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鼠药(rodenticide)是指可以杀灭啮齿类动物(如鼠类)的化合物。国内外已有十余种灭鼠药。目前,灭鼠药广泛用于农村和城市,而绝大多数灭鼠药在摄入后对人畜产生很强的毒力,因此国内群体和散发灭鼠药中毒事件屡有发生。按灭鼠药起效的急缓和灭鼠药毒理作用分类,对有效救治灭鼠药中毒,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灭鼠药根据作用机制、化学结构,分为7类。①抗凝血杀鼠剂:使用最广泛,如敌鼠、杀鼠灵(华法灵)、氯鼠酮、溴敌隆等;②痉挛型神经兴奋剂:如氟乙酰胺、氟乙酸钠、毒鼠强等;③硫脲类:如安妥、抗鼠灵等;④有机磷酸酯类:如毒鼠灵,除毒灵等;⑤氨基甲酸酯类:如灭鼠安、灭鼠腈等;⑥无机化合物:如磷化锌、硫酸钡、三氧化二砷等;⑦天然植物:如红海葱、马钱子碱等。
按灭鼠药起效急缓分为两类。①急性灭鼠药:鼠食后24小时内致死,包括毒鼠强(tetramine,化学名四亚甲基二砜四胺)和氟乙酰胺(fluouoacetamide)。②慢性灭鼠药:鼠食后数日内致死,包括抗凝血类敌鼠钠盐(diphacinone-Na)和灭鼠灵即华法林(warfarin)等。本节重点介绍溴鼠隆、毒鼠强、氟乙酰胺及磷化锌中毒。
主要包括:
● 误食灭鼠剂制成的毒饵或灭鼠剂污染的动、植物。
● 故意服毒或投毒。
● 生产加工过程中,灭鼠剂经皮肤或呼吸道侵入人体。
● 二次中毒:灭鼠药被动、植物摄取后,以原形存留其体内,当人食用或使用中毒的动物或植物后,造成二次中毒。
(1)溴鼠隆(大隆):
溴鼠隆化学结构与双香豆素相似。纯品及其钠盐敌鼠钠均难溶于水,可溶于酒精等有机溶剂,稳定性好,长期保存不变性。属高毒类,本品易经胃肠道、呼吸道(粉末)及皮肤吸收,通过肝微粒体酶羟基化,人体内半衰期为15~20日。在体内通过与维生素K的竞争作用,取代生物酶中的维生素K,引起维生素K缺乏,使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及凝血因子Ⅶ、Ⅸ和X前体中谷氨酸转变为γ-羟基谷氨酸减少,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并可破坏毛细血管通透性。中毒方式以经口中毒为主。近来有较多因食用路边摊贩烧烤的牛、羊肉等引起中毒的报道,早期有恶心、呕吐、腹痛、头晕、乏力等症状,1~3日出现出血症状。轻者多在损伤处如创口、刷牙后出现渗血不止;重者呈自发性全身出血症状,可因内脏器官大出血,导致出血性休克,或颅内出血,甚至死亡。尚有少见的肌间隙出血的报道。
(2)毒鼠强(四亚甲基二砜四胺):
对人致死量为一次口服5~12mg(0.1~0.2mg/kg),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强烈的兴奋性,中毒后出现剧烈的惊厥。有研究显示导致惊厥的中毒机制是毒鼠强拮抗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当GABA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被毒鼠强拮抗后,出现过度兴奋而导致惊厥。由于其剧烈的毒性和化学稳定性,易造成二次中毒,且目前无解毒药。
(3)氟乙酰胺(敌蚜胺):
人口服致死量为 0.1~0.5g,经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接触进入机体,经脱胺(钠)后形成氟乙酸,氟乙酸与三磷酸腺苷和辅酶结合,在草酰乙酸作用下生成氟柠檬酸。由于氟柠檬酸与柠檬酸虽在化学结构上相似,但不能被乌头酸酶作用,反而拮抗乌头酸酶,使柠檬酸不能代谢产生乌头酸,中断三羧酸循环,称之为“致死代谢合成”。同时,因柠檬酸代谢堆积,丙酮酸代谢受阻,使心、脑、肺、肝和肾脏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导致肺、脑水肿。氟乙酰胺也易造成二次中毒。
(4)磷化锌:
口服后在胃酸作用下分解产生磷化氢和氯化锌。磷化氢可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阻断电子传递,抑制氧化磷酸化,造成组织缺氧,导致意识障碍并诱发惊厥。氯化锌对胃黏膜有强烈刺激和腐蚀作用,可引起胃黏膜溃疡、出血。
人中毒情况与人所服灭鼠药种类、数量、中毒时间、中毒方式(误服、误吸、误用与皮肤接触及职业密切接触史)有关,还和患者的自身身体状况,如心肺肾功能有直接关系。
不同的灭鼠药有不同的临床特点,有不同的救治方法。
(1)主要临床特点:
经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迅速吸收后导致严重阵挛性惊厥和脑干刺激的癫痫大发作。
