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因宿痰伏在肺,
外、饮、情、劳来触感。
见有发作辨寒、热,
寒哮射麻热定喘。
表寒里饮寒象甚,
小青龙汤自可选。
哮证剧甚密切察,
冷茶卧服紫金丹。
病久阴盛阳虚时,
频发鼻鸣如鼾低,
面苍肢冷脉沉细,
苏子降气汤可医。
以上皆为寒哮证,
再将热哮兼证记:
热盛伤阴虚实兼,
气急呛咳痰少黏,
麦门冬汤加沙、虫,
更有寒、热俱不显:
痰气壅实养亲汤,
另服控涎、皂荚丸。
缓解治分肺脾肾,
肺虚屏风脾六君,
肾虚八七统摄纳,
仍需辨证定乾坤。
哮证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复加外(外感)、饮(饮食)、情(情志)、劳(劳倦)等因素,引起的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的疾患。以发作时憋喘,伴喉中哮鸣有声为特点。后世医家因为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称为哮喘,而简名为哮证。
哮证的辨证论治,首先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是指哮喘发作时,这种情况一般突然而起,部分患者可有先兆症状,如鼻喉作痒、喷嚏、鼻流清涕、呼吸不畅、情绪不宁、胸中不舒等。但多数患者发无定时,只以夜间发作为多。
如果是发作期,首先要用中医辨证方法区分寒哮、热哮。寒哮用射干麻黄汤治疗,热哮用定喘汤治疗。
寒哮的治疗还要注意几种特殊的情况,第一种情况是表寒里饮证,但表寒的症状较甚者,此时射干麻黄汤温肺散寒的力量就显得不足了,可以选用小青龙汤治疗。
寒哮需要注意的第二种特殊情况是,如果症状剧甚(西医称为“哮喘持续状态”),这时一定要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中医可以用冷茶冲服紫金丹来劫痰定喘,每服5~10丸(不超过150mg),临卧前服用,如病情见缓可连服5~7日,若病情稳定,需停药数日后才能再服用。但是这种方法如果不能缓解病情,需及时请西医诊疗,应用吸氧、缓解支气管痉挛的西药或者糖皮质激素等。
寒哮发作日久,出现阴盛阳虚的病理转归,表现为发作频繁,发作时喉中痰鸣如鼾、声低,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脉沉细等。此时当标本兼治,在温阳补虚的同时兼用降气化痰的药物,方用苏子降气汤。
前面歌括讲到的兼证都是寒哮的兼证(包括表寒里饮、哮证剧甚和病久阴盛阳虚三个兼证),下文再将热哮出现的兼证讲出来,以方便记忆。
热哮的常见兼证是热哮日久引起的热盛伤阴证(这与寒哮日久的阴盛阳虚相对应),这种情况虚中夹实,表现为气急难续,呛咳,痰少而黏,伴有阴虚证的其他表现(如颧红、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治疗可以麦门冬汤加沙参、冬虫夏草、五味子、川贝母、天花粉等以养阴清热、敛肺化痰。
哮证发作期,也有寒象和热象都不明显的情况,而主要表现为痰气壅实证,症见喘咳胸满、但坐不能卧、痰涎涌盛、喉如曳锯、苔厚浊、脉滑实等。治疗用三子养亲汤加厚朴、半夏、杏仁以降气化痰,另吞服皂荚丸,必要时可予控涎丹泻其壅痰。
以上是发作期辨证治疗的情况,下面的歌括再讲缓解期的治疗。
哮证的缓解期,哮与喘的表现俱不明显,或仅有轻微的哮喘,此时平喘是次要的,应以调治“宿痰”、根除病根为主。缓解期的调治目标是培补正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分别从肺、脾、肾三脏着手。
患者肺虚明显者,以玉屏风散治疗,脾虚明显者,以六君子汤治疗,肾虚明显者,以八味肾气丸(又称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治疗。
