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六节
眼咽型肌营养不良症

眼咽型肌营养不良症(OPMD)(MIM:164300)是一种成年晚期发病的罕见遗传性骨骼肌疾病,以慢性进行性眼睑下垂和眼外肌瘫痪、咽喉肌无力和近端肢体无力为主要表现。该病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偶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光镜下肌肉病理改变特点为骨骼肌纤维内可见镶边空泡,电镜下可见肌纤维核内包涵体。

OPMD由Taylor等在1915年首次报道,当时称为“迷走神经-舌咽麻痹合并上睑下垂”;1962年,Victor报道了一个家系的10个病例,并将该病命名为“眼咽型肌营养不良症(OPMD)”;1980年,Tom é等在电镜下发现OPMD患者肌纤维核内存在呈栅栏状排列的直径为8.5nm的管状细丝包涵体,提出这种包涵体可作为OPMD的特征性形态学改变;1998年,Brais等鉴定出OPMD致病基因为位于染色体14q11.2-q13的多聚腺苷酸结合蛋白核1基因( PABPN1 基因),该基因第1号外显子GCN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可导致OPMD。

OPMD患病率在不同地区或种族间存在差异,以色列的布哈拉犹太人为1/600,法裔加拿大人为1/1 000,欧洲人群为1/100万~1/10万。迄今为止,亚洲国家尚缺乏流行病学资料,我国仅有小样本或个案病例报道。

【临床表现及临床诊断】

1.临床表现

(1)临床症状与体征:

OPMD常于40岁以后隐匿起病,以眼外肌、咽喉肌群受累明显,部分患者可出现四肢近端肌受累。该病进展缓慢,一般不影响寿命。

1)上睑下垂和眼外肌瘫痪:

几乎所有OPMD患者都表现出上睑下垂症状,且约2/3的OPMD患者以上睑下垂为首发症状,上睑下垂通常为双侧对称性,少数只累及一侧,轻者仅影响眼部外观,不影响视物,重者部分或全部遮盖瞳孔,视物时需仰首,并同时额肌收缩以辅助抬眉。随疾病发展,约1/2患者出现眼外肌瘫痪,表现为眼球转动不灵活,患者需要转头去看侧面的东西。眼外肌瘫痪早期程度轻,双侧可不对称,偶有复视,随着病情进展症状逐渐加重。

2)咽喉肌无力:

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是OPMD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可以与上睑下垂同时或先后出现。患者进食时会感觉食物卡在咽喉部位,需反复吞咽或只能吃柔软的食物,也可出现饮水呛咳,吞咽障碍症状需详细询问病史发现。构音障碍表现为声音嘶哑、鼻音等。查体时软腭运动减弱、咽反射减弱。随着病情进展,吞咽困难逐渐加重,晚期患者可能会出现营养缺乏、体重减少、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

3)近端肢体无力:

部分患者(20%~81%)可出现近端肢体无力,多在眼外肌和咽喉肌无力之后,多累及盆带肌。患者通常表现为爬楼梯费力、蹲起费力等。晚期患者走路需扶或需要借助轮椅行动,需小心预防摔伤、骨折等。少数患者累及肩带肌,远端肌无力肌萎缩少见,查体腱反射降低或消失。

4)其他症状:

查体发现有些患者可有轻度的面肌、咀嚼肌力弱;少数患者可表现肺功能下降;有报道OPMD患者可存在认知功能减退和周围神经病变;约1/2的患者伴有疲劳和疼痛。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生化检查:

血清肌酸激酶正常或轻度升高,然而,随着疾病的进展,肌酸激酶水平逐渐降低并恢复正常,故不能以肌酸激酶来评估本病的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

2)神经电生理检查:

针极肌电图显示病变肌肉呈肌源性改变,而未受累的肌肉可缺乏特征性改变。少数报道称患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重复频率电刺激检查无低频递减,可与重症肌无力鉴别。

3)神经影像学检查:

肌肉MRI显示大腿内收肌、腘绳肌、比目鱼肌、腓肠肌及吞咽相关肌肉(包括舌肌)呈不同程度的脂肪化,其中舌肌、大收肌和比目鱼肌最常受累;MRI所示肌肉病变程度与病程长短和肌无力严重程度相关。

4)纤维喉镜检查:

几乎所有OPMD患者的吞咽效率和吞咽安全性都受到影响,导致唾液在咽部间隙残留堆积。

5)神经病理检查:

肌肉活检光镜下可见小角状萎缩肌纤维散在分布,肌束衣和肌内衣结缔组织增生,可见肌纤维中的镶边空泡形成,少数患者可见破碎红纤维(RRF)、环氧化物酶(COX)染色阴性肌纤维。应注意,病理改变与活检取材肌肉的受累严重程度有关,如肌纤维直径变异加大和结缔组织增生的程度、镶边空泡肌纤维的数量等,在不同患者间存在较大差异。电镜下可见核内管状细丝包涵体和胞质内自噬空泡形成。

