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证首审虚与实,
实证有五虚证二。
实治在肺喜呼出,
虚喘肺肾乐在吸。
风寒袭肺麻黄汤,
表寒里热麻甘石,
痰浊阻肺二三合,
痰热郁肺桑白皮,
更有五磨饮子证,
郁怒伤肝肺气痹。
再论虚喘着肺肾,
肺虚生脉补肺汤。
金匮肾气参蛤散,
肾虚证治至此详。
如兼标实痰浊壅,
上实下虚苏子降;
阳虚饮停凌心肺,
真武加桂芪葶防;
肺衰心肾阳衰脱,
参附送服黑锡丹;
肾虚证下此三证,
更加记忆方称全。
喘证是指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一种肺系疾病。关于喘证的辨证论治,《景岳全书·喘促》篇说:“气喘之病,最为危候,治失其要,鲜不误人,欲辨之者,亦惟二证而已。所谓二证者,一曰实喘,一曰虚喘也……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从而把喘证归纳为虚实两大类,作为辨治的纲领。现代中医临床在将喘证分为实喘和虚喘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又将实喘细分为五个辨证分型,将虚喘细分为两个辨证分型。
实喘与虚喘的病位和临床表现均大不相同:实喘主要责之于肺,呼吸深长有余,但以呼出为快;虚喘主要责之于肺、肾二脏,呼吸短促难续,但以深吸为快。因此,实喘的治疗主要在肺,治予祛邪利气,区别寒、热、痰的不同而有五种辨证分型;虚喘治在肺、肾,而以肾为主,治予培补摄纳,而主要分为两个证型。
实喘的第一个证型是风寒袭肺型,治疗用麻黄汤加减,第二个证型是表寒里热型,治疗用麻杏甘石汤加味。
实喘的第三个证型是痰浊阻肺型,治疗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歌括中的二三即是指这两个方子),第四个证型是痰热郁肺型,治疗用桑白皮汤加减。
实喘还有一个证型,也就是第五个证型是由于郁怒伤肝、肝气冲逆犯肺导致的肺气不降(即五行学说中的木火刑金),这一证型称为肺气郁痹型,治疗用开郁降气的五磨饮子加减。
以上五种证型都属于实喘证治,接下来歌括转论虚喘的证治。
如前所述,虚喘的论治责之于肺、肾两脏,肺虚导致的虚喘,治疗以生脉散合补肺汤加减。
肾虚导致的虚喘,治疗以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加减。前者以温补肾阳为主,后者以纳气归肾为主。
喘证的临床,常常虚实夹杂。如果肾虚兼有标实,也就是患者在肾虚的同时伴见痰浊壅肺,这就形成了“上实下虚”的喘证证候,治疗用苏子降气汤。
如阳虚饮停,水饮上凌心肺,患者表现为喘咳心悸、肢体水肿、尿少,就种情况近似于西医学所说的肺源性心脏病,治疗可用真武汤加桂枝、黄芪、防己、葶苈子、万年青根等。
如果喘逆非常严重,患者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同时伴见心慌悸动,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四肢发凉,严重者还可以出现意识模糊等表现。这种情况中医认为是肺气欲竭、心肾阳衰的喘脱危象,治疗急用参附汤送服黑锡丹、蛤蚧粉来扶阳固脱、镇摄肾气。但这种情况大多属于西医学的呼吸衰竭、肺性脑病,需请西医急诊,以最大可能地救治生命。
论治肾虚证的虚喘时,还需要考虑到上述的三种情况,即肾虚为本兼痰涎壅肺的标实、肾阳虚水饮上凌心肺、肺气欲竭兼心肾阳衰,再参考这三种情况记忆,才能算得上全面掌握。
麻黄汤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
喘而无汗服之宜。
[麻黄(去节)6g,桂枝4g,杏仁(去皮尖)9g,炙甘草3g,水煎服。]
本方主治风寒袭表,肺气不宣。方中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用为君药;桂枝温经散寒,能透营达卫,助麻黄发汗解表,并能除身痛,为臣药,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杏仁降肺气、散风寒为佐药;同麻黄一降一宣,增强解郁平喘之功。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诸药相合,共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
麻杏甘草石膏汤,
四药组合有专长;
肺热壅盛气喘急,
辛凉疏泄此法良。
[麻黄(去节)5g,杏仁(去皮尖)9g,炙甘草6g,生石膏18g,水煎服。]
