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七节
眼咽远端型肌病

眼咽远端型肌病(OPDM)(MIM:164310,618940,619473)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病,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中青年发病,缓慢进展性的上睑下垂、眼球活动障碍、吞咽困难、面部肌无力及四肢远端受累为主的肌无力,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散发。OPDM主要病理改变是肌纤维直径变异加大、结缔组织增生及肌纤维内镶边空泡形成,电镜下可见肌纤维胞质内髓样小体和细胞核内包涵体。近年来研究发现,该病为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性疾病,已发现至少3个致病基因 LRP12 GIPC1 NOTCH2NLC ,其突变有共同特点,均为位于5’UTR区域的(CG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

1977年,Satoyoshi首次报道了一组主要表现为缓慢进行性的上睑下垂、眼外肌瘫痪、咀嚼肌无力、球部症状和四肢远端肌无力的患者,骨骼肌表现为肌源性病理改变,其中1例患者尸检未发现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病变,遂将这组患者命名为眼咽远端型肌病。之后陆续有个案或小组病例报道,迄今国内外仅报道了300余例患者。

【临床表现及临床诊断】

1.临床表现

(1)临床症状与体征:

OPDM多于20~40岁发病,发病年龄最小者为7岁,最大者为70岁。首发症状可为眼睑下垂、球部症状或肢体力弱,在不同种族、同一种族不同家系,甚至同一家系不同患者存在明显的临床异质性:我国和日本患者以肢体力弱起病多见,土耳其患者多以眼睑下垂为首发症状,而荷兰患者多以胫前肌力弱或双眼睑下垂为首发症状。典型临床表现为对称性上睑下垂、眼外肌瘫痪、面肌无力、球部症状、肢体远端肌无力。病情进展较缓慢,逐渐累及肢体近端肌群。个别患者合并呼吸功能下降、肠梗阻、心肌病、听力下降、中枢或周围神经病变等。

1)上睑下垂和眼外肌瘫痪:

几乎所有OPDM患者都会出现上睑下垂症状,绝大部分患者以上睑下垂为起始症状,上睑下垂轻者仅影响眼部外观,不影响视物,随着病情进展症状逐渐加重,患者需抬头视物。眼外肌瘫痪发生也比较隐匿,经常在查体时发现患者眼球活动不充分,一般无复视。

2)球部症状:

OPDM患者的球部症状通常在病程5年之后出现,也有少数患者以球部症状起病。OPDM患者典型的球部症状包括吞咽困难、饮水呛咳和构音障碍,如声音嘶哑、鼻音等,患者通常不易察觉,该症状需详细询问病史或查体时发现。随着病情进展,吞咽困难逐渐加重,晚期患者可能会出现营养缺乏、体重减轻、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是OPDM患者的主要死因。

3)面肌和咀嚼肌无力:

面部肌无力症状通常在OPDM患者病程中后期出现,查体发现几乎所有患者均有面肌无力,包括闭目、鼓腮力弱。在中晚期可出现咀嚼无力,查体可见咬肌和颞肌萎缩,颧骨凸出。

4)肢体无力:

肢体远端肌无力是OPDM患者主要表现之一。部分患者以双下肢远端肌无力起病,其中少数患者早期自觉手指足趾不灵活、走路易崴脚等,双侧肢体可对称或不对称受累。随着病情进展症状逐渐加重伴随肌萎缩,影响下肢近端和上肢,表现为上楼困难,蹲起费力、拧瓶盖无力等,晚期患者出现行走困难,需要扶助或借助轮椅行动。

5)其他症状:

约30%的OPDM患者晚期出现呼吸肌无力,需要无创正压通气或呼吸机辅助呼吸;少数患者合并不明原因的心肌病,包括急性或慢性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肌病、房室传导阻滞等;也有报道少数患者伴有感觉性或传导性耳聋、肠梗阻;少部分 NOTCH2NLC 基因病理突变的OPDM患者可合并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症状,包括脑白质病变、共济失调、周围神经病等。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生化检查:

