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检查为体格检查第一步,包括全身状况检查,皮肤和淋巴结检查。
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体温测量的常规方法有腋测法、口测法和肛测法。所用体温计有水银体温计、电子体温计和红外线体温计。体温高于正常为发热,以口腔温度为标准,37.3~38℃为低热,38.1~39℃为中度发热,39.1~41℃为高热,41℃以上为超高热。
体温测量前被检者应安静休息30分钟,测试时体温计读数应小于35℃。
测量前被检者应安静休息并擦干腋窝,移走附近冷热物体;取出消毒后的体温计,手不能触及水银部位,将体温计水银甩至35℃以下,把体温计放于腋窝顶部,上臂紧贴胸壁夹紧体温计,10分钟后读数,正常值为36~37℃。
体温计放于被检者舌下,让其紧闭口唇,5分钟后读数,正常值为36.3~37.2℃。口测法测量结果可靠,婴幼儿或神志不清者不能使用。
被检者取侧卧位,将肛门温度计涂润滑油后缓慢插入肛门,深度达温度计长度的一半,5分钟后读数,正常值为36.5~37.7℃,检查结果可靠,适用于小儿或神志不清者。
通常以触诊法检查桡动脉搏动情况,用左手检测被检者右侧桡动脉,计数30秒,再双手同时触诊双侧桡动脉,检查其对称性,注意脉率、节律与强度。正常人在清醒的情况下,脉率为60~100次/分,脉搏有力,节律整齐,血管弹性良好。
呼吸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因此,在检查脉搏结束后,手指仍放在桡动脉处,观察记录被检者呼吸的节律性及每分钟次数。正常成人静息状态下呼吸次数为12~20次/分,节律均匀整齐,呼吸与脉搏比为1∶4,新生儿呼吸约44次/分,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慢。
血压的测量包括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直接测量法一般用于重症患者,在动脉穿刺后直接测定动脉内压力。间接测量法是使用血压计在患者右上肢进行测量,测量前了解被检者半小时内是否禁烟、禁咖啡、排空膀胱,安静状态下休息至少5分钟。
血压间接测量具体方法如下:
(1)打开血压计开关,检查水银柱是否在“0”点,被检者取坐位或仰卧位,保持肘部与心脏在同一水平。
(2)被测上肢(通常为右上肢)裸露,伸开并轻度外展,肘部与心脏相平(坐位平第四肋间,卧位平腋中线),袖带气囊中部对准肱动脉并紧贴皮肤缚于上臂,袖带下缘在肘横纹上2~3cm,松紧度适宜(图5-1-1)。
(3)检查者在肘窝处触及肱动脉搏动位置后,将听诊器体件置于肘窝肱动脉搏动处,轻压体件紧贴皮肤,但不可压得过重,不得塞进袖带内(图5-1-2)。
(4)向袖带内充气,边充气边听诊至肱动脉搏动声音消失后,水银柱再升高30mmHg。
(5)双眼平视观察水银柱,缓慢放气,水银柱下降速度为2~6mmHg/s,听到第一次声响的数值为收缩压,声音消失时的数值为舒张压。
(6)取下被检者上臂的袖带,排空袖带内气体,折叠好放入血压计,倾斜血压计,使水银柱完全回归水银壶后关闭血压计开关,合上血压计盖。
血压至少要测量2次,间隔1~2分钟,取两次平均值,先报收缩压,后报舒张压。当有高血压或两侧桡动脉搏动不一致时,应测量四肢血压。下肢血压测量常选用腘动脉,测量时患者取俯卧位,采用宽袖带血压计测量。
图5-1-1 测量血压袖带松紧度适宜
图5-1-2 测量血压听诊器位置
通常以年龄、智力和体格成长状态(包括身高、体重及第二性征)之间的关系来判断,以良好、中等、差来表示。儿童则应测量头围。
检查前应将体重计校正到零点,被检者应脱去上衣外套、脱鞋(留衬衣),自然平稳地站立于体重计踏板中央,防止摇晃或施压,以千克(kg)表示。
被检者脱鞋,站立于体重身高测量仪上(背靠站立),头部、臀部、足跟三点紧靠于测量仪站立柱,头顶最高点与测量仪站立柱垂直直线的交叉点即身高读数,以厘米(cm)表示。
用皮尺从被检者眉弓上缘绕到颅后通过枕骨粗隆围成一圈,测量的数值即是头围。成人头围参考值为54~58cm。
体型匀称,腹上角约为90°。
体型瘦长,腹上角小于90°。
体型矮胖,腹上角大于90°。
