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何以断脾虚

为啥中医老喜欢说脾虚、肾虚,这与中医藏象理论中五脏的功能定位有关,“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脏器相当于一个虚空的容器,里面装满了无形的精气,脏器通过精气发挥它的作用,一旦精气有所不足,是之谓“虚”。

当脾脏精气不足,入不敷出时,上班干活自然力不从心、大打折扣,继而影响其他部门的正常运营,所以“脾虚”是中医证候里面的重点监察对象。

我们从哪些蛛丝马迹诊断“脾虚”证候呢?

1.脾气虚证

是指脾气不足,运化失健所表现的证候。多因饮食失调,劳累过度,以及其他急、慢性疾患耗伤脾气所致。主要表现:纳少腹胀,饭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 白,形体消瘦或浮肿,舌淡苔白,脉缓弱。

追本溯源

本证以运化功能减退和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脾气虚弱,运化无能,故纳少,水谷内停则腹胀,食入则脾气易困,故腹胀尤甚。水湿不化,流往肠中,则大便溏薄。脾气不足,久延不愈,可致营血亏虚,而成气血两虚之证,则形体逐渐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是脾气虚弱之征。

2.脾阳虚证

是指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或过食生冷,或肾阳虚,火不生土所致。主要表现:腹胀纳少,腹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追本溯源

本证以脾运失健和寒象表现为辨证要点。脾阳虚衰,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少。中阳不足,寒凝气滞,故腹痛喜温喜热。阳虚无以温煦,所以畏寒而四肢不温。水湿不化流注肠中,故大便溏薄较脾气虚更为清稀,甚则完谷不化。中阳不振,水湿内停,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不利;流溢肌肤,则肢体困重,甚则全身浮肿;妇女带脉不固,水湿下渗,可见白带清稀量多。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皆为阳虚湿盛之征。

3.中气下陷证

是指脾气亏虚,升举无力而反下陷所表现的证候。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或久泄久痢,或劳累过度所致。主要表现:脘腹重坠作胀,食后尤甚,或便意频数,肛门坠重;或久痢不止,甚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或小便浑浊如米泔。伴见气少乏力,肢体倦怠,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弱。

追本溯源

本证以脾气虚证和内脏下垂为辨证要点。脾气上升,能升发清阳和升举内脏,气虚升举无力,内脏无托,故脘腹重坠作胀,食入气陷更甚,脘腹更觉不舒。由于中气下陷,故时有便意,肛门坠重,或下利不止,肛门外脱。脾气升举无力,可见子宫下垂。脾主散精,脾虚气陷致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而反下流膀胱,故小便浑浊如米泔。中气不足,全身功能活动减退,所以,少气乏力,肢体倦怠,声低懒言。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弱,皆为脾气虚弱的表现。

4.脾不统血证

是指脾气亏虚不能统摄血液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病脾虚,或劳倦伤脾等引起。主要表现:便血、尿血、肌衄、齿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常伴见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症。

追本溯源

本证以脾气虚证和出血共见为辨证要点。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脾气亏虚,统血无权,则血溢脉外。溢于肠胃,则为便血;渗于膀胱,则见尿血;血渗毛孔而出,则为肌衄;由齿龈而出,则为齿衄。脾虚统血无权,冲任不固,则妇女月经过多,甚或崩漏。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弱等,皆为脾气虚弱之征。

5.脾阴虚证

是指脾精不足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于劳倦内伤、思虑过度、温热病耗损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等,耗伤脾脏之阴血及津液所致,进而阴虚火旺,形成本证。主要表现:不思饮食,食入不化,胃中嘈杂不适、隐痛,或干呕呃逆,口干咽燥,心烦消瘦,大便干结。舌质红少津,苔黄或无苔,脉细数。

追本溯源

关于脾阴的定义,包括两层含义:①脾阴是指存在于脾内的水谷精微、阴液或者营阴;②相对于脾阳的一种说法,系指脾脏中具有沉静、抑制、收敛作用,介于血与气之间,似血非血、似气非气的物质。

脾阴虚证一般与其他阴虚证相兼出现,但也有单一出现的情况,脾阴虚证与胃阴虚证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也有不同。脾阴虚证和胃阴虚证都会表现出阴虚症状,如盗汗低热、五心烦热、渴不欲饮或少饮,舌红少津,脉细等,然则脾阴虚证一般还会表现出大便溏、先干后溏、腹满腹胀、食欲减退、食不知味、面色无华等运化失司的症状,而胃阴虚则会表现出胃脘隐痛,嘈杂似饥,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等阴虚内热为主的症状。

当然,作为居于五脏中央的大人物,脾不单单有“虚证”,还有寒湿困脾、湿热蕴脾等常见的“脾实证”。但限于篇幅和主旨,本文不做进一步讨论。 UD0Q05FJqimiReo2vMdq+u/HufVu7favZoVKg32p1ATss1W5cnCQIfu4JUwQYCL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