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叶痿弱咳浊唾,
总由肺疾迁延成。
肺虚自有寒、热辨,
虚热清燥与麦冬;
虚寒甘姜或姜甘,
总缘津伤与虚冷。
肺痿一病,病因根本是因为肺叶痿弱不用,临床特征性的表现是咳吐浊唾涎沫。
本病首见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篇,根据该书旨义以及后世医家的认识,肺痿一病总由肺部多种疾患久治不愈,进一步演变发展而成。
肺痿这种慢性的、虚损性的病变,其基本的病机是“肺虚”,辨“虚”自然有虚寒和虚热的不同,此所谓肺虚自有寒、热之分辨也。
虚热证的肺痿,是肺痿的主要证型,治疗以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加减。这两个方子都能润肺燥生津液,但清燥救肺汤侧重于清肺之燥热,麦门冬汤侧重于降肺之逆气,所以前者的治疗重点在于咳嗽痰少、潮热面红;而后者的治疗重点在于咳而气逆、气急喘促。
虚寒证肺痿,治疗用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加减。注意歌括中的“甘姜”和“姜甘”,两个字的顺序不同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方剂,但“姜”字,一个是干姜,一个却是生姜。甘草干姜汤甘、辛合用,甘以润肺,辛以散寒;生姜甘草汤则是以补脾助肺(取培土生金之意)、益气生津为主,可见两个方子配伍意义大不相同。
此一句再回顾肺痿的病因,总缘津伤和虚冷两个方面,而以前者为主。其病变机理主要为肺虚津气失于濡养所致,所以肺痿的治疗应时刻注意固护津液,切忌妄用祛逐痰涎的峻剂,以防犯虚虚之戒。
清燥救肺参草杷,
石膏胶杏麦胡麻;
经霜收下冬桑叶,
清燥润肺效可嘉。
(人参2g,甘草3g,炙枇杷叶3g,生石膏7.5g,阿胶2.4g,杏仁2g,麦冬3.6g,炒胡麻仁3g,冬桑叶9g,水煎服。)
本方治疗温燥伤肺之重证。以桑叶清宣肺燥为君,石膏、麦冬为臣,一清肺经之热,一润肺金之燥,石膏用量需小,以不碍桑叶轻宣之性。余药皆为佐,杏仁、枇杷叶利肺气,使肺气肃降有权;阿胶、胡麻仁润肺养阴;人参、甘草益气和中,使土旺金生。诸药相合,燥邪得宣,气阴得复,共奏清燥救肺之功。
麦门冬汤多麦门,
甘草大枣粳夏人;
滋养肺胃降逆气,
半夏为臣意义深。
(麦冬60g,半夏9g,人参6g,甘草4g,粳米6g,大枣3枚,水煎服。)
本方所治之证,乃肺胃阴亏,虚火上炎,气机逆上所致。方中重用麦冬为君药,甘寒滋肺胃之阴,且清虚火;半夏为臣,意在降逆化痰,其性虽燥,但与大量麦冬配伍,则燥性减而降逆之性存,独取其善降肺胃虚逆之气,且又使麦冬滋而不腻。佐以人参补益中气,与麦冬配伍,大有补气生津之功;复加粳米、大枣、甘草补脾益胃,使中气健运,则津液自能上输于肺,此亦“培土生金”之意。
心烦脚急理须明,
攻表误行厥便成;
二两炮姜甘草四,
热因寒用奏功宏。
(炙甘草12g,干姜6g,水煎服。)
本方原治伤寒误下后,四肢厥冷,咽中干,烦躁吐逆,以及肺痿吐涎沫而不咳、遗尿、腰痛等症。方以甘辛合用,辛甘化阳,甘草甘以滋液,入脾益肺,取甘守津回之意;干姜辛以散寒,温肺、脾,使气能化津,水谷归于正化。二药相合,有辛甘化阳、温养肺胃之功。
肺痿唾涎咽燥殃,
甘须四两五生姜;
枣十二枚参三两,
补土生津润肺肠。
(人参6g,甘草12g,生姜15g,大枣3枚,水煎服。)
本方出《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肺痿门:脾胃气虚,水寒不运,不能化津上承,则肺叶枯萎(痿),以致咳唾涎沫不止,咽喉无津滋润而渴。方中人参、甘草、大枣重在补脾气以化生津液;生姜辛散温通,暖中宫而布散津液。四药共用,奏培土生金、温肺复气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