(2)诊断要点
● 薄层层析法和气相色谱分析,检出血、尿及胃内容物中毒物成分。
● 中毒性心肌炎致心律失常和ST段改变。
● 心肌酶谱增高和肺功能损害。
(3)综合疗法
● 迅速洗胃:越早疗效越好。
● 清水洗胃后,胃管内注入:①活性炭50~100g吸附毒物;②20%~30%硫酸镁导泻。
● 保护心肌:静脉滴注极化液,1,6二磷酸果糖。
● 大剂量维生素 B 6 。
● 禁用阿片类药物。
(4)特效疗法
1)抗惊厥:
推荐苯巴比妥和地西泮联用。
● 地西泮:每次10~20mg静脉注射或50~100mg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静脉滴注,总量200mg。
● 苯巴比妥钠:0.lg,每 6~12 小时肌内注射,用 1~3 日。
● γ-羟基丁酸钠:60~80mg/(kg·h)静脉滴注。
● 异丙酚:2~12mg/(kg·h)静脉滴注。
● 硫喷妥钠:3mg/(kg·h)间断静脉注射,直至抽搐停止。
● 二巯基丙磺酸钠:0.125~0.25g,每8小时一次,肌内注射,第 1~2日;0.125g,每12小时一次,肌内注射,第3~4日;0.125g,每日1次,肌内注射,第5~7日。
2)血液净化(血液灌流、血液透析、血浆置换):
加速毒鼠强排出体外。
(1)主要临床特点:
潜伏期短,起病迅速。临床分三型:
● 轻型:头痛、头晕、视力模糊、乏力、四肢麻木、抽动、口渴、呕吐、上腹痛。
● 中型:除上述症状,尚有分泌物多、烦躁、呼吸困难、肢体痉挛、心肌损害、血压下降。
● 重型:昏迷、惊厥、严重心律失常、瞳孔缩小、肠麻痹、大小便失禁、心肺衰竭。
(2)诊断要点
● 巯靛反应法在中毒患者检测标本中查出氟乙酰胺或氟乙酸钠代谢产物氟乙酸。
● 气相色谱法检出氟乙酸。
● 血与尿中柠檬酸含量增高、血酮增高、血钙降低。
● 肌酸激酶明显增高。
● 心肌损伤心电图表现:QT间期延长,ST-T改变。
(3)综合疗法
● 迅速洗胃:越早越好。
● 1∶5 000高锰酸钾溶液或0.15%石灰水洗胃,使其氧化或转化为不易溶解的氟乙酰(酸)钙而减低毒性。
● 活性炭:尽早应用活性炭。
● 支持治疗:保护心肌、纠正心律失常;惊厥患者在控制抽搐同时应气管插管保护气道;昏迷患者考虑应用高压氧疗法。
(4)特效疗法
● 特效解毒剂:乙酰胺(acetamide,解氟灵),每次2.5~5.0g,肌内注射,3次/d;或按0.1~0.3g/(kg·d)计算总量,分3次肌内注射。重症患者,首次肌内注射剂量为全日量的1/2即10g,每疗程连用5~7日。
● 血液净化(血液灌流、血液透析):考虑用于重度中毒患者。
(1)主要临床特点
● 早期:恶心、呕吐、腹痛、低热、食欲不佳、情绪不好。
● 中晚期:皮下广泛出血、血尿、鼻和牙龈出血、咯血、呕血、便血、心、脑、肺出血、休克。
(2)诊断要点
● 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 Ⅱ、Ⅶ、Ⅸ、X凝血因子减少或活动度下降。
● 血、尿和胃内容物中检出毒物成分。
(3)综合疗法
● 立即清水洗胃,催吐,导泻。
● 胃管内注入活性炭50~100g吸附毒物。
● 胃管内注入20%~30%硫酸镁导泻。
(4)特效疗法
1)特效对抗剂:根据疗效反应调整剂量
● 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者:维生素K 1 ,5~10mg肌内注射(成人或>12岁儿童);1~5mg肌内注射(<12岁儿童)。
● 出血患者:初始剂量维生素 K 1 ,10~20mg(成人或 >12 岁儿童),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根据治疗反应重复剂量,或静脉滴注维持。
2)严重出血患者同时输新鲜冰冻血浆300~400ml。
(1)主要临床特点
● 轻者表现:胸闷、咳嗽、口咽/鼻咽发干和灼痛、呕吐、腹痛。
● 重者表现:惊厥、抽搐、肌肉抽动、口腔黏膜糜烂、呕吐物有大蒜味。
● 严重者表现:肺水肿、脑水肿、心律失常、昏迷、休克。
(2)诊断要点
● 检测标本中检出毒物成分。
● 血磷增高。
● 心、肝和肾功能异常。
(3)综合疗法
1)皮肤接触中毒:应更换衣服,清洗皮肤。
2)吸入中毒:应立即转移患者,置于空气新鲜处。
3)口服中毒:应考虑洗胃、导泻。
● 洗胃前:应考虑控制抽搐和气道保护。
● 洗胃:反复洗至无磷臭味、澄清液止。不常规推荐用0.2%硫酸铜溶液或1∶5 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
● 导泻:洗胃毕后立即导泻,用硫酸钠20~30g或石蜡油100ml口服导泻。禁用硫酸镁、蓖麻油及其他油类。
4)对症支持治疗。
(丛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