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团体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连续的、相互影响的,团体指导者必须清晰地了解团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这样才能采取相应的策略,有效地引导团体顺利向目标前进。
在初创时期,团体成员对自己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被允许做什么以及不被允许做什么感到迷茫。初次见面时,大家拘谨、紧张、犹豫,他们之间接触有限,所思所想都是围绕自我,担心自己这样做能否被接纳认可,他们的精神被自我占据,无法关心团体。这个阶段的团体结构松散,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团体。指导者应以热忱的态度调动成员参与积极性,让他们对团体和他人产生兴趣,从自我中抽离继而投入到团体中。
成员虽然开始接触,但又不想太亲密,通过保持距离来给自己安全感,这时他们的行为和观点一般都是社会所认可的。团体成员由于对未知的好奇以探索的态度去试探团体的边界和局限,同时他们对团体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误解。指导者需要清楚、明确、简洁地说明团体的基本规则和要求,吹散成员心中的迷雾。
对没有接触过团体辅导的成员来讲,团体规则和活动都是新鲜陌生的,他们既期待又焦虑,既充满希望又害怕未知。他们不知道指导者是否喜欢他们,自己的所作所为会不会被其他人笑话,别人是否能理解自己表达的意思,这个团体是否值得自己信赖,他们是否会真心帮助自己……成员的情绪是充满矛盾的、复杂多样的。指导者要告诉成员负性情绪是可以被接受的,鼓励他们表露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当成员获得正向的反馈后,这种凝聚力会逐渐加深。
团体在联结时期的互动大多是表浅的,发言很少涉及团体中的人。团体成员的防卫和焦虑情绪不断增加,这源于他们害怕别人过多地了解自己,对自己产生误解和批评,也源于成员对目标和规范缺乏明确的认识。指导者应继续深化安全和谐、互帮互助的团体氛围,逐渐积累成员之间的信任,他们便会变得更加坦率,减轻焦虑。
这个阶段的团体可能会对其他成员采取批判性的态度,并且拒绝别人对自己的意见。成员努力获得控制支配权,利用敌对、竞争等各种手段谋求利益,争取地位,这种矛盾悄然无声又无时不在。矛盾冲突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可以通过解决矛盾来增强相互的信任。其实,成员表达负性情绪也是为了检验团体的安全程度,他们在尝试自己不友善的情绪表达在多大程度依然会被团体接受。因此,指导者必须真心关心并坦然地积极地处理这些冲突。
团体成员有时会认为指导者过于理性、严厉,或者认为指导者没有什么特别的能力。成员向指导者提出异议往往是成员走向自主的第一步,团体在初创阶段,成员会依赖指导者,如果想要摆脱那种依赖,就必须接受成员发出的挑战,重视挑战,真诚地对待成员的批评,表达感受,与成员形成一种伙伴关系。
抗拒是成员保护自己的方式,是为了避免体验深层次痛苦的探索行为,是参与冒险行为和发生改变时的一种自然反应,是一个团体的必经之路。因此,指导者要通过尊重成员的抗拒行为来表达对成员的尊重。指导者要鼓励成员承认他们体验到的焦虑和抗拒心理,合理表达并解决问题。
此时的团体发展稳定,团体内的气氛自由安全,团体如果发生矛盾冲突和负面情绪也变得容易解决,但这都建立在前两个阶段顺利度过的前提下。成员们坦诚相待,不再拘束于自己的安全范围,开始冒险,表露自己的问题,而且他们此时表露的是内在的自我,真实的自我。他们把团体当下的气氛,不加掩饰地反映出来,这对他们来说是很大的突破。因为他们已经能意识到团体中其他成员和自己一样有着相同的问题。这种凝聚力是指导者和成员共同投入的结果,团体结构不再松散,已经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
因为团体的关怀、接纳的氛围,成员有机会表达情绪,这使他们得到一定的疗愈。同时他们也开始面对自己的困扰和失败,进行深入的分析,他们用新的认知解释自己的心理行为,更客观地了解自己,这对于问题的解决十分有益。他们愿意和团体在一起,融入团体,为自己和团体负责。他们相信,也渴望在团体中得到进步和改变。
工作阶段为学习新的实践行为提供了机会,满足了成员想要学习更适应更有效行为并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愿望。成员以往都是用僵化的方法面对问题,他们缺乏弹性和想象力,担心用不熟悉的方式导致无法预测的行为后果。而团体恰恰提供了一个接纳、理解、支持的氛围,成员可以大胆地练习新的实践行为,进而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去。
结束阶段,即将分离,一些成员出现了分离焦虑。团体凝聚力越强,效果越好,越容易依依不舍,甚至会有依赖、遗弃、失落、伤心、恐惧、沮丧、忧虑的感觉出现。经过艰难的努力共同建立起来的团体马上就要分解,这种分离必定会让成员产生消极的情绪,感到落寞、孤独。此时,指导者不应该和成员纠缠在一起,让团体充斥着非理性的伤感,而是应该抚平成员心中的悲伤,让他们为分别做好心理准备。指导者要鼓励成员将心中的感受表达出来,告诉成员团体结束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团体成员之所以进入团体,一般都有或多或少的对外界环境适应不良的情况。他们在团体中感受到温暖和尊重,让他们对团体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而当他们将要继续回到原来的世界中,就开始担心、焦虑和不安。他们害怕一旦孤身一人回到现实生活中,将继续与过去的问题纠缠。而且越是对团体的感情强烈,越是对外界担心。指导者应当协助成员准备适应外界的情境,让他们不要强求他人改变,要想改变他人,就先要改变自己,通过自己的改变去影响外界。
在经历了之前三个阶段后,团体的目标已经达成,成员们也开始意识到团体即将面临解散。有的成员由于担心结束会给自己带来情感挫折,出于自我保护的心态来减少情感的投入。也有的成员则开始考虑离开团体之后的事情,降低了互动频率和强度,甚至缺席,团体的影响力减弱,结构松散。指导者应继续给予指导和接受反馈,处理未完成的工作,协助成员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并提供继续学习的资源,让成员了解结束阶段依然重要。人生是不断成长的过程,没有一个团体能解决人生中所有的问题;同样地,人生也常常面对离别,重要的是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面对离别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