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分外感与内伤,
《景岳全书》首先倡,
《医学心悟》内、外邪,
寒、燥、热邪风为长。
风寒三拗、止嗽散,
风燥主用桑杏汤,
另有凉燥苔薄白,
杏苏散方有专长。
若感风热桑菊饮,
肝脾及肺为内伤:
肝火犯肺加白黛,
脾病生痰湿、热分,
痰湿蕴肺二、三用,
痰热清金化痰汤。
肺阴亏耗沙麦冬,
咳嗽辨证至此详。
明代张景岳执简驭繁地将咳嗽归纳为外感咳嗽、内伤咳嗽两大类:《景岳全书·咳嗽》载:“咳嗽之要,止惟二证,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从此,咳嗽辨证首先需分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类,这一分类方法被中医内科临床奉为圭臬,沿用至今。
在解释咳嗽的病因分类时,《医学心悟》一书将所有导致咳嗽的病因分为内、外两种病邪,从而将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可谓要言不烦:“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情志,饮食炙煿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
外邪导致咳嗽(即外感咳嗽),主要是寒邪、燥邪和热邪三种邪气,但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常常兼夹寒、燥、热三邪侵犯人体,分别形成风寒、风燥和风热三个类型的咳嗽。
风寒咳嗽(书称“风寒袭肺”证),治疗以三拗汤、止嗽散加减。前者重在宣肺散寒,适用于初起的咳嗽,后者有润肺之功,适用于风寒束肺,咳嗽日久而表邪未净,或愈后复发,咽痒咳痰不爽者。
风燥咳嗽(书称“风燥伤肺”证)主要以桑杏汤加减治疗,但桑杏汤是清宣凉润的方子,性偏寒凉,所以适用于燥邪兼风热的证型,也就是“温燥证”,如果燥邪与风寒并见,称为“凉燥证”,舌苔见薄白(而温燥证舌苔可见薄白或薄黄),那么当以杏苏散温润止咳。
风热犯肺证治疗以桑菊饮加减。
至此,外感咳嗽的三个主要证型讲述完毕,其后的歌括转为“内伤咳嗽”。
内伤咳嗽可以“肺脏自病”和“他脏及肺”作为辨证的纲领,肺脏自病导致的内伤咳嗽主要见于肺阴亏耗这一证型;“他脏”主要指肝脏和脾脏(用五行生克规律来看,三者是木、金、土之间的生克关系),肝、脾二脏的病变可以影响及肺脏,出现所谓的“内伤咳嗽”。
内伤咳嗽的证型中,他脏及肺首先看肝脏影响及肺脏的“肝火犯肺”证,这一证型的咳嗽常随情绪变化而增减,患者自觉痰液滞留在咽喉部位,咳之难出,或痰如絮条,治疗以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歌括中的“加白黛”也可以白、黑两色来加强记忆,因为“黛”字本义是指黑色。
内伤咳嗽中,由于脾病影响肺的功能出现咳嗽的,又分为痰湿咳嗽(书称“痰湿蕴肺”证)和痰热咳嗽(书称“痰热郁肺”证)两个证型。中医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所以脾病及肺的内伤咳嗽总是离不开“痰”,临床根据有无热象而分为痰湿和痰热两个证型。
痰湿蕴肺导致的咳嗽用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治疗。这一证型的咳嗽以痰量较多、早晨或饭后(尤其是进食肥甘厚味时)咳痰加重为特点,二陈汤偏于痰多兼见腹部痞满者,而三子养亲汤偏于痰多兼见气逆痰涌者。
痰热郁肺证的咳嗽,可以用清金化痰汤加减治疗。
