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辅导是心理咨询的一种形式,也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团体辅导是在一个安全规范的团体中,通过引导团体成员间进行人际互动,从而促进团体成员自我成长的心理咨询过程。团体辅导涉及许多心理学理论,本节将简要介绍与团体辅导相关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人本主义作为心理学的第三股思潮,兴起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该理论强调人性本善,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完善以及自我实现的倾向,代表人物有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和马斯洛。
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心理治疗家,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罗杰斯认为个体是完整的有机体的存在,不能将个体一时的某种行为或特点割裂开来从而代表整体。个体是一切体验的发源地,并且在自我实现倾向的驱使下成长与发展,其结果就是自我概念的产生、发展与实现。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特点、人际关系及其价值的知觉,是人格形成、发展和调整的基础,也是人格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参照。自我概念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个体在已有的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经验中产生了既有的自我概念以及期望的自我概念,这两种自我概念是否和谐与趋近,直接影响心理健康的质量。同时,在个体与环境新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相应的自我概念,当这种新的自我概念与既有的自我概念不一致时,就会体验到自我概念的不协调。在这种状态下,如果强化新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弱化既有的消极的自我概念,就能够完成自我概念的改善,这是人格调整的基础。1970年,《卡尔·罗杰斯论会心团体》一书出版,罗杰斯将当时存在于美国的许多协助人们成长和改善人际关系的咨询团体统称为会心团体。他假设在一个彼此尊重、彼此以诚相待,彼此感同身受的环境下,能够培养健全的人格,“自我实现”的动力就会出现。在会心团体中,团体成员共同营造一种真诚、尊重、温暖、安全的氛围,鼓励每个人能够开放自己、真诚表达以及体验自身的感受,其他人要认真倾听、尊重以及接纳,并给予积极的关注。在这种环境下,团体成员能够真实地面对自己、表达自己,显露出那些平时从未表露出的态度,并且从其他成员的回应中得到关于自己的反馈,从而真正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这个过程虽然难免会有曲折,成员间也可能出现冲突,但这些都是暂时的。团体的行进发展中会使每个成员真切体会到其他人对自己的关心和尊重,从而增加自己对其他人的关心和尊重,加强责任感,改变自己不适应的行为,学会建立满意的人际关系,使生活更丰富更有意义。
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家和发起者,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个体的需要会影响行为,提出了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由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等级构成,这五种需要往往是无意识的,是最基本的,与生俱来的,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图1-4-1)。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大,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高级的需要才会出现。婴儿有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高级需要出现得比较晚。低级需要直接关系个体的生存,也叫作缺失需要,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直接危及生命。高级的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必须的,但是满足这种需要能够使人身心健康、精力旺盛,所以叫作生长需要。
图1-4-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图示
生理的需要是个体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体的生存就成了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安全的需要是个体需要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的要求,是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丧失的威胁、避免严酷的监督等方面的需要。个体是一个追求安全机制的有机体,人的感官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爱与归属的需要是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的要求,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爱的需要,个体需要在亲情、友情、爱情之中体会到爱别人以及被别人所爱的感受;二是归属的需要,个体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团体的感情,希望成为团体中的一员,并与团体成员间相互关心和照顾。尊重的需要是自尊以及希望得到他人尊重的要求,个体希望自己能够在不同的情景中都能胜任,独立自主以及自己的能力与成就得到他人的承认。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当个体完成自己喜欢并且称职的任务时,他们才会感到最大的快乐,即高峰体验。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促使个体不断地挖掘并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在团体辅导中,团体从满足成员安全的需求出发,不断发展逐渐满足成员爱与归属的需求以及尊重的需求,为团体成员的自我实现提供一个积极的环境。
人际理论阐述的是人际关系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般规律和机制,团体辅导也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团体成员能够亲身参与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进行人际沟通,面对人际冲突,最终学习到人际关系的相关技巧并且能够建立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
