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分痰、溢、支、悬,
停留胃肠谓之痰,
淫溢肢体为溢饮,
水流胁下即称悬,
支撑胸胁支饮称,
治皆温化参其间。
先论痰饮着脾、胃,
脾阳虚弱苓、半汤;
甘半、己椒苈黄丸,
主治痰饮留胃肠。
溢饮无汗身疼重,
风水水肿汗恶风,
详参两者同中异,
溢饮治用小青龙。
悬饮症类胸膜炎,
邪犯胸肺转侧难,
柴枳半夏和解用,
饮停胸胁枣、控涎;
络气不和病程久,
胸闷、胸痛阴雨忧,
香附旋覆花汤服,
理气和络一病瘳(音chōu,病愈的意思)。
阴虚内热泻白散,
沙参麦冬亦可用。
再论支饮参慢支,
寒饮伏肺小青龙;
体虚表证不著者,
苓甘五味姜辛行;
饮多寒少外无表,
葶苈大枣泻肺宗;
邪盛正虚饮化热,
木防己汤可建功。
脾肾阳虚病缓时,
肾气、苓桂术甘能。
《金匮》据脉断预后,
久病脉弱病可瘳;
脉反实大而数者,
正衰邪盛属危候;
脉弦而数亦难治,
心了病情可无忧。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身体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根据其停积的部位不同,而分为痰饮、溢饮、支饮、悬饮四类。
《金匮要略》首创痰饮病名,并列专篇论述。其将痰饮作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者是诸饮的总称,狭义者是指以上四种分类中的一个类型。
狭义概念的痰饮,是特指水饮停留于胃肠者,而淫溢肢体者为溢饮,水饮流于胁下者为悬饮,支撑胸肺者为支饮。
无论哪一种类型的痰饮,治疗都当以温化为原则,即所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狭义的痰饮是水饮停积于胃肠所致,导致这一病理现象的原因,多由于脾阳虚弱,不能运化水饮所致。
脾阳虚弱的痰饮证型,治疗用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前方温脾阳、利水饮,后方和胃降逆。
饮留胃肠的痰饮证型,治疗以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前方攻守兼施,后方苦辛宣泄、前后分消。
溢饮和水肿病中的风水水肿都以肌表水肿为主要症状表现,但两者有不同之处:溢饮具有无汗、身体疼重之症,而风水水肿则可见汗出恶风之表虚证。所以临证时,需详参两者的同中之异。
溢饮的治疗,以小青龙汤加减。
中医的悬饮,其症状表现大致相当于西医的渗出性胸膜炎,所以可以参考胸膜炎的临床表现来记忆悬饮的证型。悬饮初期,称为邪犯胸肺证,主要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刺痛、转侧时疼痛加重,治疗用柴枳半夏汤加减,以达到和解宣利的治疗目的。胸膜炎(悬饮)进一步发展,当出现胸膜腔积液时,患者的胸胁疼痛反而较初期减轻,而呼吸困难加重,治疗以十枣汤或控涎丹。前方力峻,适用于患者体实证实,积液较多者;后方药力较缓,反应较轻,适用于患者体质较弱,不耐峻攻者。
悬饮病程较久时,可以出现名为络气不和的一种证型,这种证型表现为胸闷、胸胁痛阴雨天加重,治疗以香附旋覆花汤加减,以理气和络。
阴虚内热的悬饮证型,治疗以泻白散、沙参麦冬汤加减。前方清肺降火为主,后方在清肺的同时,也有润燥的功能。
支饮的症状表现,类似于西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可以参考记忆。寒饮伏肺的支饮证型,可以小青龙汤加减。
小青龙汤证的特点是外兼风寒表证,内有里饮证,如果患者体虚,且表证不显著时,可改用苓甘五味姜辛汤,以防小青龙汤中的麻黄表散过度。如果饮多寒少,外无表证时,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以泻肺逐饮;若邪实正虚,饮邪不解而久郁化热时,当行水散结,补虚清热,用木防己汤。
支饮一病,缓解期主要表现为脾肾阳虚这个证型,治疗以金匮肾气丸、苓桂术甘汤加减。二方均能温阳化饮,但前方补肾,后方温脾,主治各异。
《金匮要略》根据脉诊,推断痰饮病的预后,认为久病正虚而脉弱者,是脉证相符,可治。
如脉反实大而数,是正衰邪盛,属于重危之候。
因饮为阴邪,脉当弦或沉,如弦而数乃脉证相反之征。以上论述,记于心中,做到心中明了,才能对病情的治疗和预后恰当把握。
苓桂术甘化饮剂,
健脾又温膀胱气;
饮邪上逆气冲胸,
水饮下行眩晕去。
(茯苓12g,桂枝9g,白术6g,炙甘草6g,水煎服。)
本方以茯苓为君,健脾利湿,化饮消痰之源;以桂枝为臣,既可温阳以化饮,又能化气以利水;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使以炙甘草补脾益气,既可合桂枝辛甘化阳,又可合白术益气健脾,还可佐制茯苓渗利太过而伤津,兼以调和诸药。药虽四味,配伍严谨,温而不热,利而不峻,标本兼顾,乃治痰饮之和剂。本方主用甘淡,辅以辛甘温,利水渗湿与温阳健脾并进,为温化痰饮之配伍要法。