虽然哮证缓解期的肺虚、脾虚、肾虚各有特点,但临床上每多错杂并见,表现为肺脾气虚、肺肾气虚或肺肾阴虚、脾肾阳虚等,所以治分肺、脾、肾仅仅是缓解期辨证的总纲,医者仍需根据临床实际,以辨证论治的方法,细加区分个体情况,才能握定乾坤。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哮证还有一种情况是“痰热内郁、风寒外束”(《类证治裁·哮证》),俗称“寒包热”,或“寒包火”,治疗可以定喘汤或大青龙汤化裁。
射干麻黄亦治水,
不在发表在宣肺;
姜枣细辛款冬花,
紫菀半夏加五味。
(射干6g,麻黄9g,生姜9g,细辛3g,紫菀6g,款冬花6g,大枣3枚,半夏9g,五味子3g,水煎服。)
本方治证由痰饮郁结,肺气上逆所致,主见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麻黄宣肺气,射干开痰结,生姜、细辛、半夏、紫菀、款冬花除痰下气,五味子收肺气,大枣养脾胃,使痰去气顺,自然咳止而喉中水鸡声亦除。
定喘麻果芩白皮,
半夏杏苏冬花草;
素有热痰兼风寒,
痰黄哮喘服之妙。
(白果9g,麻黄9g,苏子6g,甘草3g,款冬花9g,杏仁9g,桑白皮9g,黄芩6g,半夏9g,水煎服。)
本方所治病证因素体痰热内蕴,又兼风寒外感所致。方中麻黄宣肺散邪以平喘,白果敛肺定喘而祛痰,共为君药,一散一收,既可加强平喘之功,又可防麻黄耗散肺气。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气平喘,止咳祛痰,共为臣药。桑白皮、黄芩清泄肺热,止咳平喘,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是为使药。诸药合用,使肺气得宣,痰热得清,风寒得解,则喘咳痰多诸证自除。
小青龙汤桂芍麻,
干姜辛夏草味加;
外兼风寒内停饮,
散寒蠲饮效堪夸。
(麻黄9g,芍药9g,细辛3g,干姜3g,炙甘草6g,桂枝6g,半夏9g,五味子3g,水煎服。)
本方主治风寒客表,水饮内停之证。方用麻黄、桂枝为君药,发汗解表,除外寒而宣肺气。干姜、细辛为臣药,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佐药配以五味子敛气以防辛温发散、耗伤肺气;配芍药养血,以防温燥伤津;半夏祛痰和胃而散结,亦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间,是兼佐、使之用。八味相配,使风寒解,水饮去,肺气复舒,宣降有权,诸证自除。
信砒一份豆豉十,
混研和丸效颇奇;
寒哮剧作喘愈脱,
冷茶卧服正当时。
[信砒4.5g(研飞如粉),豆豉45g(用水略润,少时,以纸沮干,研成膏)。上药用豆豉膏子和砒同杵极匀,丸如麻子大。每服15丸或10丸,小儿量大小与之,并用冷茶吞下,临卧服,以知为度。]
本方有逐寒劫痰、止咳定喘之功。方中信砒辛酸大热,逐寒劫痰;豆豉善宣通胸中郁气,兼能解信砒之毒,二药相合可治多年肺气喘息咳嗽,晨夕不得眠者。注意信砒有大毒,不宜多服、久服。
苏子降气夏胡朴,
甘草当肉少量服,
苏叶姜枣煎时加,
上实下虚咳喘除。
(苏子、半夏各9g,当归6g,前胡、厚朴各6g,炙甘草6g,肉桂3g,生姜2片,大枣1个,苏叶2g,水煎服。)
本方所治之喘咳证乃上实下虚者,上实指痰涎上壅于肺,下虚指肾阳虚乏于下。方以苏子降气祛痰、止咳平喘为君;半夏、厚朴、前胡祛痰平喘,为臣;少量肉桂温肾祛寒、纳气平喘;当归既养血平肝,同肉桂以温补下虚,又能治咳逆上气;略加生姜、苏叶以散寒宣肺,共为佐药;甘草、大枣和中调药,为使药。本方虽治上顾下,但急则治标,究以降气平喘以治上实为主,温肾纳气治下虚为辅。
见前文“三、肺痿”内容。
见前文“二、咳嗽”内容。
控涎丹用遂戟芥,
攻逐痰涎效不差。
[甘遂(去心)、大戟(去皮)、白芥子各等分,为细末,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5~10丸,临卧姜汤送下。]
本方又名子龙丸、妙应丸,为十枣汤中去芫花、大枣,加白芥子组成。可祛痰逐饮,主治痰饮伏在膈上下,忽然颈项、胸背、腰胯隐痛不可忍,夜间喉中痰鸣,多流涎唾者。方中白芥子辛温,善治皮里膜外、胸膈间之痰涎,与甘遂、大戟合用,擅长于祛痰逐饮,且改汤为丸,其力较缓。