哈里·斯塔克·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1892—1949),美国著名的精神医学家,也是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沙利文提出人际关系理论,也称为“焦虑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诞生后,就生活在一个复杂、变动的人际关系之中,这种人际关系就是他的社会性。人格是社会的产物,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才能存在。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原因。他认为人格是重复的人际情境的相对持久的模式,重复的人际情境是个体生活的特性,即便是个体独自生活,这种人际相互关系也会存在于他们的表象、记忆以及幻想之中。沙利文认为,需要和焦虑是人格发展的动力。人只有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人的安全需要也只有在人际情境中才能得到满足。焦虑是人际关系分裂的表现,人际关系分裂是焦虑的根源。人际情境必然会导致焦虑体验,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会产生轻度焦虑。沙利文提出自我系统的概念,指的是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形成的一种具有防御功能的自我知觉系统或一套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它包括三个部分:好我、坏我、非我。能够使需要得到满足,同时又受到重要他人赞许的行为和经验,构成了好我;能够使需要得到满足,同时又受到重要他人反对的行为和经验,构成了坏我;不能够满足需要,同时又受到重要他人强烈反对的行为和经验,构成了非我,非我部分将会被分离出自我系统。自我系统的形成离不开重要他人,重要他人是指家人、教师、挚友等可能会对个体产生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团体辅导过程中的人际互动给团体成员带来安全感和满足感,在满足需要的同时也缓解了焦虑,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与积极反馈能够推进和完善个体的人格发展。
威廉·舒茨(William Schutz,1925—2002),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舒茨在1958年提出了人际需要理论,他认为每个个体都有进行人际交往的愿望和需要,并且不同的人有着各自不同的需要。在人际互动的过程中,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我们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的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是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若是社会交往的经历过少,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正常的交往,儿童与同龄伙伴之间也缺乏适量的交往,那么儿童的包容需要就没有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与他人形成否定的相互关系,产生焦虑,倾向于形成低社会行为,在行为表现上倾向于内部言语,倾向于摆脱相互作用而与人保持距离,拒绝参加群体活动。如果个体在早期的成长经历中社会交往过多,包容需要得到过分的满足的话,他们又会形成超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中,会过分地寻求与人接触、寻求他人的注意,过分地热衷于参加群体活动。支配需要指个体控制别人或被别人控制的需要,是个体在权力关系上与他人建立或维持满意人际关系的需要,即个体希望在人际关系中获得影响他人行为、思想或感受的支配感,或是在人际关系中获得被他人引领的被支配感。如果个体早期生活在高度控制或控制不充分的情境里,他们就倾向于形成专制型或服从型的行为方式。情感需要指个体爱别人或被别人爱的需要,是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并维持与他人亲密的情感联系的需要。当个体在早期经验中没有获得爱的满足时,个体就会倾向于形成低水平的人际行为,他们表面上对人友好,但在个人的情感世界深处,却与他人保持距离,总是避免亲密的人际关系。若个体在早期经历中,被过于溺爱,他就会形成超个人行为,这些个体在行为表现上,强烈地寻求爱,并总是在任何方面都试图与他人建立和保持情感联系,过分地希望自己与别人有亲密的关系。该理论同时也揭示了团体形成的过程,从团体初创的包容倾向到团体发展的成员间权力分配,最后到团体凝聚到一定程度产生的情感联结,当团体能够满足成员情感需要时,团体存在的本身就具有积极的影响。团体成员在参与团体辅导的过程中,人际需要将在真诚、尊重、温暖、互帮互助、彼此扶持的氛围中得到满足,有的团体成员可能会显现出过强或者过弱的需求,此时团体成员间的相互作用将会帮助其失衡的人际需求调整到较为适宜的水平。
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1910—1970)于1964年提出PAC人际交往理论,该理论认为不论年龄和角色,个体的人格中都存在父母(Parent)、成人(Adult)、儿童(Child)三种自我状态,父母式自我的特点是控制与指导,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严厉的、独断的、命令式的,以及不容置疑的态度;成人式自我的特点是互动与客观,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理智的、希望双方都能畅所欲言的、彼此成长的态度;儿童式自我的特点是创造与依赖,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无助的、逆反的、幼稚的,以及容易引起同情的状态。在个体与别人交往时,自己会根据具体情况在三种自我状态中选定一种自我状态进行沟通,并且期望对方会以某一种特定的自我状态进行回应,这种在人际交往中的相互作用称为交互作用。当双方的交互作用呈现出平行状态,那么交互作用就是平衡互补的,双方能够在彼此的人际交往中得到满足并且能够持续下去(图1-4-2)。当双方的交互作用呈现出交错状态,那么交互作用就是失衡非互补的,双方无法在人际交往中满足对方的需求,并且在交往的过程中容易产生人际冲突,带来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图1-4-2 PAC人际交往理论
注:P,个体人格中存在的父母式(parent)自我状态;A,个体人格中存在的成人式(adult)自我状态;C,个体人格中存在的儿童式(child)自我状态。