小半夏加茯苓汤,
行水消痞有生姜;
加桂除夏治悸厥,
茯苓甘草汤名彰。
(半夏18g,生姜15g,茯苓9g,水煎服。)
本方主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方中用半夏降逆止呕,生姜和胃散痞,再加茯苓导水下行,以定眩悸。
甘遂半夏逐水气,
芍药甘草来缓急;
蜜煎解毒并安中,
心腹满痛皆可治。
(甘遂3g,半夏18g,白芍15g,炙甘草6g,水煎服,服时可加适量蜂蜜入药汁中。)
本方主治腹水证伴心下坚满甚者,留者行之,用半夏以决水饮、散痰结,所谓结者散之;甘遂性烈,渗利水湿,为防渗利太过而伤津,以甘草、白蜜之甘缓之,再收以芍药之酸,虽甘草、甘遂相反,而实有以相使,此酸收甘缓,约之之法也。(《金匮要略直解》)
己椒苈黄蜜为丸,
攻逐水饮效力专;
肠间水气腹胀满,
二便不利急服煎。
[防己30g,椒目30g,葶苈(熬)30g,大黄30g,共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1丸,每日3次。]
本方病证以水饮内停,郁而化热,积聚肠间为主要病机。水走肠间,一则阻滞气机,使腑气不通;二则使水不化津,津不上传;三则病及肺,使肺不能通调水道,往下输送到膀胱,故患者腹满便秘。本方中以防己清湿热,椒目消除腹中水气,葶苈子泄降肺气,消除痰水,此三药均有利水之效,再加大黄泄热通便。
见前文“五、哮证”内容。
柴枳半夏蒌黄芩,
青皮甘桔杏仁行,
和解清热利肺气,
涤痰开结悬饮清。
(柴胡10g,半夏10g,黄芩10g,瓜蒌仁10g,枳壳12g,杏仁9g,青皮9g,桔梗12g,炙甘草6g,水煎服。)
本方主要用于悬饮初期的寒热往来,胸胁闷满之证。方以柴胡、半夏、黄芩和解退热;瓜蒌仁、枳壳、青皮涤痰开结;桔梗、杏仁宣利肺气;炙甘草和中。诸药相配,有和解、宣利、涤痰之功。
十枣逐水效力佳,
大戟甘遂与芫花。
(大戟、甘遂、芫花等分为末,或装入胶囊,每服0.5~1g,每日1次,以大枣10枚煎汤送服,清晨空腹服。)
本方所治诸证皆由水饮壅盛于里所致,以甘遂行经隧水湿,大戟泻脏腑水湿,芫花消胸胁伏饮痰癖。由于三药均有毒,易伤正气,故以大枣之甘益气护胃,并缓和诸药之峻烈,使下而不伤正。
见前文“五、哮证”内容。
香附旋夏花煎汤,
苡仁夏苓苏杏霜;
橘皮功可行气滞,
伏暑湿温并外攘。
(香附9g,旋覆花(绢包)9g,苏子霜9g,陈皮6g,半夏15g,茯苓9g,薏苡仁15g,水煎服。)
本方主治湿热入于肝络,水湿凝聚,停于胁下所致胁痛,方中以香附疏肝理气,调畅气机;旋覆花通肝络,逐胁下之饮;苏子下气祛痰;陈皮、半夏燥湿醒脾;茯苓、薏苡仁淡渗利湿。诸药合用,使脾运湿去,肝络得通而胁痛自痊。
泻白甘草地骨皮,
桑皮再加粳米宜;
泻肺清热平咳喘,
又可和中与健脾。
(地骨皮30g,桑白皮30g,炙甘草3g,上药研粗粉,加粳米30g,水煎,饭前服。)
本方主治肺有伏火郁热之证。方用桑白皮泻肺以清郁热为主,辅以地骨皮泻肺中伏火,兼退虚热。炙甘草、粳米养胃和中以扶肺气,共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泻肺清热、止咳平喘之功。本方之特点,既非清透肺中实热以治其标,也非滋阴润肺以治其本,而是清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对小儿“稚阴”素质有标本兼顾之功。
见前文“二、咳嗽”内容。
见前文“五、哮证”内容。
苓甘五味姜辛汤,
痰饮咳嗽常用方;
气降仍咳胸犹满,
速化寒饮保安康。
(茯苓12g,甘草6g,干姜9g,细辛6g,五味子6g,水煎服。)
本方所治之寒饮,乃阳虚阴盛,水饮内停所致。方中以干姜之辛热,温肺散寒以化饮,温运脾阳以祛湿。以细辛之辛散,温肺散寒,助干姜散凝聚之饮;以茯苓之甘淡,健脾渗湿,既绝生痰之源,又化既聚之痰,加五味子敛肺止咳,与细辛相伍,一散一收,散不伤正,收不留邪,再加甘草调和诸药。综观全方,温化渗利,肺脾同治,标本兼顾,辛散兼以酸收,蠲饮而不伤气津,药虽五味,配伍严谨,实为温肺化饮之良剂。
葶苈大枣泻肺热,
泻肺下气平喘咳;
胸满痛胀身浮肿,
舌苔黄腻脉滑数。
(葶苈子15g,大枣15g,水煎服。)
本方主治痰涎壅盛,咳喘胸满,方中葶苈子开泄肺气,大枣和中扶正,防葶苈之猛峻,泻不伤正。二药共奏泻肺利水、下气平喘之功。
木防己汤用桂枝,
人参石膏四般施;
利水散结清虚热,
寒饮伏肺化热思。
(木防己9g,石膏12g,桂枝6g,人参12g,水煎服。)
本方主治寒饮伏肺,饮郁化热之喘满胸闷,心下痞坚证。方中以木防己利水饮,桂枝通阳化气,两者同伍,一苦一辛,专利水饮而化气散结;人参甘润,以益气养心;石膏辛凉,以清肺胃之热,两者相伍,化气通阳而不化燥,清热而不伤阳;桂枝与人参同伍,既能益心肺之气,又通心阳而化饮。诸药共用,共奏行水散结、补虚清热之功。
见前文“五、哮证”内容中“八味地黄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