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玉树临风,有的人富甲一方,有的人才高八斗,而有的人却与脾虚君终身相伴、不离不弃。这要是你,可能不大乐意了。为啥偏偏脾虚会爱上你,导致你失去健壮的体魄,这可能与父母遗传等先天因素有关,也可能是生活、饮食习惯等后天因素导致的。
湿邪分内湿和外湿。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所致,从体表肌肤进入人体。长夏湿气最盛,故多湿病;岭南地处湿热,亦多湿病。内湿是疾病病理变化的产物,多由于嗜酒成癖或过食生冷,以致脾阳失运,湿自内生。比如经常喝冰啤酒、冷饮等,导致脾阳受伤,这样湿气就重了;还有时是缺乏运动,导致气血不畅,阳气升发不利,也导致内湿不化。
外湿与内湿在发病过程中时常同谋作案。外湿发病,多犯脾胃,致脾失健运,湿从内生;而脾失健运,又容易招致外湿的侵袭。
追本溯源
六淫之中以湿邪最易伤脾,因为“湿喜归脾”(《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意即太阴为湿土之脏,同气相感之故。《病机汇论》云:“脾恶湿,湿从下入而伤其脾,是以身重足软小便湿,大便反利。”《临证指南医案》谓:“外感肌躯之湿,亦渐次入于脏腑”,归于脾土。《温病条辨》则进一步论述说:“湿之入中焦,有寒湿,有热湿,有自表传来,有水谷内蕴,有内外相合。其中伤也,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有伤胃阳,有伤胃阴,有两伤脾胃,伤脾胃之阳者十常八九,伤脾胃之阴者十居一二。”盖湿为阴邪,阴盛则阳病,故湿邪为病,易伤脾阳。
当我们忧心忡忡,茶饭不思的时候,殊不知,正是过度思虑导致脾胃虚弱,食欲下降。果然,劳逸结合是王者之路,适可而止才能避免脾脏损耗,而言笑晏晏,也能让我们胃口大开,心宽体胖。事实上,很多心理方面的疾病,从脾论治,往往疗效肯定。
追本溯源
思为脾之志。思考本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动,若思虑过度则伤脾,所以,《景岳全书》说:“苦思难释则伤脾。”思虑太过,可导致气结于中,脾气郁结,中焦气滞,水谷不化,而见胃纳呆滞、脘腹痞塞,腹胀便溏,甚则肌肉瘦削。正如《万氏家传保命歌括》所说:“脾虚则肌肉削。”
饮食是人体获得所需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但是如果不知节制,则足以为病。劳逸结合也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过劳或过逸,都能影响脾胃功能而发病。饮食不节伤脾,饮食适宜则精力日充,为健康之本;若饮食不宜,则反害为病。故《玉机微义》曰:“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
追本溯源
《脾胃论》云:“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五味偏嗜亦可伤脾,《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劳逸失度伤脾胃,《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曰:“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脾胃论》曰:“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
卿本佳人,奈何做贼,药物也是如此,若服用方法不当,则可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比如临床常用的清热解毒类中药,大多药性苦寒,过量服用或长期服用,都容易导致脾胃虚弱;无独有偶,常用的一些西药,如非甾体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等,都容易导致严重的胃黏膜损伤,亦为脾虚证候。
追本溯源
《卫生宝鉴》曰:“万物向荣升发之时,惟当先养脾胃之气,助阳退阴,应乎天道以使之平。今反以北方寒水所化,气味俱厚,若寒之剂投之,是行肃杀之气于奉生之日,当升反降,伐脾胃而走津液。”《张氏医通》曰:“不可过剂,过则反伤脾胃。盖先饮食自伤,加之药过,脾胃复伤而气不能化,食愈难消也。”均为过服苦寒,戕害脾胃之意。
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人类亦然。先天不足可以表现为各种形式,其中就有脾虚的存在,如果后天没有通过调养逆转,这个脾虚体质可以伴随我们一生。“脾虚百病生”,若见小儿体弱多病,食欲不振,往往是脾虚使然。亦有人先天体型纤细,但饮食起居未见丝毫端倪,则未必是脾虚所致。
追本溯源
王琦教授创始中医体质学,将人体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9种基本类型,其中脾虚体质属于气虚质的子分类。李艳教授使用补土思想结合体质学说认为,岭南人群多为脾虚体质,病机特点以脾胃亏虚为主。邹艳丽等探究反复呼吸道感染小儿的中医体质分型,结果提示32.2%属脾虚肝旺体质。张艳彬进行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证候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提示气虚质占34.55%,其中82.35%属肝郁脾虚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