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成员筛选工作是团体治疗成功的前提,如果成员不能被恰当地分配到适合的团体,那么他将在活动中一无所获,甚至这个团体也可能会因无法发展出一个有效的工作模式而中途夭折,所有的成员都无法得到成长。团体指导者应在筹划时明确服务对象是一般人还是有特殊需要的人,如果是一般的任务团体,如凉山彝族自治州以训练和成长为目的的儿童青少年团体,只要评估学生们的参与动机、性格等因素即可。
筛选成员时应注意性别、背景、能力水平、行为表现、同质性程度等因素。第一,团体成员的性别结构应平均,男生女生各占50%为最佳,男生或女生分别占30%~40%、60%~70%为次佳,男生或女生分别占20%以下、80%以上为不合格的比例,除非是针对男生或女生的专门团体。第二,团体成员之间最好彼此不熟悉,来自不同的班级,以彼此不熟悉人数多于彼此熟悉人数为基本原则,以免出现次团体,形成对抗、孤立等现象,干扰整个团体。第三,成员的领悟水平、知识水平都应考虑其中,所以成员的年级不应相差悬殊。第四,成员中有行为偏差者的比例不应过大,如果全部都是吸烟、违反校纪、成绩不好的学生,这个团体就容易被他人贴上“问题团体”的标签,同时也不利于增加团体动力。第五,参加成员既可以是问题相似的人,也可以是背景不同的人。同样背景的成员更容易互相认同,比如参加者都是希望改善人际关系的学生;但不同背景的人在一起更有机会去互相学习、改变自己。
筛选团体成员可以设立排除标准和纳入标准,但因为团体种类繁多,排除和纳入标准也各不相同。
在具体操作中,设立排除标准简单易行,一个特征就可以排除一个或多个成员,而要证明成员纳入的合理性却需要更复杂的说明。
当通过参与团体所带来的不利超过所得或预期的益处时,他们就不是合适的团体候选人。这里的不利包括成员为参与活动所做出的时间、金钱、精力的投入和团体引发的焦虑、挫折感、沮丧、遗弃感等不适感。也就是说他们既不能通过团体受益又给团体带来了不良影响。包括极度以自我为中心、极度自恋、有攻击性、霸道仇视的学生,有脑伤、妄想症、酒瘾、精神疾病、社会功能障碍、狂躁症、抑郁症、自杀倾向的学生,以及处于危机状态的学生。他们必须有能力且愿意检视自己的人际行为、暴露自我、给予和接受反馈。不适合的成员容易形成对自己和团体都有害的人际角色,这时团体反而变成了重构和核实该成员错误认知的场所,并不能促进他学习和改变。将这样的成员纳入群体会耗竭团体的精力,使团体陷入失落、迷茫、沮丧的困境,难以自拔。
基于团体动力、咨询伦理与团体功能的因素,加入团体的成员应符合以下标准。第一,成员必须认为团体能够满足他们的个人需求,能察觉到团体正不断向着满足其个人需要的方向发展,这样才会自觉参加。第二,他们可以从与他人的关系中获得满足,如果长期缺乏人际满足感,很容易会中途退出。第三,他们能够从参与团体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充分投入团体任务,是团体成员获得满足感的重要来源,这与对成员良好关系的满足感也是密不可分的。第四,在面对外界时,他们为自己是团体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如果成员对参与该团体感到羞耻,甚至不愿意对亲密的朋友透露自己正在参与该团体,团体将很难产生强烈吸引力,没有吸引力的团体难以凝聚,犹如一盘散沙。第五,无明显身心疾病,身体状况良好,能够按时出席是发展团体凝聚力的必要条件。第六,具备一般的表达能力,能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问题和看法。有沟通才有互动,人际互动是团体辅导的独特优势。第七,与其他成员无明显的差异,异质性过高对团体互动和初期工作的开展设立了限制。
以上提到的不适合进入团体的成员并不是不适合团体辅导,而是一个同质性较高并能合理利用强大团体压力的特定的、更加专业的团体治疗模式可能会成为这类成员的理想选择。在学校中,处于这种情况的学生则更适合接受专业心理教师的个体心理咨询和治疗。筛选团体成员可以用面谈、心理测验和书面报告的方法,筛选工作费时费力却相当重要,可以帮助团体规避风险,给成员一些心理准备,使成员对指导者建立基本的信任,对团体抱有适当的期望,有利于成员的积极配合,顺利地达成团体目标。
凝聚力理论是同质性团体取向的重要依据,它假设团体的吸引力是影响疗效的重要中间变量,团体的目标就是组成有凝聚力的和谐的团体。同质性较高的团体,成员出勤状况较好,乐于影响他人和被影响。但是指导者应该注意,如果过于拘谨或缺乏冲突会使成员缺乏解决依赖和权威方面问题的能力。
社会缩影理论模型认为,团体是一个宏观社会的缩影,团体成员被鼓励去发展新的人际互动模式,为了成员学习机会最大化,团体就应该由不同类型的成员组成。失调理论认为让成员暴露在那些不能满足其人际需求的团体中,处在不和谐或失调的状态时,内心会紧张不安,这种挫折感和挑战会促进成员学习和改变。但此时指导者应注意平衡,如果团体凝聚力过于微弱会出现失调状态,造成脱落。
事实上,单纯坚持同质性团体或异质性团体都是武断的。因为所有的同质性团体在某些维度上也是异质的,无论多么异质的团体为了维持团体的存在都会在某些低张力的特质上寻找共同点。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团体,指导者都应该适当引导,将团体转化为有效的互动式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