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未必都属阳,
盗汗未必都属阴,
各有阴阳宜详辨,
更有瘀血可推寻。
肺卫不固屏风散,
营卫不和汗半边,
桂枝汤方皆崇宗,
谁将甘麦大枣怜?
阴虚火旺盗、自汗,
当归六黄第一方,
邪热郁蒸沾衣黄,
龙胆泻肝妙无双。
湿热内蕴热不盛,
四妙丸服亦相当。
一般认为,自汗多属气虚所致,从阳论治;盗汗多属阴虚所致,从阴论治(见《丹溪心法》“自汗”“盗汗”篇)。但《景岳全书·汗证》认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说:“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可见瘀血亦可导致自汗、盗汗,临床需详加推寻。
肺卫不固型的汗多证,以汗出恶风、遇劳加重为特点,治疗以玉屏风散加味。
营卫不和型的汗多证,以半身、某局部出汗为特点,一般都知道以桂枝汤加味调和营卫来治疗,但甘麦大枣汤针对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可达到甘润缓急、敛汗的功效,可配合应用。
阴虚火旺证,以夜寐盗汗多见,但也可出现自汗,治疗首选当归六黄汤。
邪热郁蒸引起的汗多证,以汗液易黏或衣服黄染为特点,治疗以龙胆泻肝汤。
如果湿热内蕴,而热势不盛者,亦可用四妙丸。
见前文“五、哮证”内容。
桂枝汤治太阳风,
芍药甘草姜枣同;
解肌发表调营卫,
表虚自汗正宜用。
(桂枝9g,芍药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12枚,水煎服。)
本方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及营卫阴阳不和证。本方以桂枝为君,助卫阳,通经络,透营达卫,解肌散寒;以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桂、芍等量合用,营卫同治,邪正兼顾,既可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使汗而有源,芍药得桂枝,则滋而能化;又可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佐以生姜助桂枝解表,和胃止呕;大枣健脾益气,协芍药补营阴,滋脾生津,生姜和大枣相配,补脾和胃,化气生津,益营助卫。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与桂枝辛甘化阳扶卫,与芍药酸甘化阴助营,兼可调和诸药。本方可谓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
甘草小麦大枣汤,
妇人脏躁性反常;
精神恍惚悲欲哭,
和肝滋脾自然康。
(炙甘草9g,小麦9~15g,大枣5~7枚,水煎服。)
本方主治心阴受损,肝气失和之脏躁证 ① ,方中以炙甘草为君 ② ,甘缓和中,养心以缓急迫为主,辅以小麦养心宁神、大枣补益脾气,缓肝急并治心虚。三味甘药配伍,有甘缓滋补,柔肝缓急,宁心安神之效,所谓“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素问·藏气法时论》)。
(注:①脏躁证是古病名,以精神抑郁,无故悲伤欲哭为主要表现的一种情志疾病,现代中医内科学不再将此作为本病的正名。②有些教材以炙甘草为君,有些教材以小麦为君。)
火炎汗出六黄汤,
归柏芩连二地黄;
倍用黄芪为固表,
滋阴清热敛汗强。
(当归、生地、熟地、黄芩、黄柏、黄连各等分,黄芪加倍,共为粗末,每服15g,水煎服。)
本方主治阴虚有火所致的发热盗汗。方中以当归、生地、熟地为主药,育阴养血,培本以清内热;黄芩、黄柏、黄连为辅药,泻火除烦,清热坚阴;佐倍量黄芪,益气固表而止盗汗。本方滋阴与泻火并进,标本兼顾,使阴固而水能制火,热清而耗阴无由;且益气固表与育阴泻火相配,育阴泻火为主,益气固表为辅,以使营阴内守,卫外固密。
龙胆泻肝栀芩柴,
生地车前泽泻偕;
木通甘草当归合,
肝经湿热力能排。
(龙胆草6g,炒黄芩9g,炒栀子9g,泽泻12g,木通9g,车前子9g,当归3g,生地9g,柴胡6g,生甘草6g,水煎服。)
本方主治肝胆实火上炎证与肝经湿热下注证。方中以龙胆草为君,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胆湿热,泻火除湿;以黄芩、栀子为臣,泻火解毒,燥湿清热,加强龙胆草泻火除湿的功效;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导邪下行;佐以生地、当归滋阴养血以顾肝体,使祛邪而不伤正,柴胡舒畅肝胆之气,引药入肝胆经,柴胡与当归生地相配,养肝体而调肝用,符合肝体阴用阳之性;使以甘草调和诸药,护胃安中,防苦寒败胃。诸药合用,既清肝胆实火,又利肝胆湿热,佐以滋养,祛邪兼防伤正;苦寒降泄,寓以疏利,泻肝并遂肝木之性。
二妙散中苍柏兼,
若云三妙牛膝添;
痿痹足疾堪多服,
湿热得消病自蠲;
再加薏仁名四妙,
渗湿健脾功更全。
(黄柏200g,薏苡仁200g,苍术120g,怀牛膝120g,水泛小丸,每服6~9g。)
本方主治湿热下注所致的痹病。方中以黄柏为君药,取其寒以胜热,苦以燥湿,且善除下焦之湿热。苍术为臣药,取其苦温,健脾燥湿除痹。佐以牛膝活血通经络,补肝肾,强筋骨,且引药直达下焦;薏苡仁去湿热,利经络。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