如图1-4-2所示,为了方便解释,将沟通的双方称为小明和小红。在第一种模式中,小明以成人的自我状态进行沟通,期望小红能够以成人的自我状态进行回应,在这个过程中,小红以成人的自我状态回应了小明成人的自我状态。在第二种模式中,小明以父母的自我状态进行沟通,期望小红以儿童的自我状态进行回应,在这个过程中,小红以儿童的自我状态回应了小明父母的自我状态。在这两种模式中双方都回应了对方的期待,满足了对方在人际交往中的需求。在第三种模式中,小明以成人的自我状态进行沟通,期望小红能够以成人的自我状态进行回应,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小红以父母的自我状态进行回应,并且期望小明能够以儿童的自我状态进行回应。在这种模式中,双方都没有满足对方的期待与需求。在第四种模式中,小明以儿童的自我状态进行沟通,期望小红能够以父母的自我状态进行回应,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小红以父母的自我状态回应,但是小红期望的是小明能够以父母的自我状态进行回应。在这种模式中,只有一方的期待与需求被满足,另一方的期待和需求却得不到满足,也是不可持续的。在团体辅导过程中,团体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会不断表现出成员自己身上的一些特点,不同特点相互碰撞,难免会有冲突,关键在于引导成员们调整自己的期望与需求,以一种“我好,你也好”的心态彼此互动,既不委屈自己,也不强求他人。在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前提下重新做出选择,使自身的人际关系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
团体动力学主要研究团体的气氛、团体内成员间的关系、团体的领导作风等。团体不是各个个体的简单集合,而是有着联系的个体间的动态关系。团体也不是由各个个体的特征所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团体成员间彼此影响的相互作用。虽然团体的行为取决于构成团体的成员本身,但已经建立起来的一个团体有着很强的内聚力,使团体成员的动机与团体的目标几乎混为一体,难以区分。因此,通过改变团体而改变其个体要比直接改变个体要容易得多。
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1890—1947),社会心理学的先驱,被称为“社会心理学之父”,最早提出团体动力学一词。他认为团体的本质在于其各成员间的相互依赖,这种相互间的依赖关系决定着团体的特性。“场”是其理论的核心,为了更好地说明场,勒温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生活空间(life space,LS)。他认为一个人的动机与行为是由其生活空间决定的,生活空间是指在某一时刻影响行为的各种事实的总体,既包括人的信念、感情和目的等,即“心理场”(P),也包括被知觉到的外在环境,即“环境场”(E)。勒温借用物理学和数学的概念,将人的行为(B)看作是生活空间的函数,提出了“场论”的基本公式:
B = f (LS)= f (P,E)
根据这条公式我们可以得知,个体的行为由其生活空间内各区域间的相互关系决定。类似地,团体的行为由团体的生活空间中各区域的相互关系所决定。团体是一个动力整体,这个整体并不等于各部分之和,整体中任何一个部分的改变都必将导致整体内其他部分发生变化,并最终影响到整体的性质。任何一个团体都面临着内聚和分裂对抗的压力,分裂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团体内各成员间交往的障碍或团体内每个个体的目标和团体目标间的冲突;内聚力则是团体内抵抗分裂的力量,内聚力是指团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它的强度依赖于个体想要获得成为团体成员资格的动力强度。分裂和内聚是团体中时刻进行斗争的一对矛盾,一个良好的有生命力的团体必须要有较强的内聚性才能防止团体的分裂。因此,勒温提出了三种领导风格下产生的相应的团体气氛:独裁型、放任型、民主型。在独裁型的领导风格下,团体的一切活动完全由指导者个人决定,团体中所有成员只能服从指令,不允许有任何异议。在这种团体生活空间下,虽然团体的工作效率较高,但是团体氛围比较压抑,团体成员多以自我为中心,彼此之间还有攻击行为。在放任型的领导风格下,指导者对团体的活动与发展不闻不问,完全由团体成员各行其是。在这种团体生活空间下,团体成员自由散漫,团体内聚性较低。在民主型的领导风格下,团体的一切活动由指导者和团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在讨论过程中,指导者以团体成员的身份进行参与,鼓励大家发表意见,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在这种团体生活空间下,团体成员能够友好相处,团体氛围温暖和谐,团体内聚性较高。因此,如果团体的指导者能够用民主型的领导风格进行团体辅导,就能够带领团体营造和谐友善、积极高效的团体氛围,使团体辅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早期行为主义基于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为个体需要做出行为并且得到相应的直接强化从而完成行为的塑造。但是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2021)在20世纪60年代曾经做过一个儿童模仿攻击玩偶的实验。在这项实验中,实验者先要求儿童观看成人击打玩偶的视频,其中一组儿童看到的是这个成人得到了奖赏,而另一组儿童则看到成人得到了惩罚。然后将两组儿童分别带进有玩偶的房间,告诉儿童,可以自由玩耍,而实验者则走出来,站在单向玻璃后面进行观察。实验结果表明,第一组儿童在玩耍的过程中比第二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击打玩偶的表现。因此,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的概念,打破了行为学习依赖于直接强化的固有观念。观察学习又称为替代学习,个体的一切社会学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所习得的。观察者不需要直接做出反应,不需要接受强化,而只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所受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观察学习具有认知性,不等同于模仿。观察学习包括四个基本过程:注意、保持、重复、动机。注意过程是指观察学习起始于学习者对示范者行为的注意。如果学习者对示范行为的重要特征不予注意,或不正确知觉,就无法通过观察进行学习。因此,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保持过程是指学习者将自己观察到的行为转换成言语和形象存储在记忆系统中。重复过程是指学习者将存储在记忆系统中的言语和形象转化为对应的动作,将之前观察到的行为进行再现。动机过程是指学习者不仅习得了之前观察的行为,并且将其内化,在类似的情境下能够自发地表现出该行为。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不同的团体成员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这些行为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不适应的。如果将积极的适应的行为作为榜样的行为进行示范,引导团体成员在特定的情境下应该表现出哪些适应的行为,然后创造类似的情境诱发其进行行为复现,并且给予积极的反馈促进行为的内化,最终团体成员在真诚、尊重、温暖的环境中完成适应性的行为反应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