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指心脏泵血功能衰竭而引起的休克,是由于心脏排血功能障碍、心输出量锐减,不能维持其最低限度的心输出量,导致血压下降,重要脏器和组织供血严重不足,引起全身性微循环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以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及重要脏器损害为特征的病理生理过程。常见的病因有:
● 心肌梗死:左心室、右心室
● 心肌挫伤(创伤)
● 心肌炎
● 心肌病
● 缺血后心肌顿抑
● 脓毒症性心肌抑制
● 药物性:蒽环类致心脏毒性、钙通道阻滞剂
● 瓣膜功能不全(狭窄或反流)
● 肥厚型心肌病
● 室间隔缺损
● 心动过缓
● 心动过速
1.了解患者年龄、平时健康状况、用药情况、发病时特点(如急性心肌炎有发热、心慌等,心肌梗死有胸痛)及可能存在心源性休克的病因等。
2.心源性休克两个主要特征
● 血压明显降低:收缩压<90mmHg或平均动脉压较基础值下降≥30mmHg伴左心室充盈压升高(肺毛细血管楔压>18~20mmHg),右心室舒张末期压>10mmHg,心脏指数明显降低。
● 全身低灌注:脑部症状有神志异常,轻者烦躁或淡漠,重者意识模糊,甚至昏迷;心肺症状有心悸、呼吸困难;肾脏症状有少尿或无尿,通常尿量在20ml/h以下;消化道可有肠梗阻表现;周围血管灌注不足及血管收缩可见皮肤苍白甚至花斑、湿冷、发绀等,同时还有原发病的症状,如急性心肌梗死胸痛;重症心肌炎还可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发热、恶寒等。
3.实验室检查 心源性休克病因不同,实验室检查结果亦不尽相同,常规检查包括:
●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增多,一般在(10~20)×10 9 /L,中性粒细胞增多。
● 尿量及尿常规:尿量减少,可出现蛋白尿、白细胞尿和管型。并发急性肾衰竭时,尿比重由初期偏高转为低而固定在1.010~1.012。
● 肾功能检查: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尿/血肌酐比值常降至10以下。
● 酸碱平衡及血气分析:休克早期可以有代谢性酸中毒和呼吸性碱中毒改变,休克中晚期常为代谢性酸中毒并呼吸性酸中毒,血pH值下降,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和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 心肌坏死标志物检查:可见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I升高。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检查:休克晚期常并发DIC,除血小板计数进行性下降及血小板功能异常外,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因子减少。
● 心电图检查:对判断心肌梗死是必需的,可见T波增高,ST段弓背向上抬高、异常Q波、QS波及相关的心律失常。
● 胸部X线片:可见肺淤血,肺门常出现蝶形渗出影。
● 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室壁运动异常的范围和程度可以推测心肌损害的程度,同时在诊断左心室壁破裂、室间隔穿孔及急性二尖瓣反流方面具有重要价值。这也是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心源性休克鉴别的重要手段。
4.心源性休克的鉴别诊断 需注意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低血压,如低血容量、药物导致的低血压等。
● 体位:最好采用去枕平卧位,不能平卧者,可采用30°半卧位。注意保暖,尽量减少搬动患者。
● 吸氧:先鼻导管或面罩给氧,有肺水肿者可考虑给予无创通气支持,多用BiPAP模式,效果不好者可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尽量使氧分压、血氧饱和度保持在正常水平。
● 立即建立静脉通道:最好选深静脉。
● 观察尿量和外周组织灌注情况:皮肤温暖、红润表明小动脉阻力低,组织灌注尚可;皮肤湿冷苍白表明小动脉阻力高,但应注意皮肤的变化并不能完全反映心、脑、肾等主要脏器的血流灌注情况。
● 持续心电、血压、血氧监测。
● 频繁评估生命体征和精神状态。
● 可快速进行复律和除颤:心源性休克可能随时发生心脏骤停事件,除颤复苏设备应处于备用状态。
● 反复评估血清乳酸水平,以判断是否还存在休克。
● 反复评估器官功能。
病因治疗是治疗心源性休克的关键,因此应把明确病因放在首位。疑似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必须立即进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便明确病因。
● 应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或严重心力衰竭的患者行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术(PCI)。
● 患者心源性休克为泵衰竭引起,对患者较大的严重狭窄的非梗死相关冠脉行PCI。
● 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冠脉解剖结构不适宜行PCI的,应行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
● 对于不适合PCI及CABG的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在溶栓时间窗内行溶栓治疗。
● 如果患者低血压是由于潜在的低血容量或其他可逆因素,在纠正这些因素前不推荐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谨慎使用正性肌力药物,应从低剂量开始缓慢增加。
● 持续性低血压和低心输出量应考虑使用交感神经兴奋剂,包括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间羟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 在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应用多巴胺可能增加风险;与去甲肾上腺素相比,多巴胺可能增加N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静脉滴注正性肌力药物有助于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多巴胺<3μg/(kg·min)可增加肾血流量,严重低血压时静脉滴注多巴胺的剂量为5~15μg/(kg·min),必要时可同时滴注多巴酚丁胺3~10μg/(kg·min),大剂量多巴胺无效时也可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 2~8μg/min。
●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与洋地黄类药物在心源性休克中应用存在争议,对于心力衰竭逐渐加重而发生的心源性休克,可考虑短期使用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而洋地黄主要用于伴有心率较快的心房颤动;急性心肌梗死在24小时内,尤其是6小时内应避免使用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
● 肾上腺素应仅用于有足够的心脏充盈压并已应用其他的血管活性药物,仍持续低血压的患者,以及心肺复苏时。
当心源性休克患者药物反应欠佳时,应考虑机械辅助治疗,心源性休克的机械辅助治疗包括:
●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严重二尖瓣关闭不全或室间隔缺损的患者,可使用IABP支持。
● 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LVAD相比IABP能提供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支持,能更有效为恢复或心脏移植过渡,但使用经验有限。
● 体外膜肺氧合(ECMO):ECMO可解决循环和低氧问题,不依赖于心率,对心输出量和肺功能有很好的支持作用。
对采用上述机械循环支持方法都不能恢复的所有患者,可以考虑心脏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