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病毒(coronavirus)的基因组是一类单股正链RNA,其复制能力强,且结构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异。已知能够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有7种,其中有3种自21世纪以来,先后引起了3次全球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分别为2003年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2012年的中东呼吸综合征和2019年开始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SARS),惯称“非典”,是一种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冠状病毒外壳的冠状结构上的凸起叫作刺突蛋白(S - 蛋白),是病毒的进攻武器,帮助病毒进入人体细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是SARS病毒进入细胞的受体,原则上,表达ACE2受体的组织会被病毒侵入,不表达ACE2的组织则无法被病毒侵入。肺泡上皮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的ACE2受体蛋白表达水平很高,鼻腔、口腔及眼睑黏膜也有ACE2受体的表达,因此,SARS病毒主要经近距离飞沫传播或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传播,患者出现下呼吸道症状。
SARS病毒的致病机制还与过度免疫应答触发免疫病理损伤有关,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增加,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失调等,而其 ORF3a 和 ORF7a 基因编码的3a和7a蛋白在此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此外,研究人员发现SARS病毒在低温、低湿条件下稳定;在56℃条件下持续加热15min可以灭活SARS病毒。
SARS源头在哪儿,至今是个谜。广东省河源市的黄姓患者突然出现原因不明的高热、呼吸急促、双肺阴影并迅速进展至急性呼吸衰竭,于2002年12月在河源市人民医院被发现并确诊,曾一度被认为是中国首例SARS患者。次日,河源市人民医院又接诊了1位出租车司机,其临床表现与首例患者完全相似。很快,与此2例患者有过接触的医务人员先后出现了同样的症状。然而,黄姓患者感染SARS前的一个月,广东省佛山市的一名庞姓农民即出现了发热、头痛、干咳、乏力和不明原因的呼吸道症状,两者并无任何接触;国内外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多次拜访和调查,均无法对病毒来源做出明确判断。
2003年3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向全球发出SARS警报,并通过网络及时交流和共享SARS信息。至4月中旬,中国科学家首先完成了SARS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序;综合科学家提供的可靠数据,WHO于4月16日正式确认冠状病毒为引起该急性传染病的病毒。
根据WHO报道的数据,2002年11月至2003年8月期间,全球共报道SARS病例8 422例,死亡病例916例,病死率为11%,病例涉及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法国、新加坡、越南、菲律宾、美国等29个国家。其中,中国大陆共5 327人感染SARS,349人死亡,病死率为7%。SARS患者无明显的性别分布差异,年龄分布以25 ~ 70岁的健康成年人为主。
由于感染者的免疫状态、感染病毒量、基础疾病患病情况等存在差异,SARS的潜伏期因人而异,通常为2 ~ 7d,也可能在10d以上。SARS患者常以发热超过38℃为首发和主要症状,发热持续1 ~ 2周,可伴有寒战、咳嗽、头痛、乏力等症状,一般无胃肠道表现;进而出现呼吸困难和呼吸窘迫,可伴有低氧血症。
SARS疫情流行期间,我国主要从传染病防控的三个环节采取了以下防控措施,虽然SARS病毒基本已被消灭,但疫情期间快速、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对其他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我国已将SARS列入法定传染病乙类首位,并规定按甲类传染病进行报告、隔离治疗和管理。
对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诊断病例,尽快向卫生防疫机构报告,并在指定医院按呼吸道传染病分别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
通过追踪溯源,找到与患者接触或间接接触的潜在感染者,即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地点由卫生防疫部门对其进行医学观察,每天测量体温。
(1)限制交通出行,如停工、停课、停学等。
(2)设立定点医院、发热门诊,如小汤山医院,建立本病的专门通道。
(3)采取一系列社区综合性预防措施,如减少大型群众性集会或活动,保持公共场所通风换气、空气流通、勤消毒,排除住宅建筑污水排放系统淤阻隐患等;对医疗卫生场所、学校、养老院等特殊场所严格消毒。
(4)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勤用肥皂或酒精消毒剂洗手;避免去人多或相对密闭的地方,应注意佩戴口罩。
尚无批准上市的SARS疫苗。感染SARS的高风险人群,例如医护人员,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包括口罩、护目镜和防护衣等。对于所有易感者,政府建议保持乐观稳定的心态,保持均衡饮食、适当锻炼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人体对SARS的抵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