浊痰上气坐难眠,
痈势将成壅又坚;
皂荚蜜丸调枣下,
绸缪须在雨之前。
(皂荚240g,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次9g,每日4次,红枣汤送服。)
本方主治痰浊壅肺证,症见咳逆上气、时时吐浊痰,但坐不得卧。方中皂荚味辛咸,性悍而专攻浊痰,善宣壅利窍,以大枣汤服,既能缓皂荚之峻猛,又能固护脏腑之正气。二药合用,祛除壅阻之浊痰又不伤正气。
玉屏组合少而精,
芪术防风鼎足形;
表虚汗多易感冒,
固卫敛汗效特灵。
(防风、黄芪各30g,白术60g,研末,每服6~9g,每日2次,开水送服,亦可按原方用量比例酌减煎服。)
本方主治表虚自汗证。方中黄芪益气固表,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功,为臣药;防风走表祛风并御风邪,为佐使药。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实系补中有散,散中有补之意。
四君子汤中和义,
参术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陈名六君,
健脾化痰又理气。
(人参10g,白术9g,茯苓9g,炙甘草6g,半夏12g,陈皮9g,水煎服。)
本方有健脾止呕之效,主治脾胃气虚兼见痰湿证,乃四君子汤加半夏、陈皮而成。四君子汤以人参为君,大补元气,健脾养胃;白术为臣,苦温健脾燥湿,佐以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且苓、术同用,健脾除湿之功更强,促其运化;炙甘草甘温调中;半夏、陈皮为二陈汤主药,有祛痰止呕之功,对脾虚兼见痰湿尤为切证。
肾气丸补肾阳虚,
地黄山药及茱萸;
苓泽丹皮合桂附,
水中生火在温煦。
(熟地黄240g,山药120g,山茱萸120g,泽泻90g,茯苓90g,牡丹皮90g,桂枝30g,炮附子30g,混合研细,炼蜜为丸,每丸重15g,早、晚各服1丸,开水送下,或据原方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
本方又名金匮肾气丸或肾气丸,主治肾阳不足证,即滋阴名方六味地黄丸加少量桂枝、附子温补肾中之阳,意在微微生长少火以生肾气,故名。《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引柯琴语:“此肾气丸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本方配伍属于阴中求阳,目的在于“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六味地黄益肾肝,
山药丹泽萸苓掺;
六味再加五味子,
丸名都气虚喘安。
(熟地黄24g,山药12g,山茱萸12g,泽泻9g,茯苓9g,牡丹皮9g,五味子6g,水煎服。)
本方又名都气丸,主治肾阴虚、肾不纳气导致的虚喘、呃逆之证,即六味地黄丸加五味子而成。方以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五味子收敛纳气,配合应用共奏滋肾纳气之效。
大青龙用桂麻黄,
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
解表清热此为良。
(麻黄12g,桂枝4g,炙甘草5g,杏仁6g,生石膏12g,生姜9g,大枣3枚,水煎服。)
本方功用发汗解表,清热除烦。治证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兼见里热所致。方中麻黄、桂枝、生姜辛温发汗以散风寒,使在表之邪从汗而散;炙甘草、生姜、大枣甘温补脾胃、益阴血,以充汗源,生石膏甘寒清解里热,与麻黄配伍能透达郁热;杏仁配麻黄,一散一收,宣降肺气利于达邪外出。本方特点寒热并用,表里同治,一则使邪在表者汗而发之;二则发中寓补,汗出有源,祛邪而不伤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