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尿毒症综合征是指一组表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综合征。由产志贺毒素的大肠杆菌引起的称为典型溶血尿毒症综合征;而其他病因所致者称为非典型溶血尿毒症综合征(atypical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aHUS)。其中绝大部分存在先天性或获得性补体旁路异常。
临床可表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通常低于80g/L,库姆斯(Coombs)试验阴性,外周血可见破碎红细胞]、血小板减少(通常低于50×10 9 /L,皮肤紫癜或活动性出血少见)和急性肾损害(严重高血压、少尿/无尿、水肿,部分需要透析支持)。
患者具有经典三联征(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损伤)是诊断aHUS的临床依据。同时需除外典型HUS,即大肠杆菌的感染。对于存在补体降低、阳性家族史、既往HUS发作、出生后6~12个月发作或妊娠期或产后发病的患者,应考虑筛查补体蛋白的突变,包括CFH、CD46、CFI、C3、THBD、CFHR1、CFHR5、DGKE以及风险单倍型CFH-H3和MCP的基因分型。
阻断补体异常活化,同时进行相应对症支持治疗,支持治疗常用手段包括血浆置换/血液净化,以及充分营养支持、按需输注红细胞和血小板、适时透析支持等。其中血浆置换/血液净化是重要的支持手段,尤其是在医疗资源有限的区域,指南推荐在诊断24h内即启动血浆置换/血液净化,起始期以每日1.5倍血浆体积(约60ml/kg)进行至少5d,当连续2d血小板计数超过100×10 9 /L,破碎红细胞少于2%后可逐渐延长间隔至隔日1次,后续可延长至每周2次。患者出现终末期肾病时,可考虑肾移植,但约50%的患者移植后出现复发并再次进入终末期肾病。
目前被认为有效的治疗药物为依库珠单抗,为人源化C5单克隆抗体,通过结合补体蛋白C5阻断蛋白裂解,进而阻止补体级联反应,减少内皮损伤、血栓形成和肾损伤。
依库珠单抗注射液,300mg(30mg)/瓶。
否。
初发急性期、维持期、移植后复发或妊娠相关aHUS均适用。
(1)儿童:
体重5~10kg,起始期每周300mg×1周,维持期第2周300mg,之后每3周300mg;体重10~20kg,起始期每周600mg×1周,维持期第2周300mg,之后每2周300mg;体重20~30kg,起始期每周600mg×2周,维持期第3周600mg,之后每2周600mg;体重30~40kg,起始期每周600mg×2周,维持期第3周900mg,之后每2周900mg;体重≥40kg,起始期每周900mg×4周,维持期第5周1 200mg,之后每2周1 200mg。
(2)成人:
体重≥40kg,起始期每周900mg×4周,维持期第5周1 200mg,之后每2周1 200mg。
①血小板;②乳酸脱氢酶(LDH);③血清肌酐。
血浆净化或血浆置换或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时需补充给药(表5-1)
表5-1 药物调整方案
①为降低脑膜炎球菌感染的风险,建议首次给药前2周接种相关疫苗,推荐接种肺炎链球菌及B族流感嗜血杆菌疫苗;②目前尚无明确终止治疗指征及疗程,如终止依库珠单抗治疗,需密切监测血栓性微血管病并发症相关症状和体征。
对依库珠单抗、小鼠蛋白有变态反应,未控制的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尚未针对脑膜炎双球菌进行免疫接种(除非接受抗生素预防性治疗至接种满2周)。
常见感染、头痛、高血压、咳嗽和白细胞减少等。
(宋红梅)
[1]DIXON B P,GRUPPO R A.Atypical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J].Pediatr Clin North Am,2018,65(3):509-525.
[2]TSAI H M.Atypical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Beyond hemolysis and uremia[J].Am J Med,2019,132(2):161-167.
[3]RAINA R,CHAUVIN A,FOX K,et al.Effect of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on the occurrence of atypical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in renal transplant recipients[J].Ann Transplant,2018,23:63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