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是一种氨基酸代谢异常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肝脏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或四氢生物蝶呤合成酶、二氢生物蝶呤还原酶缺陷而导致苯丙氨酸代谢障碍。PKU患儿出生后若不能得到及时诊治,会出现高苯丙氨酸血症。高苯丙氨酸血症及中间代谢产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可致严重的智能发育障碍,PKU患儿的临床症状和对治疗的反应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世界各地苯丙酮尿症的发病率不一,我国PKU的发病率约1:11 000。
经典型PKU由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hydroxylase,PAH)基因 PAH 突变所致,突变后的PAH活性降低或丧失,苯丙氨酸在肝脏中代谢紊乱。迄今为止,国内外已发现 PAH 基因千余种突变。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tetrahydrobiopter in deficiency,BH 4 D)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苯丙酮尿症,亦可引起高苯丙氨酸血症,但并非由PAH缺乏引起。四氢蝶呤缺乏症可分为4种类型:即6-丙酮酰四氢蝶呤合成酶(6-pyruvoyl tetrahydropterin synthase,PTPS)缺乏症、二氢蝶呤还原酶(dihydrofolate reductase,DHPR)缺乏症、鸟苷三磷酸环化水解酶(GTP-cyclohydronase,GTPCH)缺乏症和蝶呤-4α-甲醇胺脱水酶(pterin-4α-carbino lamine dehydratase,PCD)缺乏症。
血苯丙氨酸浓度大于200mg/L,PAH活性为正常人活性的0~4.4%。新生儿期的PKU无任何临床表现,出生3个月后可出现智力发育迟缓和语言发育落后,随年龄增大而加重。患儿有程度不等的智能低下,约60%属重度低下(智商低于50)。约1/4患儿有癫痫发作。患者头发、皮肤颜色淡,尿液、汗液中散发出鼠臭味,伴有精神行为异常。
见于极少数新生儿或早产儿,可能为苯丙氨酸羟化酶成熟延迟所致。
血苯丙氨酸浓度为20~200mg/L,酶活性为正常人的1.5%~34.5%,临床表现轻或无,对治疗反应较好,多无明显智能低下表现。
又称非经典型PKU或恶性PKU,由PAH辅酶BH 4 缺乏所致。患儿除了有典型PKU表现外,神经系统表现较为突出,如躯干肌张力低下,四肢肌张力过高。不自主运动,震颤,阵发性角弓反张,顽固性惊厥发作,婴儿痉挛症等。该病的发生率占PKU的1%~5%。头颅影像学检查可见进行性脑萎缩。脑电图检查可见癫痫波,部分患儿可见高峰失律。尿蝶呤谱分析及DHPR检测有助于进一步鉴别诊断。
检测到 PAH (经典型PKU), PTPS , DHPR , GTPCH , SPR , PCD (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致病性变异。
(1)血苯丙氨酸浓度增高:出生时多正常,哺乳3~4日后达20mg/L以上,并持续存在。正常新生儿一过性生理性血苯丙氨酸升高多低于10mg/L,并在出生后6~14天内恢复正常。不典型的PKU血苯丙氨酸浓度多为5~15mg/L。
(2)血中酪氨酸浓度正常或低于2.5mg/L,给予苯丙氨酸负荷后也不增高。
(3)出生后5~8天尿中有苯丙氨酸和正羟苯乙酸排出,并持续存在。
苯丙酮尿症诊断标准:智力落后、头发由黑变黄,特殊体味和血苯丙氨酸升高,同时 PAH 或 PTPS 等相关基因存在相关突变。
治疗原则为给患儿提供适量的苯丙氨酸维持其正常成长;PKU的饮食要求是低蛋白饮食,补充含低苯丙氨酸的氨基酸混合物,同时加入矿物质、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素;保证患儿对治疗的最佳依从性;同时考虑患儿的生活质量。
LNAA通过血脑屏障时与苯丙氨酸有竞争作用,故摄入大分子中性氨基酸可以降低脑组织中苯丙氨酸的浓度,从而减轻PKU的神经系统损害。
BH 4 缺乏症患儿采用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虽能降低苯丙氨酸浓度,但不能阻止神经系统症状的持续发展,必需给予BH 4 及其他药物,如补充5-羟色胺和美多巴等神经递质前质,以维持脑和神经肌肉功能正常。
该酶存在于肝脏中,主要参与食物中部分苯丙氨酸的降解,其降解产物氨和转苯乙烯酸对PKU患者无害。PAL经过固定后可永久地降解苯丙氨酸进而抑制其吸收,动物实验提示其降低苯丙氨酸水平的能力甚至高于饮食控制,其缺点是口服易被肠道内的消化酶分解,而注射又有较强的免疫原性。
针对PAH缺乏的基因治疗方法正在研究中。通过将携带表达 PAH 基因的cDNA的重组腺病毒放置入PAH缺陷小鼠的肝循环,肝脏PAH活性部分恢复,进而保持血清中的苯丙氨酸浓度正常。
患儿,男,1个月22天,生后足跟血筛查苯丙氨酸7.00mg/dl(参考值上限:1.60mg/dl),复查为9.10mg/dl;第三次复查血苯丙氨酸为498.38μmol/L(参考值上限:120μmol/L),尿液有味。
全外显子组的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患儿 PAH 基因发生c.1301C > A(p.A434D)和c.728G > A(p.R243Q)复合杂合变异。经Sanger测序验证,患儿父亲携带c.1301C > A(p.A434D)杂合变异,患儿母亲携带c.728G > A(p.R243Q)杂合变异,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上述变异均为文献和HGMD数据库报道的与苯丙酮尿症相关的致病性变异。依据ACMG评级指南,上述两个变异均为致病性变异。
常规给予生活方式指导,减少苯丙氨酸摄入,食用富有矿物质及维生素的食物。根据不同年龄段及体重,结合每日所需的蛋白质和热量,合理控制苯丙氨酸的摄入量,同时定期监测血苯丙氨酸浓度,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患儿通过饮食治疗后血苯丙氨酸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目前仍在治疗随访中。
(汪治华 胡姝雯 杨颖)
1.SCRIVER CR. Why mutation analysis does not always predict clinicalconsequences: explanations in the era of genomics. J Pediatr, 2002, 140(5): 502-506.
2.GIOVANNINI M, RIVA E, SALVATICI E, et al. Treating phenylketonuria: a single centre experience. J Int Med Res, 2007, 35 (6): 742-752.
3.KOCH R, MOSELEY KD, YANO S, et al. Large neutral amino acidtherapy and phenylketonuria: a promising approach to treatment. Mol Genet Metab, 2003, 79 (2): 110-113.
4.PÉREZ-DUEÑAS B, VILASECA MA, MAS A, et al. Tetrahydrobiopterin responsiveness inpatients with phenylketonuria. Clin Biochem,2004, 37 (12): 1083-1090.
5.KIM W, ERLANDSEN H, SURENDRAN S, et al. Trends in enzyme therapy for phenylketonuria. Mol Ther, 2004, 10 (2): 220-224.
6.EISENSMITH RC, WOO SL. Gene therapy for phenylketonuria. Acta Paediatr Suppl, 1994, 407: 12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