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自我意识的成熟往往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在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正处于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在这一阶段,个体显著地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是角色意识建立的最重要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儿童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自我评价是影响自我意识的重要部分,对小学儿童来说,对其自我评价最重要的支持因素是父母和同学,而不是朋友和教师。喜欢自己的小学儿童是最快乐的,对自己评价不高的小学儿童更经常产生悲哀、沮丧等消极情绪。高自我评价的男孩更富创造性,能更快地被社会团体所接受并成为领导者,他们更为自信、坦率,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善于接受批评,学业成绩也较好;而低自我评价的男孩往往比较孤独,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学习成绩不好。因此,积极引导父母对孩子以及同学之间的适时鼓励和称赞能够提高儿童的自我评价,从而促进儿童培养出健康的情绪以及行为习惯。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会将很大一部分时间用于内省。“我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我的特征是什么?”“别人喜欢我还是讨厌我?”等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于他们的心中。例如,同样以“我看到了什么”为内容的作文,小学生是纯粹地描述客观世界的景象,而青少年虽然仍对客观世界进行描述,但是在他们的描述中却带有浓重的个人情绪情感基调,在作文中更突出了个人的喜好、烦恼和憧憬等。自我意识反映了个体对自己在环境和社会中所处地位的认识,也反映了自身的价值观念,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目标、完善人格特征的重要保证。表现为认识、情感、意志三种形式,对应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三个部分。自我意识关系到个体的行为、学习、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能否顺利进行。低自我意识水平的青少年会出现焦虑、抑郁、较低的生活质量以及糟糕的人际关系等情况。自我意识的核心与基础是自我认识,因为认知决定着后续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与评价以及他人评价,由于青少年心理发展水平处于过渡期,还没有一个稳定的自我评价体系,因此他们的自我认识大部分来自他人评价。他人评价大多来自家人、教师、同学以及朋友,来自家人、教师等成人的评价对青少年自我认识的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处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在封闭式高强度高压力的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评价对他们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以学习成绩为主的较单一的评价标准之下,教师的评价常常与其学习成绩存在着高度相关,导致大部分学习成绩较好的青少年自我意识水平较高,学习成绩较差的青少年自我意识水平较低,并且自我意识水平较低的青少年情绪经常处于低落的状态,缺乏自信甚至自卑,这种心理环境不利于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难以提升学习成绩,从而陷入恶性循环。这种现象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青少年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为了帮助青少年培养健康稳定的自我意识,教师的评价需要打破“成绩单一标准”以及“成绩决定标准”,即不再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单一标准,可以以学习成绩为主,同时也关注其他方面的特长与能力。向学生说明学习的重要性需要适度,作为中学阶段的青少年,自己对于学习的意义已经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如果过度强调学习的影响或者鼓吹“考试成绩决定一生”的观点,容易让学生产生较高的压力以及焦虑水平,甚至导致部分成绩较差、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主要表现为两种极端的类型,一种是能量向外的,有攻击性的,玩世不恭的;另一种是能量向内的,回避退缩的,绝望自卑的。当青少年到了16~18岁时,他们的独立性逐渐增强,获得了成人感,个性逐渐定型,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自我意识、社会适应能力,价值观、道德观变得成熟,已经做好了进入心理成熟而稳定的成人阶段的各方面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