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互补平衡论是中医治疗骨科疾病理论体系的特色之一。“动”与“静”的互补平衡是治疗伤科疾病及其康复的关键所在。动静互补的核心是重视“动”与“静”两者之间的关系,强调两者相互为用、互补平衡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从而促进伤科疾病的康复。《吕氏春秋》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主张采用运动锻炼的方法治疗肢体筋脉弛缓,痿软无力的疾病。唐代《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指出:“凡曲转(关节),如手腕脚凹手指之类,要转动,用药贴,将绢片包之,后时时运动,盖屈则得伸,得伸则不得屈,或屈或伸,时时为之方可。”强调患肢固定后要进行功能锻炼。在伤科疾病的防治中,“静”与“动”是对立统一,互用互补,动态平衡的;动是绝对的,而静是相对的,把必要的暂时制动,限制在最小范围和最短时间内;把无限的适当活动,贯穿于防治伤科疾病的过程中。对于肱骨干粉碎性骨折,因骨折块受肌肉的牵拉,移位多较复杂,手法整复很难一次成功,许老采用三步手法复位,压垫及夹板固定,配合内用中药及早期功能锻炼,在治疗中充分运用中医动静结合的特点,取得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