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痛(arthralgia)是临床常见症状,是由关节本身或全身性病变所引起。主要是指由骨关节炎、关节外伤、化脓性关节炎、结核性关节炎、免疫系统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代谢性疾病如痛风性关节炎及全身性疾病如发热、感染、肿瘤等导致的以关节疼痛、红肿、炎症和活动受限、功能受限为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
● 外伤。
● 感染细菌直接侵入关节内:如外伤、败血症、关节邻近组织脓肿蔓延至关节内,关节穿刺时消毒不严格等引起。
● 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因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药物、异种血清与血液中的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流经关节沉积在关节腔引起组织损伤和关节病变。
● 退行性关节病。
● 代谢性骨病:维生素D代谢障碍所致的骨质软化性骨关节病。
● 肿瘤。
重症患者避免随意移动,小心二次受伤。
● 有无外伤史。
● 年龄、性别、种族。许多关节炎都有其特定的发病年龄和发病高峰,种族、男女发病的比例也有明显的差别。
● 对于关节炎患者要注意发病时间,起病方式(急性、隐匿性),诱发因素,受累关节类型(持续性、发作性、游走性),发作的频度、规律和持续时间,其他伴发症状如发热等。
● 全身检查:对关节痛患者的全身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应着重检查与风湿病相关系统和脏器的情况,以及可能发生重大并发症的疾病。
● 关节检查:关节的检查包括关节及其周围结构的红、肿、热、痛,关节有无积液、滑膜肥厚、畸形等情况出现,压痛的程度和压痛点的位置,关节活动度及关节功能检查。
● 类风湿因子(RF)、血沉、抗链球菌溶血素“O”、C反应蛋白、尿酸、关节液的检查。
● 关节镜检查:关节镜技术损伤小,恢复快,可以肉眼直接观察关节内的结构变化,要比影像学检查更加准确。
● 影像学检查:关节疾患X线拍片是常规的检查方法之一,必要时可检查CT 及 MRI。
● 化脓性关节炎:多为单关节发病。起病急,常表现为高热、寒战等全身中毒症状及发病关节红、肿、热、痛及局部压痛。
● 结核性关节炎:以单关节肿痛并伴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起病隐匿,实验室检查血沉加快,关节液中可检查到结核分枝杆菌,或测定结核菌素试验可确诊。
● 痛风性关节炎:发病常见于足第一跖趾关节或跗间关节、踝关节、膝关节的红、肿、热、痛。本病起病多呈急骤性,数小时内达到高峰。实验室检查血沉、C反应蛋白、血尿酸明显升高。
● 骨性关节炎:常见于膝、髋等关节,为退行性病变,受寒或劳累后可加重,合并滑膜炎症时可出现关节肿胀、关节积液。X线特征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破坏和囊性变,骨赘形成。
应根据发病的诱因、既往病史、伴随症状、营养状态、生命体征及理化检查来综合判定。
凡是全身性疾病如发热、感染、肿瘤等疾病所致的肌肉关节痛,应及时查找原发病和对症处理。
主要减轻疼痛、炎症,控制病情发展,阻止发生不可逆的骨改变,尽可能地保护关节和肌肉的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口服或外用。一般在数日内即可发挥作用,疼痛症状减轻,但不能控制病情的发展。
● 物理疗法:凡外伤所致的关节痛,应先局部消毒,然后迅速包扎、固定。对关节扭挫跌打、碰伤,凡未破皮仅有红、紫、肿、痛者,可立即冷敷以防继续出血并能消肿止痛。在做损伤关节处理时,凡肢体与指、趾部位关节伤损者,应设法将患处肢体抬高,以便其血液回流,减少肿痛。
可用微波治疗,微波治疗有止痛、消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
在治疗关节痛的同时,不能单凭关节痛的严重程度去判定病情的轻重,同时应结合病因、病史、伴随症状、营养状态及理化检查来综合判定。
(陈海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