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中医是一门重视经验的医学科学,虚心向他人求教,吸取他人经验很有必要,这可以使自己少走许多弯路,而得名医指点可终生获益。尤其是要学习名医思辨、处理问题的方式,许老就曾得到许多中西名师指点。名医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均有自己的“绝活”,但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思维敏锐,都经历了长年临床的滚打摔爬,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要善于借鉴吸收。记得有一次许老向姚荷生教授请教临床上感冒发热难以退热的问题,姚老回答说:“现在临床上许多医生对感冒不分风寒、风热,都是一瓶盐水加抗生素用上去,难免凉扼冰伏,且寒湿之邪收引缠绵,中医辛温或辛凉能否发散?”就这一席话,令许老感触很深,启发甚大。
许老认为中医诊病核心在“辨证”,常常一个症状,一点蛛丝马迹,就是疾病的关键和突破口,重在纵向思维。而西医诊病则善于将每个症状逐一分析比较,鉴别再得出判断,各有特点。身为中医,要坚持中医为主的道路,但不要有门户之见,不要受学科、学派影响。尤其要善于把西医知识融于中医中来加以消化吸收和利用,为中医服务,而不可将中医和西医治疗简单混杂在一起。如能将中西医理论有机结合好,对发展中医学术和提高疗效都能起到推动作用。许老提出的“治血重治水”创伤内治学术观,就是以临床所遇到的问题经过中西医理论合辨思维,水肿加重血液循环障碍,“治血重治水”就是这样提炼出来的。以往临床上对骨折肢体肿胀的中医治疗,大多就是一味行气活血,有时效果不显,而西医用药大多用止血脱水剂。中医认为在生理上津血同源,且可互相转化,正如《黄帝内经灵枢》中记载“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在病理上则是骨断络破,络破必致瘀血郁积骨内肌间,津液不得充润肌肤,滞留肌肤而形成水肿,这也印证了《金匮要略》总结的“血不利则为水”病理现象。而西医病理证实损伤肿胀是局部组织、微血管破裂,血液外渗及无菌炎性渗出和组织水肿共同形成,早期以出血为主,2~3日后以炎性渗出为主。所以在治疗上也分阶段。一般来说,损伤初期肿胀主要是络破血溢,血水泛阻肌肤或脏腑,其要点是血水泛出,瘀积组织,治宜凉通,即凉血止血扼其源,通利活血溃其体,也就是抑制出血,清除瘀血水肿同时进行;而中、晚期的肿胀要点在于血水积滞组织间,治宜温通,即通阳利水导其滞,活血逐瘀散其积,也就是消除瘀血水肿为主。用这一理论指导治疗创伤水肿,临床效果明显提高,此外还应重视中西医互补,骨伤疾患有些就是必须依靠西医手术才能彻底解决,不可一味拒绝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