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曰:“自天子至于庶人 [1] ,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人子以纯孝之心,竭力事亲,无终始、不及之理。惟供养之有厚薄,由贫富之有分限。人居富贵,有奉于己而薄于亲者,人所不录,天所不容,虽处富贵而即 [2] 贫贱也。人虽居贫贱,能约于己而丰于亲者,人所推仰,天所助与,虽处贫贱而即富贵也。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善莫大于孝,孝感于天,故天与之福,所以虽贫贱而即富贵也。罪莫大于不孝,不孝感于天,故天与之祸,所以虽富贵而即贫贱也。善恶之报,其犹影响,为人子者,可不信乎?
奉亲之道,亦不在日用三牲 [3] ,但能承顺父母颜色,尽其孝心,随其所有,此顺天之理也。其温厚 [4] 之家,不可慢于老者,尽依养老之方,励力行之。其贫下阙乏之家,养老之法,虽有奉行之心,而无奉行之力者,但随家丰俭,竭力于亲,约礼设具 [5] ,使老者知其罄力事奉而止。将见孝心感格 [6] ,阴灵默佑。如姜诗之跃鲤 [7] ,孟宗之泣笋 [8] ,无非孝感所致。此行孝之明验也!
虑孝子顺孙,有窘乏不能依此法者,意有不足,故立此贫富祸福之说以齐之。
[1]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
[2]即:走向。
[3]日用三牲:每日用猪、牛、羊供奉。
[4]温厚:富足。
[5]约礼设具:生活节约,厚待老人。
[6]感格:谓感于此而达于彼。
[7]姜诗之跃鲤:东汉时姜诗娶庞氏为妻。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并做鱼给她吃。一次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暗中孝敬婆婆。婆婆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日还有两条鲤鱼跃出。
[8]孟宗之泣笋:三国吴人孟宗的母亲病后初愈。因她喜欢吃竹笋,而当时正是冬天,竹林中没有竹笋。孟宗对着竹林伤心哭泣,于是笋芽纷纷破土而出。
《孝经》上说:“上至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无论尊卑高下,尽孝道是无始无终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为人子女,理应以单纯孝顺的心意,竭尽所能侍奉双亲,没有始终不能做到孝的道理。只是供奉侍养有优厚与淡薄的区别,因为有贫贱富贵的区分。若人处于富有权贵之位,重视满足自己的享乐而轻视对双亲的侍奉,是人不能接受,天道不能容忍的,即使身居富裕显赫地位也会变得贫贱低下的;若人处于贫困卑微的环境,却能对自己省俭,而优待丰盛侍奉双亲,这是人们所崇敬景仰的,天道协助扶持的,即使处于贫困卑微的环境也会大富大贵的。行善事上天会降下各种吉祥,行不善事上天会降下各种灾殃。最大的善事莫过于尽孝,孝心感动上天,上天赐降各种福分,因此即使处于贫困卑微的环境也会大富大贵。最大的罪过莫过于不孝,不孝的行为感应于天道,因而上天降下灾祸,由此即使身居富裕显赫地位也会变成贫贱低下。为善为恶的报应如此灵验,身为子辈的我们,能不相信吗?
奉养父母至亲的方法,也不在于每日使用猪、牛、羊去奉养他,只要能做到顺应父母的心情,尽心尽责孝顺,根据自己的能力赡养,这就是顺应孝道的。生活富足的家庭,不可以有丝毫怠慢长者,严格依据养老的方法,尽心尽力笃行。贫困窘迫的家庭,奉养老人,即使有万分的优待奉养躬行的孝心,却没有优待奉养的能力,只要根据家庭的生活情况,竭尽所能侍奉双亲,约束自己,遵从礼节,让老人知道倾尽所能侍奉即可。如此将以孝心得上天感应,神灵护佑。如姜诗与其妻的孝行感动天地,报现江水涌泉跃鲤;孟宗哭竹孝感动天,地裂冒笋救母的故事,都是孝心感应天地的缘故,这都是行孝显灵验的明证。
考虑到行孝的后代子孙中有贫困窘迫不能依照优待奉养的要求侍奉老人的,担心有所不足,特立这篇“贫富祸福”短文以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