血清肌酸激酶正常或轻中度升高。

2)神经电生理检查:

肌电图主要表现为肌源性损害,少数患者出现肌强直电位或伴神经源性损害。

3)神经影像学检查:

下肢肌肉MRI可见股二头肌、大收肌和半膜肌的长头、比目鱼肌、腓肠肌内侧头不同程度的脂肪化,而股薄肌、股直肌、长收肌、胫骨后肌、趾屈肌和腓骨短肌相对正常。

4)神经病理检查:

肌肉活检,光镜下可见肌纤维中的镶边空泡,可以伴随不同程度的肌营养不良改变及核内移等;电镜检查可见细胞核内管丝状包涵体,细胞质内可见髓样小体。

5)基因诊断:

详见本节后文“分子遗传诊断与分型”。

2.临床诊断

(1)诊断:

OPDM的诊断基于临床症状、病理改变和基因检测。若患者在青年或中年期出现缓慢进行性上睑下垂、吞咽困难和远端肌无力症状,伴或不伴家族史,查体发现眼外肌、面肌、球部肌肉及四肢远端为主的肌无力;肌肉活检显示镶边空泡、细胞核内包涵体,基因检测排除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眼咽型肌营养不良症等具有类似症状的肌肉病后,考虑为OPDM,可进一步检测是否存在 LRP12、GIPC1 NOTCH2NLC 基因的CGG动态突变。

(2)鉴别诊断:

OPDM的临床及病理改变并非完全特异,上睑下垂、吞咽困难、远端受累为主的肢体无力及肌肉病理的镶边空泡,也见于其他神经肌肉病,因此,OPDM与其他肌病进行鉴别。

1)眼咽型肌营养不良症(OPMD):

是一种成年晚期发病的遗传性肌肉病,患者多在40岁以后起病,主要表现为缓慢进展性眼睑下垂、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及四肢近端肌无力,肌肉病理也可见肌纤维直径变异加大、结缔组织增生及镶边空泡;通常可以通过起病年龄、肌肉受累模式予以鉴别,基因检测可协助明确诊断。

2)远端肌病伴镶边空泡(distal myopathy with rimmed vacuoles):

是由UDP-N-乙酰葡糖胺2-差向异构酶/N-乙酰甘露糖胺肌酶基因( GNE 基因)病理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包涵体肌病,患者多在40岁前起病,表现为缓慢进展性肌无力,下肢远端肌群显著受累,而股四头肌相对正常,肌肉病理也可见镶边空泡,但远端肌病伴镶边空泡无眼睑下垂和吞咽困难的症状,基因检测可协助明确诊断。

【分子遗传诊断与分型】

目前已知位于8号染色体上的 LRP12 基因、19号染色体上的 GIPC1 基因、12号染色体上的 RILPL1 基因和1号染色体上的 NOTCH2NLC 基因的5’UTR区域CG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与OPDM的发病相关,可将OPDM分为4种亚型:OPDM1(MIM:164310)、OPDM2(MIM:618940)、OPDM3(MIM:619473)和OPDM4(MIM:619790)。可通过重复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RPPCR)和长度定量PCR(AL-PCR)进行基因检测。

OPDM1亚型在日本OPDM患者中比例最高,约为78%;在中国OPDM患者中的比例不足4%。 LRP12 基因的CG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次数在85~289次(正常对照在13~45次)。

OPDM2亚型在中国OPDM患者中比例最高,约37.3%。 GIPC1 基因的CG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次数在70~164次(正常对照在12~32次),有健康携带者 GIPC1 基因CGG重复次数超过300次。

OPDM3亚型在中国OPDM患者中比例约为13.7%,在日本患者中为3.5%。导致OPDM3亚型的 NOTCH2NLC 基因的CG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次数在116~674次(正常对照在6~41次),有健康携带者 NOTCH2NLC 基因的CGG重复次数超过300次。

