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顿无丙种球蛋白血症(Bruton’s agammaglobulinemia),又称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inked agammaglobulinemia,XLA),系X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1952年,由英国海军医生Bruton最早报道,占儿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的6%~11%,延迟诊断和治疗将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及生长发育。目前国内尚无准确发病率统计,国外报道的发病率差异较大,波动为1:200 000~1:100 000,据推算,国内至少有4 000余例患儿。
XLA由编码Bruton酪氨酸激酶(Bruton's tyrosine kinase,BTK)的基因 BTK 突变导致B细胞发育障碍,属于抗体缺陷为主的PID,占先天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80%~90%。 BTK 编码的蛋白属于酪氨酸激酶家族,基因位于X染色体q21.3~22,全长37.5kb,含有19个外显子,除外第1个外显子,其余编码 BTK 蛋白的659个氨基酸,包括5个结构区段,从N末端起依次为PH区(pleckstrinhomology)、TH区(techomology)、SH3区(srchomolgy3)、SH2区(srchomolgy2)及TK区(tyrosine kinase), BTK 基因任何结构区段发生致病突变可能导致其功能障碍,使成熟B细胞减少。已报道的基因突变类型超过930种,包括错义、无义、插入、缺失和剪接位点突变等,其中以错义突变最多见。
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免疫缺陷病,XLA发病年龄相对较早,一旦母源性抗体从婴儿的血液中消失,患儿将容易出现反复的荚膜细菌感染,故大多数在生后6个月至2岁发病,也有一些病例成年甚至更晚发病。
XLA患儿的感染往往可累及多个系统,其中以呼吸系统最为常见。大约90%的患儿会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虽上呼吸道感染较为常见,但下呼吸道感染则比较严重。常见的病原体以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多见,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假单胞菌属细菌。呼吸道感染呈现临床表现重,治疗后可缓解,好转后容易反复或易造成脏器功能损害的特点。
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其中以腹泻最常见,其次为腹痛、胃肠炎、胃食管反流、胰腺功能不足,以及慢性腹泻伴有内分泌腺疾病等。常见的感染性腹泻病原体以蓝氏贾第鞭毛虫、沙门菌、空肠弯曲菌、革兰氏阴性菌、艰难梭菌、隐孢子虫和肠道病毒等多见。
感染还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中耳、鼻窦等隐匿部位,常伴有营养不良、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幼年特发性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生长激素缺乏症及甲状腺激素紊乱等。
①男性;②反复感染,包括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中耳炎及其他部位深部感染,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③伴或不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④伴或不伴有母系家族中有类似疾病表现的男性。
①外周血各类免疫球蛋白检测显示IgG < 2g/L;②流式细胞检测外周成熟B淋巴细胞缺如或其比例明显降低< 2%。
① Btk 基因检测;②中性粒细胞或单核细胞缺乏 Btk mRNA;③单核细胞或血小板缺乏Btk蛋白表达;④母系的表兄、舅舅或侄子CD19 + B淋巴细胞比例< 2%。
XLA实验室诊断标准采用的是1999年泛美免疫缺陷工作组(Pan-American Group for Immunodeficiency,PAGID)和欧洲免疫缺陷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Immunodeficiencies,ESID)制定的标准,具体如下:
男性患儿CD19 + B淋巴细胞比例< 2%,满足基因或母系家族男性检测中任意1项。
男性患儿CD19 + B淋巴细胞比例< 2%,并符合以下全部标准:①出生5年内表现为反复细菌感染;②血清IgG、IgA和IgM水平低于相应年龄-2 SDS ;③缺乏同族血凝素和/或对疫苗应答反应差;④排除其他可导致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的原因。
男性患儿CD19 + B淋巴细胞比例< 2%,排除其他可导致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的原因,并符合以下至少1项:①出生5年内表现为反复细菌感染;②血清IgG、IgA和IgM水平低于相应年龄-2 SDS ;③缺乏同族血凝素。
合理饮食,预防感染,加强身体锻炼。
急性感染期需积极联合抗感染治疗,尽可能地达到病原抗菌谱的全覆盖,才能有效控制感染,降低病死率。
静脉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替代治疗是目前国内首选的治疗方案,可显著提升患儿血清IgG水平,控制大多数患儿的严重感染症状,减少感染频次。国内主张每3~4周输注1次IVIG 400~600mg/kg。尽管大多数患者IgG谷浓度维持在5~7g/L可明显控制症状,但仍有部分患儿需要更高水平的IgG谷浓度才能受益,治疗期间需长期随访患儿状况,并监测其IgG水平,从而做出治疗剂量和用药间隔的个体化调整,减少感染的发生,以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国内外提出通过异基因骨髓移植、脐血干细胞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等途径根治儿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迄今为止研究显示,在缺乏全相合同胞供体(matched sibling donor,MSD)的情况下,其他来源的免疫重建效果并不优于替代治疗,且移植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较高。实际临床中需权衡利弊,减少移植相关的并发症,以达到更好的预后及生存率。