6)基因诊断:

见本节后文“分子遗传诊断与分型”。

2.临床诊断

(1)诊断:

OPMD的诊断基于临床症状、病理改变和基因检测。依据患者成年后期(多在40岁后)发病,临床特点为缓慢进行性上睑下垂和眼外肌无力,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伴或不伴肢带肌无力;有或无阳性家族史;肌酸激酶正常或轻度升高;肌肉病理光镜显示镶边空泡肌纤维,伴或不伴肌营养不良样改变,电镜下可见核内管状细丝包涵体形成;应考虑OPMD,进一步行基因检测。

(2)鉴别诊断:

OPMD的临床及病理改变并非完全特异,如上睑下垂、吞咽困难和近端肢体无力也见于许多其他神经肌肉病,其中部分肌病也会出现类似的病理改变。因此,OPMD需要与其他遗传性或获得性肌病进行鉴别。

1)重症肌无力:

该病多为亚急性起病,肌无力一般有波动性、疲劳性的特点,多伴复视;可通过重复频率电刺激、单纤维肌电图、重症肌无力抗体检测及新斯的明试验等检查进行鉴别。

2)线粒体病导致的进行性眼外肌瘫痪:

包括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chronic progressive external ophthalmoplegia,CPEO)、KSS综合征(Kearns-Sayre syndrome)、MNGIE(mitochondrial neuro-gastro intestinal encephalomyopathy)综合征、SANDO(sensory ataxic neuropathy,dysarthria,and ophthalmoparesis)综合征等多种线粒体病的亚型可出现眼肌和咽喉肌肌力弱;但线粒体病多为青少年或成年早期起病;除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外,多为多系统受累,不同综合征有其特征性的症状组合;肌肉活检、基因检测有助于鉴别。

3)眼咽远端型肌病(OPDM):

OPDM是一种青年早期发病的遗传性肌肉病,患者多在40岁以前起病,主要表现为缓慢进展性眼睑下垂、吞咽困难、构音障碍、远端受累为主的肢体无力等;肌肉病理也可见肌纤维直径变异加大,结缔组织增生及镶边空泡形成;通常可以通过起病年龄、肌肉受累模式予以鉴别。基因检查可明确诊断。

4)散发性包涵体肌炎(sporadic inclusion body myositis,sIBM):

sIBM是一种获得性特发性炎性肌肉病,以慢性进行性股四头肌和指屈肌无力和肌萎缩、吞咽困难为典型临床表现;但sIBM患者一般无眼外肌受累,肌肉病理也可见镶边空泡,但常伴异常蛋白沉积、管丝样包涵体、免疫炎性损害。

5)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

可成年发病,出现上睑下垂、面肌力弱、构音不良、吞咽困难等症状。肌电图检查可予以鉴别,基因检测可进一步确诊。

6)其他原因引起的眼外肌瘫痪:

包括脑干和脑神经病变、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均可引起眼外肌瘫痪,以及老年性上睑下垂等,应注意鉴别。

【分子遗传诊断与分型】

OPMD是由位于14号染色体上的 PABPN1 基因第1外显子GCN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所致。在OPMD患者中, PABPN1 基因第1外显子由正常的(GCG) 6 (GCA) 3 (GCG)扩增为(GCN) 12~17 ,从而使PABPN1蛋白N端10个连续丙氨酸扩增到12~17个。单纯的(GCG) n 异常扩增患者与伴有(GCA) n 插入的患者在临床表现上无明显差异。研究表明,(GCN) n 重复序列扩增次数与疾病严重程度和进展速度有一定相关性,(GCN) n 重复次数越多,发病年龄越早。

OPMD遗传方式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部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OPMD是由 PABPN1 基因(GCN) 11 、(GCN) 12 或(GCN) 13 重复序列的纯合子扩增引起;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OPMD相比,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OPMD患者临床症状更严重。

【病理与发病机制】

1.病理

OPMD患者进行肌肉活检,光镜下可发现小角状萎缩肌纤维及肌纤维内出现镶边空泡,但肌营养不良症的特征性改变在肢带肌常不显著;在OPMD患者骨骼肌活检中很少观察到坏死和再生肌纤维;部分还观察到伴随线粒体异常,如细胞色素C氧化酶阴性纤维和破碎红纤维。电镜下可发现肌纤维内存在核内包涵体,包涵体由管状细丝组成,细丝的外直径8.5nm,内直径3nm,长度0.25μm,不分支,常呈栅栏样或杂乱排列。核内包涵体的成分为泛素、蛋白酶体、PABPN1蛋白等。检测PABPN1阳性不溶性核内包涵体对OPMD诊断具有100%的敏感性和96%的特异性。除核内包涵体外,胞质内可见髓样小体等自噬性空泡结构。