【病理与发病机制】

1.病理

OPDM主要病理改变是肌纤维直径变异加大,肌束衣、肌内衣结缔组织不同程度增生,以及肌纤维内出现镶边空泡,镶边空泡肌纤维的数量不等。超微电镜检查可见细胞核内出现管丝状包涵体,细胞质内可见髓样小体。

2.发病机制

OPDM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根据目前研究结果,推测OPDM的发病机制与特定基因的CG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相关。①过度甲基化影响基因转录,5’UTR区域的CG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常诱导核酸过度甲基化,导致下游基因转录过程受阻,蛋白表达减少,从而导致细胞功能障碍;②RNA毒性,高GC含量的核苷酸重复序列转录后,形成稳定的回文结构RNA,与RNA结合蛋白相互作用,影响蛋白正常功能或减少特定蛋白含量,导致细胞功能的丧失;③新多肽产物毒性,重复扩增序列上游通常存在非经典起始密码子,通过重复相关非AUG翻译(repeat-associated non-AUG translation,RAN translation)产生新的含有大量多肽的产物,如polyG、polyA、polyQ等,这种全新的多肽产物可能靶向到特定的细胞产生毒性作用。

【治疗】

OPDM尚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包括预防跌倒和窒息、康复治疗、营养支持等对症疗法。目的是优化患者的肌肉力量和功能,延缓病情进展,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眼睑下垂的患者可行眼睑上提术。

(王朝霞)

案例
眼咽远端型肌病(OPDM)

【一般情况】

患者,女,24岁,无业。

【主诉】

闭目无力10年,肢体无力2年。

【现病史】

家属发现患者14岁起出现睡觉时闭眼无力,无明显不适,未予重视;22岁时出现双下肢无力,表现为足下垂,走路易绊倒,上台阶困难,下蹲困难,逐渐出现双上肢抓握、抬举力弱,伴发音不清,吞咽困难。

【既往史及个人史】

既往身体健康。否认传染病感染史,无烟酒嗜好,无毒物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

【家族史】

父母非近亲结婚,其弟弟有类似病史;家族中其他多个成员也有类似病史。

【体格检查】

神志清楚,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正常;言语欠清晰,鼻音重;双侧上睑轻度下垂,闭目力弱,双眼球各向活动受限;双侧颞肌变薄、鼓腮和咬肌力弱,软腭上抬差,咽反射存在;双手第一骨间肌萎缩,双侧腓肠肌萎缩,屈颈肌力4级,双上肢近端肌力5 - 级、远端肌力4级,双下肢近端肌力4级,远端肌力3 + 级,肌张力正常;深浅感觉粗测正常;四肢腱反射减弱;病理征阴性。

【辅助检查】

血清肌酸激酶849U/L(正常值参考范围70~170U/L),肌电图显示四肢呈肌源性损害,双侧胫前肌可见频发肌强直放电。

【定位诊断】

患者出现眼外肌、面肌、咽喉肌及四肢远端为主的肌无力,腱反射减弱,病理征阴性,无感觉障碍;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综合以上考虑定位于肌肉。

【定性诊断】

患者青年期发病,隐匿起病,缓慢进展,有阳性家族史,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定性诊断考虑遗传性肌病,眼咽远端型肌病可能。需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眼咽型肌营养不良症(OPMD):发病年龄较晚,肢体无力为下肢近端受累;远端肌病伴镶边空泡(DMRV):一般无眼外肌、球部肌肉受累,基因检测有助于诊断;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CPEO):多以上睑下垂和眼外肌麻痹起病,而面肌(眼轮匝肌)力弱较少见,基因检测有助于诊断。

肌肉组织病理检查:

右胫前肌活检,HE染色(A)和Gomori染色(B)可见肌纤维肥大、萎缩,结缔组织增生,出现镶边空泡肌纤维;电镜下见胞质内髓样小体(C),以及细胞核内管丝状包涵体(D)。如图5-7-1。