肺脏自病的内伤咳嗽,张编《中医内科学》中主要论述了肺阴亏耗这一个证型,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
如前所述,咳嗽辨证应首先分为外感咳嗽、内伤咳嗽两大类。外感咳嗽分风寒、风燥和风热三个证型,内伤咳嗽以肺脏自病和他脏及肺为辨证总纲,肺脏自病主要是肺阴亏耗证,他脏及肺是指肝脏和脾脏累及肺,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脾脏及肺时有痰湿和痰热两种证型。至此,咳嗽辨证算是基本详尽了,临床应用时需注意,治疗外感咳嗽应因势利导,忌用敛肺止咳的药物,以防留邪,而内伤咳嗽应注意不要宣散伤正。
麻黄汤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疼,
喘而无汗服之宜。
三拗汤用麻杏草,
宣肺平喘效不低。
(麻黄、杏仁、甘草各等分,为粗末,每服15g,加姜5片,水煎服。)
本方即《伤寒论》麻黄汤去桂枝而成,主治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本方所以名为三拗者,“拗”(音“ào”),违逆不顺之谓,三拗汤方中麻黄、杏仁、甘草三味药的用法与《伤寒论》麻黄汤中三药的用法正相反(麻黄汤中三药用法是麻黄去根节、杏仁去皮尖、甘草用炙;而三拗汤三药用法分别是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故名。麻黄(不去根节)取发散之中有收(麻黄节是散中之收),杏仁(不去皮尖)而宣肺之力尤强(杏仁皮尖较其他部位更能宣肺达表),甘草(不炙)则有清调之功。故全方宣肺解表之力尤佳。
止嗽散桔草白前,
紫菀荆陈百部研,
镇咳化痰兼解表,
姜汤调服不需煎。
(桔梗、荆芥、紫菀、炙百部、白前各1 000g,炒甘草375g,陈皮500g,共为末,每服6g,温开水或姜汤送下。)
本方所治之证为外感风寒咳嗽,经内服解表宣肺药后咳仍不止者。治之之法,重在理肺止咳,微加疏散之品。方中紫菀、白前、百部止咳化痰,治咳嗽不分新久,皆可取效;桔梗、陈皮宣降肺气,止咳消痰;荆芥祛风解表,甘草调和诸药,且配桔梗能清利咽喉。本方温润平和,不寒不热,加减应用,可用于诸般咳嗽。
桑杏汤中浙贝宜,
沙参栀豉与梨皮;
干咳鼻涸又身热,
清宣凉润燥能祛。
(桑叶3g,杏仁4.5g,沙参6g,浙贝母3g,豆豉3g,栀皮3g,梨皮3g,水煎服。)
本方所治为温燥伤肺之轻证,治以清宣燥邪,兼以润肺止咳。方中以桑叶、豆豉宣肺散邪;杏仁宣肺利气;沙参、浙贝母、梨皮润肺止咳;栀皮善清上焦胸膈之热。本方所治之证邪气轻浅,肺药亦宜轻清,取“轻药不得重用”之意,故用药量少,气味清轻,且煎煮时间亦不宜过长。
杏苏散内夏陈前,
枳桔苓草姜枣研;
轻宣温润治凉燥,
咳止痰化病自痊。
(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桔梗、枳壳、甘草、生姜、陈皮、杏仁各6g,大枣2枚。水煎服。)
本方所治为凉燥外袭,肺失宣降之证。方中苏叶、前胡解表散邪,微发其汗;杏仁、桔梗宣肺达邪,利气止咳;半夏、茯苓祛湿化痰;枳壳、陈皮理气宽胸;生姜、大枣、甘草调营卫,和诸药。本方实乃参苏饮去人参、葛根、木香,加杏仁而成,参苏饮原治虚人外感,风寒袭肺,本方所治之证表证轻微,故去葛根之发散,加杏仁之宣肺。因正气未虚,故去人参,木香辛温香燥,有伤阴之虞,于燥证不利,故去之,余者均与参苏饮药味相同。由此观之,凉燥一病,实乃秋之“小寒”犯肺,故治从风寒袭肺入手,所不同者,凉燥易于伤津化热耳。
桑菊饮中桔杏翘,
芦根甘草薄荷饶;
清疏肺卫轻宣剂,
风温咳嗽服之消。
(桑叶7.5g,菊花3g,杏仁5g,连翘5g,薄荷2.5g,桔梗6g,甘草2.5g,芦根6g,水煎服。)