2.发病机制

PABPN1蛋白穿梭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之间,在基因表达的转录后调控中执行多种关键功能,在poly(A)尾部添加到新生RNA期间增强poly(A)聚合酶的持续合成能力,在多聚腺苷酸化和切割序列选择、核输出和细胞质中的翻译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OPMD患者中,突变型PABPN1蛋白N端有12~17个丙氨酸残基,推测GCN重复序列异常扩增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导致发病:

(1)突变蛋白形成核内包涵体,导致毒性。OPMD的病理特征是在骨骼肌细胞核中形成不溶性蛋白质包涵体,其中包含PABPN1蛋白、分子伴侣、泛素、蛋白酶体亚基、poly(A)-mRNA和其他RNA结合蛋白等,这些核内包涵体的形成可能是导致细胞毒性和细胞死亡的机制。

(2)核内聚集体隔离各种转录因子、分子伴侣、RNA结合蛋白和细胞维持所需的RNA。研究表明,OPMD核内包涵体中隔离了大量的PABPN1蛋白、核编码蛋白和RNA,减少了细胞维持所需的功能性分子的储备,从而影响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引起病变。

(3)野生型PABPN1蛋白水平降低一半会抑制其天然功能。肌肉中PABPN1蛋白水平很低,而PABPN1蛋白螯合到核内包涵体中或与丙氨酸扩增的PABPN1相互作用,可引起野生型PABPN1降低并低于维持正常肌肉功能所需的阈值;同时,丙氨酸扩增也会损害正常的PABPN1功能,这可能会加剧野生型PABPN1蛋白可用性降低相关的缺陷。

(4)异常PABPN1蛋白改变野生型蛋白的功能。丙氨酸结构域与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有关。推测丙氨酸扩增的PABPN1蛋白可能会导致异常的蛋白质接触,从而导致功能丧失或获得。

【治疗】

迄今OPMD仍缺乏特效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包括康复治疗、预防跌倒和窒息、营养支持和手术对症疗法,目的是优化患者的肌肉力量和功能,延缓病情进展,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针对上睑下垂症状,可选择不同手术,如上睑提肌功能尚好,可行上睑提肌前移或切除手术,如上睑提肌功能较差,则可接受额肌悬吊术。

针对吞咽困难症状,应采用多种预防误吸的方法,如鼻饲管。可向环咽肌注射肉毒毒素,能改善59%的患者的吞咽功能;但分别有24%和14%的患者可出现发音和吞咽功能恶化。不能耐受以上治疗者,可行经皮胃造瘘,减少误吸风险,保证基本的营养支持。

运动锻炼有助于保持OPMD患者肌肉力量,需由具备神经肌肉疾病治疗经验的康复医师进行评估,制订个体化运动方案。步态不稳或有跌倒史的患者发生严重跌倒和骨折的风险较高,应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预防跌倒;对有跌倒史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同时使用矫形器和辅助器具,如手杖和助行器。

(王朝霞)

案例
眼咽型肌营养不良症(OPMD)

【一般情况】

患者,女,67岁,退休。

【主诉】

吞咽困难11年,上睑下垂5年,双下肢无力2年。

【现病史】

患者11年前出现吞咽困难,主要表现为进食块状食物明显困难,流质饮食影响不大,吃饭时间较常人明显延长;5年前出现双侧眼睑下垂,眼睑下垂休息后略好转,不伴视物成双,讲话带有明显鼻音;2年前出现双下肢无力,尤其上楼时明显。起病来无肌痛,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下降。

【既往史及个人史】

既往身体健康,无糖尿病病史,无手术及外伤史,否认传染病感染史。无烟酒嗜好。

【家族史】

患者家族中连续二代3人发病,患者母亲70岁出现明显的吞咽困难和眼睑下垂,已去世;患者二姐60岁出现吞咽困难,发音费力,鼻音较重,63岁出现眼睑下垂,68岁死于胃癌;患者大姐无类似表现。

【体格检查】

神志清楚,构音不清,鼻音重,记忆力、计算力、定向力正常;双侧眼睑下垂,左右睑裂分别为5mm和6mm,双眼球上视轻度受限,其余方向活动正常,无复视;双侧颞肌变薄,双侧咬肌力弱,上视时双侧额纹明显加深,双侧睫毛征阳性,双侧鼓腮对称有力;悬雍垂居中,双侧软腭上抬差,咽腭反射减弱,舌肌轻度萎缩,无肌束震颤;屈颈肌肌力4级,双上肢近端和远端肌力5级,双下肢近端肌力4级,远端肌力4级,无肌萎缩或肥大;四肢深浅感觉无异常;四肢腱反射对称减低,病理征阴性。