营养根据皮肤、毛发、皮下脂肪、肌肉发育情况综合判断。最简便的方法是测量前臂屈侧或上臂背侧下1/3处脂肪厚度,分为良好、中等、不良三个等级。
面容可通过视诊确定被检者的面容与表情,健康人表情自然,神态安怡。典型面容改变有急性病容、慢性病容、贫血貌、肝病面容、肾病面容、甲亢面容、二尖瓣面容、满月脸等(图5-1-3)。
A.甲亢面容
B.二尖瓣面容
C.满月脸
图5-1-3 几种常见病面容
体位指被检者身体所处的状态,体位的改变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可分为自动体位、被动体位、强迫体位。
无病、轻病或疾病早期,被检者活动自如,不受限制。
被检者不能随意调整或变换体位,见于极度衰弱或意识丧失患者。
为了减轻痛苦,患者不得不采取某种体位,如端坐呼吸、蹲踞位、角弓反张位等。
意识状态多用于问诊,了解患者的思维、反应、情感、计算力及定向力等,必要时进行痛觉试验、瞳孔反射检查。意识状态可分为意识清楚、意识模糊、嗜睡、昏睡、昏迷、谵妄。正常人意识清楚,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定向力及思维、感情活动正常,语言流畅,表达能力良好。意识障碍常见于脑血管意外和颅脑外伤、中毒、严重感染、内分泌代谢障碍等患者。
姿势指举止的状态,健康成人姿势端正,肢体活动灵活。姿势的改变可受某些疾病的影响,颈部活动受限提示颈椎疾病,患者捧腹而行常提示十二指肠溃疡或者胃肠痉挛性疼痛发作。
步态指被检查者行走时的姿势,壮年矫健、老年稳慢、小儿急快,均为正常。常见典型的异常步态有蹒跚步态、醉酒步态、共济失调步态、剪刀步、慌张步态、间歇性跛行等。
皮肤病变可以是局部病变,也可以是全身疾病在皮肤的反应。皮肤的检查包括视诊和触诊,检查时注意以下内容。
皮肤颜色与种族遗传有关,也与毛细血管分布、血液充盈度和皮下脂肪厚度有关。检查颜色时注意有无苍白、发红、发绀、黄染和色素沉着等。
多由贫血或者寒冷、惊吓等引起毛细血管痉挛、皮肤血管充盈不足引起。若仅出现肢端苍白,可能与肢体动脉痉挛或阻塞有关。
皮肤呈青紫色,发生的部位常见于口唇、耳垂、面颊及肢端。主要原因为血液中还原型血红蛋白增多,见于心脏病、呼吸功能衰竭、亚硝酸盐中毒等。
由皮肤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以及红细胞量增多引起,如饮酒、发热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可引起皮肤持续发红。
皮肤黏膜发黄,称为黄染。早期或轻微者仅见于巩膜和软腭黏膜,明显时见于皮肤。过多食用胡萝卜、南瓜、橘子等,可引起皮肤黄染,一般见于手掌、足底、前额和鼻部。长期服用含有黄色素的药物,也可引起皮肤黄染和巩膜黄染,如呋喃类药物。
见于慢性肝肾疾病、Addison病等。
色素脱失主要是由于体内酪氨酸酶缺失或功能受抑制,常见于白癜风和白化病等。
皮肤弹性与年龄、营养状态、皮下脂肪及组织间隙含液量有关。检查部位常取手背或上臂内侧皮肤,用示指和拇指捏起,2秒后松开(图5-1-4),松手后迅速恢复平整为弹性良好,恢复缓慢为弹性减退,见于老年人、消耗性疾病和严重脱水患者。
A.手背皮肤弹性检查
B.上臂内侧皮肤弹性检查
图5-1-4 皮肤弹性检查
皮肤湿度与皮肤的排泄功能有关,排泄功能由汗腺和皮脂腺完成,出汗过多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佝偻病、结核病等,皮肤干燥见于维生素A缺乏症、黏液性水肿、硬皮病、尿毒症、脱水等。
皮疹多为全身疾病的皮肤表现,常见皮疹类型有斑疹、丘疹、斑丘疹、荨麻疹、疱疹等。
皮下出血特点是局部皮肤青紫色、压之不褪色,出血点和紫癜是皮肤或黏膜下出血的常见体征。直径小于2mm称为瘀点,3~5mm称为紫癜,大于5mm称为瘀斑,片状出血伴皮肤隆起称为血肿。
为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称为蜘蛛痣(图5-1-5),大多见于上腔静脉分布区域。检查方法是用钝头细物压迫蜘蛛痣中心,其放射状小血管消失,压力去除后又出现,常见于肝功能明显减退者及妊娠妇女。
慢性肝病患者的大小鱼际处,皮肤常发红,加压后褪色,称为肝掌(图5-1-6)。
