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感染禽流感,是指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病毒亚型包括 H5N1、H5N6、H7N9、H9N2、H10N8、H7N4。其中,偶发感染人类的H5N1、H5N6、H10N8等亚型对禽类都是高致病性的,H7N9、H9N2等对禽类一般是低或中度致病性的,但也有H7N9、H9N2变异株导致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报道。H5N1和H7N9曾经在我国引起一定规模流行。H5N1亚型禽流感于1996年在中国广东省鹅群暴发后,全国陆续有二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H5N1病毒的侵袭。H7N9亚型禽流感于2013年3月底在中国上海和安徽两地出现了人感染病毒的现象,随后在全国多地流行。这两种亚型均有较高的发病率,容易导致较大规模损失。
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属于甲型流感病毒,RNA病毒的正黏病毒科( 0rthomyxoviridae ),遗传物质为RNA。甲型流感病毒的典型病毒颗粒呈球状,直径为80 ~ 120nm,有囊膜。其核心由核蛋白卷曲包绕的8个分节段单股负链螺旋形RNA组成。基因组分节段的特点使病毒具有很高频率的基因重配性,容易发生变异。该类病毒的突出特点是对人或某些动物红细胞表面黏蛋白具有较高的亲和性。
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传染源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家禽,特别是鸡。
传播途径主要是呼吸道传播,包括吸入被病毒污染的气溶胶和空气飞沫等。禽流感病毒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物品和水感染人类。
禽流感病毒目前只能通过禽传染给人,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凿证据,但出现了一些聚集性发生的病例。
人类对禽流感病毒普遍易感,但个人的暴露机会、免疫力,以及遗传易感基因可能在感染和发病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13岁以下儿童的人感染禽流感发病率较高,病情较重。此外,老年人、患有慢性基础疾患(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孕妇一旦感染禽流感病毒,病情较重。
多发生于冬春季。人感染禽流感通常伴随着禽类尤其是家禽禽流感的暴发,呈零星分布。
人感染禽流感对人具有较高的病死率,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其中H7N9亚型病毒的病死率可达40%,H5N1亚型病毒的病死率可达30%。
人感染禽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 ~ 3d,感染者通常在7d内发病,主要症状为高热、咳嗽、流涕、肌肉酸痛等,多数伴有严重的肺炎,严重者可出现心、肾等多种脏器衰竭并导致死亡。
根据人感染禽流感的流行病学特点,建议的预防措施如下:
1.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
2.保持室内通风良好。
3.勤于锻炼,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4.不要购买食用病、死禽肉。
5.烹煮禽肉蛋时,高温煮熟后方可食用。
6.佩戴口罩,降低经空气传播的风险。
7.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要及早就近就医,有可疑接触史应如实告知医生。
8.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向社区居民普及人感染禽流感的相关知识,提高居民对人感染禽流感防治知识的认知率。
1.成立社区监测工作小组,工作小组加强对归国人员和从有疫情地区返回人员的排查登记工作。定期在社区人员密集区域和辖区涉禽场所开展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监测采样,及时向上级卫生部门报告疫情信息。
2.摸清、汇总辖区内居民、单位禽类养殖情况,将相关情况及时向街道或乡镇应急办等部门反馈。
3.成立社区信息宣传小组,做好人感染禽流感基本知识的社区宣传工作,提高疫情相关知识的普及率。
4.群众出现发热和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时要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口罩,及早向社区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报告。
5.社区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发热和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患者的体温检测和相关信息的登记工作。当出现可疑患者时,及时向上级卫生部门报备,配合卫生部门将可疑患者转运至专门的发热呼吸道门诊就诊。
当社区出现人感染禽流感疫情时,在当地市县卫生健康委员会或相关部门的指导下采取如下措施:
1.社区成立人感染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组,办公室进入应急值班状态。
2.社区各部门根据联防联控工作要求,全力配合卫生部门做好疫情控制工作,根据卫生部门的建议采取相应控制措施;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对疫点、疫区实施隔离管制;为疫情隔离措施提供保障,包括对医学观察人员的后勤供应等。
3.配合防疫工作人员开展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的封锁,病(死)禽和同群禽(包括污染物)无害化处理,相关场所的消杀等工作。
4.配合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对人感染禽流感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开展排查,协同医疗卫生机构每日随访健康状况。
5.督促传染病医院和相关部门做好患者的隔离控制和转送指定医院等准备工作。
6.及时公布防控工作相关信息,做好区域内信息公布和通告工作。
7.根据疫情的严重程度,必要时采取减少或限制人员流动、机关单位错峰上下班、娱乐场所停业、取消或推迟大型集会等措施,延缓疫情的蔓延。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可实行集中休假或轮休制度。
8.必要时根据有关规定,采取学校、托幼机构停课等措施。
9.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人员密集的企事业等单位启动健康申报制度,劝告发热人员居家休息治疗。
10.开展公众心理干预,减少和避免疫情对公众心理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
11.强化群防群控,将防控工作作为各部门、单位的主要工作;鼓励志愿者参与防控活动,加强志愿者培训。
12.维持社区正常生活秩序,保障居民生活必需品的正常供应。
1.室内空气自然通风为主,每日开窗通风2 ~ 3次,每次30min以上。在外界温度适宜、空气质量较好的条件下,应持续开窗通风。
2.家庭环境物体可使用消毒剂消毒 比如对地面、墙壁进行消毒,可以配制浓度为1 0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作用时间应不少于15min;针对桌面、门把手、水龙头等物体表面的消毒,可以配制浓度为500mg/L含氯消毒剂,作用30min,然后用清水擦拭干净。
3.生活用品消毒 织物进行消毒,可选用如下方法:流通蒸汽100℃作用20 ~ 30min;煮沸消毒作用 15 ~ 30min;在阳光下暴晒 4h以上;250 ~ 500mg/L 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消毒后用清水漂洗干净,暴晒干燥。家中餐饮具做好清洗即可,如有必要进行消毒,可首选煮沸消毒15min,或按说明书使用消毒柜消毒。
外部环境消毒时,推荐使用含氯消毒剂。预防性消毒推荐的含氯消毒剂有效浓度为 250 ~ 500mg/L,且消毒后必须用清水再次清洁,避免腐蚀物品或对环境造成化学污染。
人感染禽流感的预后与感染的病毒亚型有关,大多预后良好,重症感染者预后较差。
影响预后的因素除感染的病毒亚型外,还包括患者年龄,是否有基础性疾病,治疗是否及时,以及是否发生并发症等。
预后较差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并发症,如吞咽困难、心肌炎和细菌性肺炎等疾病,社区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积极与传染病医院保持联系,定期询问记录康复患者的身体状况,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应的健康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