【辅助检查】

肌酸激酶431U/L,血清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阴性;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重频刺激无低频递减;纤维鼻咽喉内镜检查发现软腭上抬差,不能很好地封闭鼻咽入口,双侧梨状窝、会厌谷和喉前庭可见大量分泌物潴留,双侧声带闭合欠佳。

【定位诊断】

患者渐起吞咽困难、上睑下垂和双下肢肌力减退,四肢腱反射减弱,病理征阴性,无感觉障碍,肌酸肌酶轻度升高,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综合以上考虑定位于肌肉,累及上睑提肌、眼外肌、咽喉肌、骨盆带肌。

【定性诊断】

患者成年晚期慢性起病,进展缓慢,无明显诱因,既往体健,有显性遗传家族史;定性诊断考虑遗传性肌病,眼咽型肌营养不良症可能。需要与以下疾病鉴别:重症肌无力,肌无力一般有波动性、疲劳性的特点,可资鉴别;眼咽远端型肌病(OPDM),多于青年早期发病,肢体无力以远端受累为主,可资鉴别;包涵体肌炎(IBM),一般无眼外肌受累。

肌肉组织病理活检:

HE染色见肌纤维直径变异加大,同时可见镶边空泡,电镜下见肌核内管状细丝包涵体、胞质内髓样小体形成。如图5-6-1。

图5-6-1 患者肌肉组织病理图

A HE染色,光镜可见一个肌纤维膜下出现镶边空泡(箭头)(×400);B 电镜下可见肌纤维核内管丝样包涵体(比例尺=1μm,×20 000);C 电镜下可见肌纤维胞质内髓样小体(比例尺=2μm,×10 000)。

基因检测:

先证者存在 PABPN1 基因(NM_001080487.4)GCN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突变(GCG) 6 (GCA) 3 (GCG) 2 。如图5-6-2。

图5-6-2 患者家系及先证者 PABPN1 基因检测图

Ⅱ-3:先证者存在 PABPN1 基因GCN三核苷酸重复序列异常扩增突变(GCG) 6 (GCA) 3 (GCG) 2

【最终诊断】

眼咽型肌营养不良症(OPMD)。

【治疗方案】

对症治疗,支持治疗,康复锻炼,监测吞咽功能。

(王朝霞)

推荐阅读

[1]ALONSO J A,KROON R,ALEJALDRE M A,et al. Muscle MRI in a large cohort of patients with oculopharyngeal muscular dystrophy.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19,90(5):576-585.

[2]DEENEN J C,HORLINGS G C,VERSCHUUREN J J,et al. The epidemiology of neuromuscular disorders:A comprehensive overview of the literature. J Neuromuscul Dis,2015,2(1):73-85.

[3]GALIMBERTI V,TIRONI R,LERARIO A,et al. Value of insoluble PABPN1 accumula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oculopharyngeal muscular dystrophy. Eur J Neurol,2020,27(4):709-715.

[4]LUIGETTI M,MONACO L M,MIRABELLA M,et al. Oculopharyngeal muscular dystrophy:Clinical and neurophysiological features. Clin Neurophysiol,2015,126(12):2406-2408.

[5]NISBET M K,MARSHALL L. Oculopharyngeal muscular dystrophy(OPMD)and dementia in a 75-year-old female. BMJ Case Rep,2019,12(9):e230521.

[6]PHILLIPS L B,BANERJEE A,SANCHEZ J B,et al.Post-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Pabpn1 by the RNA binding protein HuR. Nucleic Acids Res,2018,46(15):7643-7661.

[7]RICHARD P,TROLLET C,STOJKOVIC T,et al.Correlation between PABPN1 genotype and disease severity in oculopharyngeal muscular dystrophy. Neurology,2017,88(4):359-365.

[8]TABOR C L,PLOWMAN K E,ROMERO C,et al.Oropharyngeal dysphagia profiles in individuals with oculopharyngeal muscular dystrophy.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2018,30(4):e13251.

[9]VAN DER B,KNOOP H,BLEIJENBERG G,et al. The Dutch patients’perspective on oculopharyngeal muscular dystrophy:A questionnaire study on fatigue,pain and impairments. Neuromuscul Disord,2016,26(3):221-226.

[10]WAITO A A,STEELE M C,PELADEAU M,et al.A preliminary videofluoroscopic investigation of swallowing physiology and function in individuals with oculopharyngeal muscular dystrophy(OPMD).Dysphagia,2018,33(6):789-802. pSlowqzxlkY9n6oIXf9kDmncCHiV3bZPvFXrlhJ13Diugi0x2RNkxe77z8h52Yx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