基因检测:

先证者存在 GIPC1 基因(NM_005716)5’UTR区域GGC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突变(GGC三核苷酸重复次数为117次);家族中其他6位类似症状成员也携带此突变。如图5-7-2。

图5-7-1 患者肌肉组织病理图

A (比例尺=50μm,×400)、B (比例尺=20μm,×400)HE染色和Gomori染色,见肌纤维肥大、萎缩,结缔组织增生,出现镶边空泡肌纤维(箭头所示);C (比例尺=1μm,×15 000)、D (比例尺=1μm,×15 000)电镜下可见胞质内髓样小体、细胞核内管丝状包涵体(箭头所示)。

图5-7-2 患者家系及 GIPC1 基因检测图

Ⅲ-13:先证者RP-PCR和AL-PCR显示存在 GIPC1 基因GGC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突变(重复次数为117次)。

【最终诊断】

眼咽远端型肌病(OPDM)。

【治疗方案】

对症治疗,支持治疗,康复锻炼,照料护理。

(王朝霞)

推荐阅读

[1]DENG J,YU J,LI P,et al. Expansion of GGC repeat in GIPC1 is associated with oculopharyngodistal myopathy.Am J Hum Genet,2020,106(6):793-804.

[2]FIDDES I T,LODEWIJK G A,MOORING M,et al. Human-specific NOTCH2NL genes affect notch signaling and cortical neurogenesis. Cell,2018,173(6):1356-1369.

[3]GROTE A,ROBENS K B,BLÜMCKE I,et al. LRP12 silencing during brain development results in cortical dyslamination and seizure sensitization. Neurobiol Dis,2016,86:170-176.

[4]ISHIURA H,SHIBATA S,YOSHIMURA J,et al.Noncoding CGG repeat expansions in neuronal intranuclear inclusion disease,oculopharyngodistal myopathy and an overlapping disease. Nat Genet,2019,51(8):1222-1232.

[5]JORGE C O,ZINAL C,SHANE H,et al. GIPC proteins negatively modulate Plexind1 signaling during vascular development. Elife,2019,8:e30454.

[6]KUMUTPONGPANICH T,OGASAWARA M,OZAKI A,et al.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of oculopharyngodistal myopathy with LRP12 CGG repeat expansions compared with other oculopharyngodistal myopathy subtypes.JAMA Neurol,2021,78(7):853-863.

[7]LACROIX,JA,STABLEY D,SAHRAOUI R,et al. GGC repeat expansion and exon 1 methylation of XYLT1 is a common pathogenic variant in baratela-scott syndrome. Am J Hum Genet,2019,104(1):35-44.

[8]OGASAWARA M,IIDA A,KUMUTPONGPANICH T,et al. CGG expansion in NOTCH2NLC is associated with oculopharyngodistal myopathy with neurological manifestations. Acta Neuropathol Commun,2020,8(1):204.

[9]SWINNEN B,ROBBERECHT W,VAN D L. RNA toxicity in non-coding repeat expansion disorders. EMBO J,2020,39(1):e101112.

[10]TIAN Y,WANG J L,HUANG W,et al. Expansion of human-specific GGC repeat in neuronal intranuclear inclusion disease-related disorders. Am J Hum Genet,2019,105(1):166-176.

[11]XI J,WANG X,YUE D,et al.5′UTR CGG repeat expansion in GIPC1 is associated with oculoph-aryngodistal myopathy. Brain,2021,144(2):601-614.

[12]YU J,DENG J,GUO X,et al. The GGC repeat expansion in NOTCH2NLC is associated with oculopharyngodistal myopathy type 3. Brain,2021,144(6):1819-1832. CyiQj/Hfkrkyz6CE8gOG+2oKpUZlYc+djhRf+rDYENamN3HyTU+Uv4wZW7W0hly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