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骨伤创伤“治血重治水”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明代薛己《正体类要·序》中曰:“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据此,气血说一直为指导骨创伤辨证施治的重要理论基础,行气活血和活血祛瘀则成为骨伤临床常用治疗法。然而,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严重创伤肿胀患者局部除了有肿胀疼痛瘀斑或肢端紫黯等瘀血症状外,常伴有皮肤清亮、张力性水疱、按之凹陷等水泛肌肤之症,如果是伤及胸腹或腰椎的患者则常有胸闷气闭,二便不通等血水互结胸腹之症,此时一味采用行气活血治疗,有时难获疗效而贻误病情。针对这一现象,许老认为这是对创伤病机认识不够全面所致。究其原因,许老将损伤肿胀病机归结为二:一为脉络伤损津血溢出脉外形成血肿,二为伤后气血流通受阻,气机障碍,运化失职,水湿停聚局部而形成水肿。要解决这一问题,认为不仅要治气治血,更重视治水,故而明确提出“治血重治水”这一治疗创伤的全新学术观。

“治血重治水”治疗创伤肿胀不仅有临床上的支持,而且也有中医理论基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等论述,这些论述阐明了津液和血在生理上的同源性和可转化性。正是由于津血这一特殊的生理关系,使得其病理产物水肿和瘀血在临床上常常结伴同现,形如孪生。如骨折必伴络破,络破必致瘀血,瘀血积留脏腑必碍气机,导致腹气不通、水液代谢障碍等,而出现胸闷腹胀、二便不通诸症,瘀血郁积骨内肌间,津液不得充润肌肤则滞留肌肤形成水肿。这一病理完全印证了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归结的“血不利则为水”的论说。

中医理论阐述了津血生理关系及瘀血水肿病理关系,西医病理学证实了损伤肿胀是受伤局部组织器官微血管或血管破裂痉挛,血液外渗及无菌炎性渗出和组织水肿共同形成的。一般来说,如果损伤局部出血和渗出液过多,水肿过甚,可造成局部组织间压力增高,加剧血管压迫,导致局部循环障碍加重,代谢产物瘀积,这些状况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炎性渗出,加重水肿,在病理上形成恶性循环。许老认为创伤肿胀主要病理是“血水同源,血水同病,互为因果”,尽管创伤肿胀既有瘀血水肿,也有气行郁滞,但因血水有形气无形,有形之邪治当速去,驱有形则利无形,形动则气流。故宜“治血重治水”。

“治血重治水”既是许老对创伤的一大学术治疗观,也是施治的一大特点。临证并不是简单地将活血祛瘀方加几味利水药,而是根据创伤肿胀或血肿所在部位和病程长短不同,辨证分析,抓住病机,灵活选择侧重不同的具体治疗方法。一般来说,损伤初期肿胀的主要病机是络破血溢,血水泛阻肌肤或脏腑,其要点在血水泛出,瘀积停留脏腑组织,出血和郁积共存,治宜凉通,即凉血止血扼其源(出血),通利活血清其体(瘀血和积水);损伤中晚期肿胀的主要病机则是血水积滞,壅阻络道,要点在积滞,治宜温通,即通阳利水导其滞,活血逐瘀散其积,其中损伤晚期肿胀常兼有气虚和寒湿,在温阳利水通滞的同时兼顾健脾益气或散寒除湿。 e5oirYKyun44CP7+phalNB/O/Y+WjN5Z0G9m1CYUhdRxmPOTBESOipBSlJ6DJTV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