生看病,有时候还是不尽如人意呢?事实上,这像我们学习数学公式一般,即便背得滚瓜烂熟,有些习题还是做不好。人类生病的时候,不会按照教科书的方式进行,它可能表现或伪装成各种方式,所以,经验对于医生来说,的确是一种财富。

除了经典的脾气虚、脾阴虚、脾阳虚、脾不统血、中气下陷等单证型,真实世界中,还有眼花缭乱、盘根错节的兼夹证。

1.心脾两虚

是指心血不足,脾气虚弱所表现的证候。多由病久失调,或劳倦思虑,或慢性出血所致。主要表现:心悸怔忡,失眠多梦,眩晕健忘,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倦乏力,或皮下出血,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等。舌质淡嫩,脉细弱。

追本溯源

本证以心悸失眠、面色萎黄、神疲食少、腹胀便溏和慢性出血为辨证要点。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又具统血功能。脾气虚弱,生血不足,或统摄无权,血溢脉外,均可导致心血亏虚。心主血,血充则气足,血虚则气弱。心血不足,无以化气,则脾气亦虚。故两者在病理上常可相互影响,成为心脾两虚证。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则心悸怔忡;心神不宁,故失眠多梦;头目失养,则眩晕健忘;肌肤失荣,故面色萎黄无华。脾气不足,运化失健,故食欲不振,腹胀便溏;气虚功能活动减退,故神倦乏力,脾虚不能摄血,可见皮下出血,妇女经量减少,色淡质稀,淋漓不尽。舌质淡嫩,脉细弱,皆为气血不足之征。

2.脾肾两虚

是指脾肾两脏阳气亏虚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久泻或水邪久停,导致脾肾两脏阳虚而成。主要表现:面色 白,畏寒肢冷,腰膝或下腹冷痛,久泻久痢,或五更泄泻,或下利清谷,或小便不利,面浮肢肿,甚则腹胀如鼓。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追本溯源

本证一般以腰膝、下腹冷痛,久泻不止,浮肿等与寒证并见为辨证要点。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在生理上脾肾阳气相互资生,相互促进,脾主运化,布精微,化水湿,有赖命火之温煦;肾主水液,温养脏腑,须靠脾精的供养,若肾阳不足,不能温养脾阳,则脾阳亦不足或脾阳久虚,日渐损及肾阳,则肾阳亦不足,无论脾阳虚衰或肾阳不足,在一定条件下,均能发展为脾肾阳虚证。脾阳虚不能运化水谷,气血化生不足,故面色 白。阳虚无以温煦形体,故畏寒肢冷。阳虚内寒,经脉凝滞,故少腹、腰膝冷痛。脾肾阳虚,水谷不得腐熟运化,故泻下不止,下利清谷,五更泄泻。阳虚无以运化水湿,溢于肌肤,则面浮肢肿;停于腹内则腹胀如鼓;水湿内聚,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属阳虚水寒内蓄之象。

3.脾肺气虚

是指脾肺两脏气虚所表现的虚弱证候。多由久病咳喘,肺虚及脾;饮食劳倦伤脾,脾虚及肺所致。主要表现:久咳不止,气短而喘,痰多稀白,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声低懒言,疲倦乏力,面色 白,甚则面浮足肿。舌淡苔白,脉细弱。

追本溯源

本证主要以咳喘、纳少、腹胀、便溏与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久咳肺虚,肺失宣降,气不布津,水聚湿生,脾气受困,故脾因之失健。或饮食不节,损伤脾气,湿浊内生,脾不散精,肺亦因之虚损。久咳不止,肺气受损,故咳嗽气短而喘;气虚水津不布,聚湿生痰,则痰多稀白。脾运失健,则食欲不振,腹胀不舒;湿浊下注,故便溏。声低懒言,疲倦乏力,为气虚之象。肌肤失养,则面色 白,水湿泛滥,可致面浮肢肿。舌淡苔白,脉细弱,均为气虚之征。

4.肝郁脾虚

是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或饮食不节、劳倦伤脾而引起。主要表现:胸胁胀满窜痛,喜太息(长声叹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纳呆腹胀,便溏不爽,肠鸣矢气,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舌苔白或腻,脉弦。

追本溯源

本证以胸胁胀满窜痛、易怒、纳呆腹胀、便溏为辨证要点,肝主疏泄,有助于脾的运化功能,脾主健运,气机通畅,有助于肝气的疏泄,故在发生病变时,可相互影响,形成肝脾不调证。肝失疏泄,经气郁滞,故胸胁胀满窜痛,太息则气郁得达,胀闷得舒,故喜太息;气机郁结不畅,故精神抑郁;条达失职,则急躁易怒。脾运失健,气机郁滞,故纳呆腹胀;气滞湿阻,则便溏不爽,肠鸣矢气;腹中气滞则腹痛,排便后气滞得畅,故泻后疼痛得以缓解。本证寒热现象不显,故仍见白苔,若湿邪内盛,可见腻苔,弦脉为肝失柔和之证。

5.脾虚湿阻

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满闷、肢体困重、纳食呆滞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外感病。主要表现:四肢困乏,脘腹痞闷,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厌食油腻,舌苔薄腻或舌质胖淡。

追本溯源

湿阻的辨证要点在于分清寒热,即寒湿证与湿热证。两者的共同表现有脘闷、身重、纳呆、苔腻、脉濡等,两者的鉴别则可从体温、口味、舌苔、脉象等方面进行。寒湿证身重而恶寒,脘腹痞闷,喜揉按,口中淡而无味,或有甜味,便溏,舌苔白腻,脉濡缓;湿热证身重而有热,脘痞似痛,不喜揉按,口中苦而黏腻,尿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6.脾虚夹积

是因小儿喂养不当,内伤乳食,停积胃肠,脾运失司所引起的一种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主要表现:神倦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夜寐不安,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喜按,呕吐酸馊乳食,大便溏薄、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而滑。

追本溯源

脾胃虚弱,中气不运,不能化生精微变为气血以濡养机体,则见神倦乏力,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唇舌色淡。脾胃虚弱,运纳失职,乳食积滞,气机不畅,故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喜按,上则呕吐酸馊乳食,下则大便溏薄酸臭夹不消化物。胃不和则卧不安,苔白腻,脉沉细而滑,皆为脾虚夹积所致。

7.脾虚血瘀

是指脾胃运化失职,或脾虚化源匮乏,或脾不统血,或阳虚内寒所致体内瘀血阻滞的情形。主要表现为“脾虚+瘀血”的证候:常见的有脘腹胀满,胀痛,痛有定处,口干不欲饮,甚至在胃脘部形成痞块,按之坚硬不移,还可有呕血、便血等症,舌质淡而有瘀斑,脉沉细涩。

追本溯源

《金匮要略》曰:“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瘀血一旦形成又可成为重要的致病因素,瘀血的阻滞可以影响脾胃的升降,阻遏气血的运行,使精微不能四布,废物不能及时得以排泄,整体生命活动紊乱,加重脾虚,形成恶性循环,致病程缠绵难愈,进一步促使瘀血的形成,即久病必瘀,日久甚至结成癥瘕积聚(腹部包块),发生恶变,危及生命。 jSKSOJKHRUvhxfCBbdlgIRbnlR9yc2TcqqUkKGk+2JiMdAUjfhL5Gng3XUQcHo1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