图5-1-5 蜘蛛痣
图5-1-6 肝掌
水肿是由于皮下组织的细胞及组织间隙水分过多所致,分为凹陷性水肿和非凹陷性水肿,根据水肿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度。
水肿常发生于眼睑、胫骨前和踝部,用拇指指腹轻压胫骨前皮肤出现凹陷,平复较快(图5-1-7)。
全身疏松组织均可见水肿,指压后出现深度凹陷,平复缓慢。
全身组织严重水肿,皮肤发亮甚至有液体渗出,有时可伴有胸腔积液。
图5-1-7 下肢水肿检查
皮下结节检查时应注意部位、大小、硬度、活动度,有无压痛等。
溃疡为皮肤缺损或皮肤破坏达真皮或真皮以下,愈后留有瘢痕。检查时应注意大小、颜色、边缘、基底、分泌物及发展过程等。糜烂是由于病变使表皮脱落或表皮破损而呈现潮湿面的皮肤损害,愈后不留瘢痕,可见于湿疹、尿布皮炎、接触性皮炎等。
瘢痕为真皮或其深部组织外伤或病变愈合后结缔组织增生修复所形成的斑块,表面低于周围正常皮肤者为萎缩性瘢痕,高于周围正常皮肤者为增生性瘢痕。
毛发的颜色、粗细、曲直、分布等常与种族、年龄、性别及疾病有关。一般男性体毛较多,女性较少。毛发疾病一般可分为毛发脱落、毛发过多、毛发变色、毛发变质等,临床上以毛发脱落多见。
一般仅能检查全身浅表淋巴结,触及淋巴结时应描述部位、数目、大小、质地、活动度、压痛、局部皮肤有无红肿和瘘管形成。全身浅表淋巴结包括头颈部淋巴结、腋窝淋巴结、滑车上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及腘窝淋巴结。正常情况下浅表淋巴结较小,直径多为0.2~0.5cm,质地柔软,表面光滑,无压痛,与毗邻组织无粘连,常呈链状与组群分布,通常不易触及。
头颈部淋巴结包括耳前淋巴结、耳后淋巴结、枕后淋巴结、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颈前淋巴结、颈后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
位于耳屏前方。
位于耳后乳突表面、胸锁乳突肌止点处,亦称为乳突淋巴结。
位于枕部皮下,斜方肌起点与胸锁乳突肌止点之间。
位于颌下腺附近,在下颌角与颏部之中间部位(图5-1-8)。
位于颏下三角内,下颌舌骨肌表面,两侧下颌骨前端中点后方。
位于胸锁乳突肌表面及下颌角处。
位于斜方肌前缘。
位于锁骨与胸锁乳突肌所形成的夹角处(图5-1-9)。
检查时站在被检者前面、右侧或后面,三指(示、中、环指)并拢,手指指腹紧贴检查部位皮肤,由浅及深进行滑动触诊,嘱被检者头稍低或偏向检查侧。
图5-1-8 颌下淋巴结触诊
图5-1-9 锁骨上淋巴结触诊
腋窝淋巴结有五群,分别是腋尖淋巴结群、中央淋巴结群、胸肌淋巴结群、肩胛下淋巴结群、外侧淋巴结群(图5-1-10)。
位于腋窝顶部。
位于腋窝内侧壁近肋骨及前锯肌处。
位于胸大肌下缘深部。
位于腋窝后皱襞深部。
位于腋窝外侧壁。
检查左侧腋窝淋巴结时以左手握被检者左手,将其左上臂稍外展,右手三指(示、中、环指)并拢稍弯曲,由浅及深触诊被检者左侧腋窝淋巴结,检查顺序为腋尖群、中央群、胸肌群、肩胛下群和外侧群。检查右侧时,用右手握被检者右手,将其右上臂稍外展,左手检查被检者右侧腋窝,方法同左侧。
滑车上淋巴结位于上臂内侧,内上髁上方3~4 cm处,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之间的肌间沟内,滑车上淋巴结检查时,以左(右)手扶托被检者左(右)前臂,以右(左)手示、中、环指并拢,于检查部位由浅及深进行滑动触诊(图5-1-11)。
图5-1-10 腋窝淋巴结示意图
图5-1-11 滑车上淋巴结触诊
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与韧带平行排列。
位于大隐静脉的上段,沿静脉走向排列。
检查时三指(示、中、环指)并拢,用手指指腹紧贴腹股沟检查部位皮肤,由浅及深进行滑动触诊。
腘窝淋巴结位于小隐静脉和腘静脉的汇合处。检查时三指(示、中、环指)并拢,用手指指腹紧贴腘窝检查部位皮肤由浅及深进行滑动触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