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急诊内科常见急症之一,其常见的发病机制为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其次是心室静止及无脉电活动。心脏骤停后即出现意识丧失、脉搏消失及呼吸停止,经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部分患者可存活。
心脏骤停导致全身血流中断,不同器官对缺血损伤的敏感性有所不同。大脑是人体对缺氧最敏感的器官,其次是心脏、肾脏、胃肠道、骨骼肌等,需紧急处理。
● 心脏:心脏损伤(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脏结构异常、瓣膜功能不全)。
● 呼吸:通气不足、上呼吸道梗阻、肺栓塞、低氧血症、张力性气胸。
● 循环:机械性梗阻、心脏压塞、有效循环血量过低、低血容量。
● 代谢: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如低血钾、高血钾、酸中毒。
● 中毒:药物、毒品滥用。
● 环境:雷击、触电、低体温、淹溺。
● 低血容量
● 缺氧
● 酸中毒
● 低/高钾血症
● 低体温症
● 张力性气胸
● 心脏压塞
● 中毒
● 肺栓塞
●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包括突发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和大动脉搏动消失,其中诊断心脏骤停的金指标是大动脉搏动消失。心脏骤停临床表现为:
● 突然摔倒,意识丧失,面色迅速变为苍白或青紫。
● 大动脉搏动消失,触摸不到颈、股动脉搏动。
● 呼吸停止或叹息样呼吸,继而停止。
● 双侧瞳孔散大。
● 可伴有因脑缺氧引起的抽搐和大小便失禁,随即全身松软。
● 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简称“室颤”,心脏骤停初期最常见波形,QRS-T波消失,呈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室颤波,常由心室扑动(简称“室扑”)转变而来。
● 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pulseless ventricular tachycardia,pVT):心电显示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但评估患者时患者无意识、无大动脉搏动。
● 心室静止(ventricular asystole):心电显示“一条直线”。心电检查或心电监护显示“一条直线”时,一定要确认导联电极无脱落,在增加波幅调导联后仍为“一条直线”,方可确认为心室静止。
● 无脉心电活动(pulseless electrical activity,PEA):心脏有电活动并显示“有自主心律”,但泵功能消失,患者无意识、无大动脉搏动。
心肺复苏(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生命最基本的医疗技术和方法,包括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通气、电除颤及药物治疗等,目的是使患者恢复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
2020年美国心肺复苏指南将心肺复苏生存链分为院内、院外生存链。在工作中急救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生存链,这样更有利于患者的救治、提高复苏成功率。
● 立即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系统。
● 尽早进行心肺复苏,着重于胸外按压。
● 尽早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快速除颤。
● 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
● 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
● 康复
● 心脏骤停前疾病的监测、预防和治疗。
● 立即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 尽早实施着重于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
● 快速除颤。
● 多学科心脏骤停后治疗。
● 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