本方主证为风温初起袭肺,肺失清肃所致。君以桑叶清透肺络之热,菊花清散上焦风热。臣以辛凉之薄荷,助桑、菊散上焦风热,桔梗、杏仁一升一降,解肌肃肺以止咳;连翘清透膈上之热,芦根清热生津止渴,用作佐药;甘草调和诸药,用作使药。诸药配合,共奏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功。
泻白散内加参苓,
青陈二皮五味并;
气逆咳喘伴呕吐,
清肺顺气又调中。
(桑白皮9g,甘草6g,地骨皮9g,粳米12g,人参6g,白茯苓12g,青皮6g,陈皮6g,五味子9g,水煎服。)
本方即泻白散(桑白皮、甘草、地骨皮、粳米)加人参、白茯苓、青皮、陈皮、五味子而成;主治阴气在下,阳气在上,气机上逆,症见咳嗽喘促,伴呕吐者。以泻白散清肺,青皮、陈皮顺气,肺金不降者,多缘中气不能斡旋,故以参、苓调中,兼止呕吐,五味子防咳久肺气耗散。诸药共奏清肺、顺气、化痰、和中之效。
本方以海蛤壳10份、青黛1份共研细粉,每次3g,冲服,每日2次。主治肝火犯肺之咳嗽,症见咳痰带血、心烦易怒、眩晕耳鸣等。青黛咸寒,善清肝经郁火,并清肺热以消痰止嗽;蛤粉苦、咸,寒,入肺、胃经,可清肺化痰、软坚散结。二药配合,共奏清肝宁肺、化痰止咳之功。
二陈汤用半夏陈,
苓草梅姜一并寻;
利气祛痰兼燥湿,
湿痰为患此方珍。
(半夏15g,橘红15g,白茯苓9g,炙甘草5g,生姜7片或3g,乌梅1个,水煎服。)
本方为治湿痰之主方。方以半夏为君,取其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可降逆和胃而止呕;以橘红为臣,理气燥湿,使气顺而痰消;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以治生痰之源;生姜降逆化饮,既可制半夏之毒,又能助半夏、橘红行气消痰;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相伍,有散有收,相反相成,使祛痰而不伤正;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兼可润肺和中。方中半夏、橘红以陈久者良,故以“二陈”名之。
养亲汤是祛痰方,
芥苏莱菔共煎汤;
大便实硬加熟蜜,
冬寒更可加生姜。
(白芥子6g,苏子9g,莱菔子9g,水煎服,临服可加熟蜜少许,冬寒更加生姜3片。)
本方原为老人气实痰盛之证而设。老人中气虚,生痰停肺,肺失肃降而见咳嗽喘逆、痰多胸闷、食少脘痞等症。方中白芥子温肺利气,快膈消痰;苏子降气行痰,止咳平喘;莱菔子消食导滞,行气祛痰。三药合用,可使气顺痰消,食积得化,咳喘得平。临床应用时,观其何证居多,则以何药为君。
清金化痰黄芩栀,
桔梗麦冬桑皮知,
蒌仁橘红贝苓草,
热痰壅肺咳嗽止。
(黄芩12g,栀子12g,桔梗9g,麦冬9g,桑白皮15g,贝母9g,知母15g,瓜蒌仁15,橘红9g,茯苓9g,甘草3g,水煎服。)
本方主治热痰壅肺证。症见咳嗽,咳痰黄稠,苔黄腻。方中橘红理气化痰,使气顺痰降;茯苓健脾利湿,治生痰之源;瓜蒌仁、贝母、桔梗清热涤痰,宽胸开结;麦冬、知母养阴清热,润肺止咳;黄芩、栀子、桑白皮清泻肺火;甘草补土调中。全方共奏清肺润肺、化痰止咳之功。
沙参麦冬扁豆桑,
玉竹花粉甘草襄;
秋燥耗津伤肺胃,
咽涸干咳最堪尝。
(沙参9g,麦冬9g,扁豆4.5g,桑叶4.5g,玉竹6g,天花粉4.5g,甘草3g,水煎服。)
本方主治燥伤肺胃阴分,症见咽干口渴、干咳少痰等。方中沙参、麦冬、桑叶、玉竹滋养肺胃之阴;少用扁豆振奋胃气;天花粉清肺胃之热;甘草调和诸药。上药共奏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