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伤科历史源远流长,而手法治疗作为骨伤科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一直伴随着中医骨伤科的发展而进步。
在远古时期,原始人类在狩猎、争斗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伤病。为了减缓病痛,原始人类下意识地去抚按伤痛部位,久而久之,一些对伤病有治疗作用的抚按方法被记录了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手法对特定疾病的治疗方法便逐渐形成。而根据《史记》记载,“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镵石挢引,案扤毒熨。”可见,上古时期便有俞跗这样精通手法治疗的医者。
秦汉时期,中医基础理论逐渐形成,理论的发展也让实践的方法越来越丰富。这个时期,诞生了诸多例如《黄帝内经》的经典中医著作,同时,第一部推拿手法学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问世,标志着中医推拿手法治疗理论体系的出现。
《引书》,1984年出土于湖北省张家山,约成书于西汉吕后二年,是一部导引及养生学著作,其中记载了以颈椎拔伸法治疗颈部疼痛不适等骨伤科手法治疗方法。同时,这也是第一部记载了整脊手法的著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炼丹术盛行,各医家、道家均想通过炼丹术达到长生不老的效果。这个时期,诞生了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专著——《肘后备急方》,该书由东晋道家、医学家葛洪撰写。其中,更是第一次记载了通过手法复位治疗颞颌关节脱位,至今仍服务于骨伤科临床治疗。
隋唐时期,中国迎来了经济、文化的鼎盛时期,医学也在此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负责医疗及医学教育的“太医署”在此时建立,其中,负责教学的职位按所教授学科不同分为针师、按摩师、医师等。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骨伤科隶属于按摩科,并主要通过手法治疗损伤跌仆之患者,“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师四人,并从九品下;掌教按摩导引之法,以除疾病,损伤折跌者正之。”同时期,医僧蔺道人于江西宜春将医术授予他人,后人将其医术刊刻,便成就了一代骨伤科经典——《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由唐朝著名医家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因其集唐朝以前医学经验之大成并创造了许多独特有效的理念,而被称为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宋朝之后,太医署改为太医局,下分九科:大方脉、小方脉、针灸科、疮肿科、眼科、风科、口齿咽喉科及金镞兼书禁科,骨伤科隶属于金镞兼书禁科范围内。
《圣济总录》由宋徽宗下令编纂,征集选录了来自民间、各大医家、太医局所藏经方、验方及秘方,共录方近2000首。《圣济总录》推崇在骨折、筋伤手法治疗后,配合膏摩,并将其作为骨伤科治疗标准之一。《圣济总录·诸骨蹉跌》载:“凡坠堕颠扑,骨节闪脱,不得入臼,遂致蹉跌者,急须以手揣搦,复还枢纽。次用药调养,使骨正筋柔,荣卫气血,不失常度;加以封裹膏摩,乃其法也。”
《永类钤方》成书于元代,最后一篇《风损伤折》为骨伤科专篇,该篇记载并创新了许多有关骨折、脱位的手法治疗方法及若干相关医疗器械的使用。如“悬吊牵引”复位法治疗颈椎脱位;“过伸牵引”复位法治疗腰椎骨折等。《永类钤方》中关于骨伤科手法治疗的记载,不仅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更创造了许多独有的治疗方法,这些治疗方法为后世骨伤科手法治疗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
元代医学大家危亦林以“依按古方,参以家传”的方法撰写出《世医得效方》,因其总结危氏五代家传医学而得名。该书第十八卷为骨伤科专篇,记载了“用药加减法”和“通治”的方剂,共载有骨伤科方剂60余种,该著作不仅在治伤用药上有诸多成就,且在手法治疗骨伤科疾病方面颇有造诣。如《世医得效方》在蔺道人使用椅背复位法治疗肩关节脱位基础上加以改进:“肩胛上出臼,只是手骨出臼归下,身骨出臼归上。或出左,或出右,须用舂杵一枚,矮凳一个,令患者立凳上,用杵撑在于出臼之处,或低用物垫起,杵长则垫起凳,令一人把住手拽去凳,一人把住舂杵,令一人助患人放身从上坐落,骨节已归窠矣,神效。若不用其小凳,则用两小梯相对,木棒穿,从两梯股中过,用手把住木棒正棱,在出臼腋下骨节蹉跌之处,放身从上出,骨节自然归臼矣。”
明朝太医院设十三科,其中包含大方脉、小方脉、针灸、眼、口齿、咽喉、妇人、金镞、接骨、伤寒、按摩等,骨伤科隶属于金镞、接骨两科。《普济方》成书于洪武二十三年,该书采众家之所长,引各家经方、名方,据《四库全书》记载,《普济方》共载方61739首,为我国现存最大方书,其中更是记载了大量骨伤科手法治疗方法。《普济方·折伤门·接骨手法》记载,在上肢骨折时,“令患人正坐。用手按捏骨正。依法用药扎缚。凡病人手面于仰看可为妙”。不仅介绍了手法整复方法,且告知医者应如何进行固定及体位摆放以达到更好的愈合效果。治疗肩关节脱位时,《普济方》应用与蔺道人手法整复肩关节脱位相似的“手牵足蹬法”治疗:“令患人服乌头散麻之,仰卧地上。左肩脱落者,用左脚登定,右肩落者,用右脚登。用软绢如拳大,抵于腋窝内,用人脚登定。拿病人手腕近肋,用力倒身扯拽,可再用手按其肩上,用力往下推之。如骨入臼,用软绢卷如拳大,垫于腋下,用消毒散贴。内服降圣丹,痈者黄芪散,三日一换药。定痛肿消,换膏药贴之。常以伸舒演习如旧。”
《证治准绳》共分六类,分别为《证治准绳·杂病》《证治准绳·类方》《证治准绳·伤寒》《证治准绳·疡医》《证治准绳·幼科》《证治准绳·女科》,骨伤科疾病归于《证治准绳·疡医》,该书不仅介绍了大量手法治疗骨伤科疾病方法,且叙述了较为详细的人体骨科解剖。在治疗髋关节脱位时,王肯堂不仅介绍了复位手法,且特别注明了女性患者应如何治疗:“凡妇人腿骨出,进阴门边,不可踏入。用凳一条,以绵衣覆上,令患人于上卧,医以手拿患人脚,用手一撙上,在好脚边上去,其腿骨自入。”
明朝末期,太医院按摩科被取消,清朝太医院设九科,手法治疗在正骨科中继续发扬光大。由《医宗金鉴》记载的“正骨八法”在骨伤科中确立其指导性地位,直到现在依然是骨伤科医生在对患者进行手法治疗时的参照原则。即“摸、接、端、提、推、拿、按、摩”。
《伤科大成》成书于公元1891年,由清代著名医家赵濂编纂,该书对“正骨八法”等治疗手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且记载经验方40余首。赵濂认为,在治疗颞颌关节脱位时,除正常复位外,还需在复位后用布巾固定患处,并用汤药进行调理,以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并防止习惯性脱位:“下颏一骱脱下者,遂不便言语饮食,其骱如剪刀股样。”这一观点在现代治疗方法中也得到了证实,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先充分放松患处肌肉等软组织,再行相应治疗。
(梅 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