患儿,男性,5岁,因“发热6天,咳嗽伴胸痛4天”入院。平素易鼻塞、流涕,当地曾诊断鼻窦炎、中耳炎。约3岁后易反复患呼吸道感染,其间分别因“右侧大叶性肺炎”“睾丸鞘膜积液”住院治疗。
降钙素原0.18ng/L,超敏C反应蛋白> 5mg/L,C反应蛋白31.80mg/L。肺炎支原体、呼吸道病毒、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及EB病毒检测均阴性。血培养提示铜绿假单胞菌。免疫功能检查显示IgG 0.33g/L、IgM 0.04g/L、IgA 0.07g/L、B淋巴细胞比例0%。
胸部CT检查提示左侧大量胸腔积液并左肺下叶不张及炎症,右侧胸膜反应。支气管镜检查,肺泡灌洗液可见中等量革兰氏阳性球菌。
①大叶性肺炎(左肺)并左侧胸腔积液并左肺下叶肺不张;②XLA;③中度贫血(混合性)。
基因检查结果显示患儿的 Btk 基因发生了c.1202_1203insA(p.D401Efs*39)半合子变异,该变异未见相关文献及数据库报道。因母亲拒绝行基因检测,故该变异来源未知。依据ACMG评级指南,该变异为疑似致病性变异。
给予阿奇霉素联合头孢甲肟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支气管镜检查及血培养后抗生素调整为头孢吡肟,仍反复发热,换用美罗培南抗感染。基因检测确诊后给予IVIG替代治疗,400~500mg/kg,1次/月,目前仍在随访中,生活质量较规范治疗前显著提高。
(李小青 李瑛)
1.BRUTON OC. Agammaglobulinemia (congenital absence of gamma globulin): reportof a case. Med Ann Dist Columbia, 1953, 22 (12):648-650.
2.CHEN XF, WANG WF, ZHANG YD, et al.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tic profiles of 174 patients with X-linked agammaglobulinemia:Report from Shanghai, China (2000-2015). Medicine (Baltimore), 2016,95 (32): e4544.
3.BROIDES A, NAHUM A, MANDOLA AB, et al. Incidence of typically severe 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 in consanguineous and nonconsanguineous populations. J Clin Immunol, 2017, 37 (3): 295-300.
4.张晓敏,李虹,李强,等.六例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患儿BTK基因突变检测及临床分析.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14,31(1):29-33.
5.BEHNIAFARD N, AGHAMOHAMMADI A, ABOLHASSANI H, et al.Autoimmunity in X-linked agammaglobulinemia: Kawasaki disease and review ofthe literature. Expert Rev Clin Immunol, 2012, 8 (2): 155-159.
6.殷勇,袁姝华.儿童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8,33(4):288-291.
7.HERNANDEZ-TRUJILLO VP, SCALCHUNES C, CUNNINGHAMRUNDLES C, et al. Autoimmunity and inflammation in X-linked agammaglobulinemia. J Clin Immunol, 2014, 34 (6): 627-632.
8.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附件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协作网和登记工作.中华儿科杂志,1999,37(6):328.
9.CONLEY ME, NOTARANGELO LD, ETZIONI A.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primary immunodeficiencies. Representing PAGID (Pan-American Group for Immunodeficiency) and ESID (European Society for Immunodeficiencies). Clin Immunol, 1999, 93 (3): 190-197.
10.陈同辛,王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诊断标准.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9):573-576.
1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免疫球蛋白G替代治疗专家共识.中华儿科杂志,2019,57(12):909-912.
12.陈丽白,吴学东.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医学综述,2015,12:2117-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