本方主治证由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壅遏于肺所致。麻黄为君,宣肺而泄邪热,是“火郁发之”之义;生石膏为臣,因其辛甘大寒,且用量倍于麻黄,麻黄得石膏,宣肺而不助热,石膏得麻黄清肺而不留邪,是相制为用。杏仁降肺气,用为佐药,助麻黄、石膏清肺平喘;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与石膏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所以是佐使药。
见前文“二、咳嗽”内容。
见前文“二、咳嗽”内容。
桑白皮汤痰热了,
芩连山栀将火扫;
苏子杏仁降肺逆,
贝母半夏用之巧。
(桑白皮15g,半夏10g,苏子10g,杏仁10g,浙贝母10g,栀子10g,黄芩12g,黄连3g,生姜3片,水煎服。)
本方主治肺经热甚,咳嗽痰多,胸满气粗之证。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半夏、生姜燥湿化痰;苏子、杏仁降气化痰、止咳平喘;贝母清热化痰;栀子、黄芩、黄连清热泻火、燥湿。全方共奏清热泻肺、化痰平喘的作用。
四磨饮治七情侵,
人参乌药沉香槟;
四味浓磨煎汤服,
破气降逆喘自平。
去参加入木香枳,
五磨理气力非轻。
(木香6g,乌角沉香6g,槟榔9g,枳实9g,台乌药9g,以白酒磨服,或水煎服。)
本方即四磨饮去人参,加入木香、枳实而成,主治体壮气实之人大怒暴厥,或七情郁结所致气滞、气逆,表现为心腹胀痛,或走注攻痛。方中乌药行气疏肝以解郁;沉香顺气降逆以平喘;槟榔行气化滞以除满;木香、枳实行气开郁以止痛。本方力猛气峻,仅宜于体壮气实而结郁较甚者。
生脉麦味与人参,
保肺生津又提神;
气少汗多兼口渴,
病危脉绝急煎斟。
(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6g,每剂煎3次,1天内服完。)
本方所治,为暑热汗多,耗气伤津;或久咳肺虚,气阴两伤之证。方中人参甘平补肺,大扶元气为君;麦冬甘寒养阴生津,清虚热而除烦为臣;五味子酸收敛肺止汗为佐使,即“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之义。全方共奏补肺、养心、滋阴之功,而有益气、生津之效。
补肺桑皮熟地参,
黄芪紫菀五味群;
肺肾两虚致劳嗽,
清火化痰益肺肾。
(桑白皮、熟地黄各15g,人参、黄芪、紫菀、五味子各8g,水煎服。)
本方主治肺肾两虚之咳嗽无力、骨蒸劳热。方中熟地补血滋肾阴为君,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人参、黄芪益气补肺,五味子收敛肺气以止咳共为臣药;桑白皮泻肺平喘,紫菀化痰止咳为佐,使补中有泻,温中有寒。诸药合用,以补益肺肾,制虚火上炎。
见前文“五、哮证”内容中“八味肾气丸”。
参蛤散是济生合,
人参蛤蚧同研磨;
宜将蛤蚧去头足,
肺肾得补治喘疴。
(蛤蚧1对,去头足,人参9g,共研细末,每服1~2g,每日2~3次,宜空腹服。)
本方与《卫生宝鉴》之罗氏人参蛤蚧散不同,只取人参、蛤蚧同研细粉冲服,治疗肺肾两虚之咳喘气促、语言无力、声音低微者。方中人参大补元气而益肺脾,蛤蚧入肺、肾经,补肾纳气而定喘。二药相合,宜于肺肾两虚所致的虚喘证。
见前文“五、哮证”内容。
真武汤壮肾中阳,
苓芍术附加生姜;
少阴腹痛寒水聚,
悸眩瞤惕急煎尝。
(茯苓9g,芍药9g,白术6g,生姜9g,炮附子9g,水煎服。)
本方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证。方中以附子为君,取其大辛大热,温肾暖土之功,臣以茯苓之甘淡渗利,健脾渗湿,以制水邪;生姜辛温,既助附子之温阳散寒,又伍茯苓以温散水气;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扶脾之运化;其用白芍者,一者取其利小便,二者取其缓急止腹痛。诸药相伍,温中有散,利中有化,脾肾双补,阴水得制,故为脾肾阳虚、寒水为病的有效方剂。
(人参9g,炮附子6g,水煎服。)
本方主治阳气暴脱之证,为峻补阳气之剂,常用于急救。方以人参益气固脱,附子纯阳之品,补益命门之火,二药相合,效专力宏,凡大病虚极欲脱,产后或月经暴行崩注,或痈疡久溃,血脱亡阳等,均可以本方救治。
黑锡丹中蔻硫黄,
桂附楝木沉茴香;
芦巴故纸阳起石,
降逆平喘镇浮阳。
(川楝子、葫芦巴、木香、炮附子、肉豆蔻、破故纸、沉香、茴香、阳起石各30g,肉桂15g,黑锡、硫黄各60g,依法做丸,每服3~9g,温开水送下。)
本方主治真阳不足,下元虚冷,肾水失制而上泛为痰,或见虚阳上浮之证。方中黑锡质重甘寒,镇摄浮阳,降逆平喘;硫黄性热味酸,温补命门之火,暖肾消寒。二药相须,水火并补,标本兼顾,并为君药。附子、肉桂温肾助阳,并为臣药。茴香、沉香、肉豆蔻温中调气,降逆除痰,兼能暖肾,共为佐药。又恐诸药温燥太过,故用一味苦寒之川楝子既能监制诸药,又有疏利肝气之功。诸药配合,可使真阳充,下元温,喘促平,厥逆回,冷汗止,气归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