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瘾是指人们使用某种东西或物质或对做某事失去了自主控制,达到了有害的程度。最常见的成瘾行为包括对酒精及药物成瘾,同时人们可能对任何事物或事情成瘾,比如网络、赌博、购物、运动、食物等。
在本章节中主要针对酒精、毒品、烟草和网络成瘾几种常见成瘾性行为的健康教育展开讨论。
主要是行为失控,并导致对个体的损害。成瘾与习惯不一样,但习惯可以发展到成瘾。习惯是指经常使用某种物质而没有任何问题,但如果经常使用某种物质,并导致了躯体或心理的损害,习惯就转变为成瘾了。
按成瘾的后果,可将成瘾分为积极成瘾和消极成瘾。
指行为后果带来的益处大于害处,比如适当的运动、健美、收集物品、追求成功等。只要利大于弊就属于正常的行为,或正常的“成瘾”。
指行为后果影响到正常的生理、心理或社会功能,给个体带来痛苦,造成不良后果,比如酗酒、吸烟、吸毒、赌博和网络成瘾等。
任何成瘾性行为都有致瘾源,致瘾源是一种能使易成瘾者产生强烈的欣快感和满足感的物质或行为。成瘾按致瘾源可分为:①精神活性物质成瘾,精神活性物质指来自体外,可影响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过程并可导致成瘾的物质,常见的精神活性物质包括酒精、尼古丁、镇静催眠药、镇痛药、鸦片类物质(海洛因等)、致幻剂等;②行为成瘾,包括网络成瘾、游戏成瘾、赌博成瘾、性变态等。
各种不利的成瘾性行为都会造成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危害,但是这些危害也有一些共同的表现,比如躯体依赖、精神依赖,对患者躯体、心理和家庭、社会功能等的损害。
也称生理依赖,是指由于反复使用某种精神活性物质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了生理、生化改变,以至于需要此类物质持续地存在于体内的一种病理性适应状态,主要表现为耐受性增加和戒断综合征。
指反复使用某种物质后,使用者体验到效果逐渐减低,必须增加使用剂量才能获得初期体验效果的一种现象。
指停止使用物质或减少使用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的心理生理症状群。一般表现出戒断前使用物质药理作用相反的症状,比如阿片类药物戒断常见的躯体症状或体征有寒战、发人、出汗、打哈欠、流泪、流涕、恶心、呕吐等,还有的出现兴奋、躁动不安、失眠、震颤谵妄等,可有幻觉、妄想等重性精神病性症状。
一次性大量摄入成瘾性物质最大的危害是急性中毒甚至死亡。急性大量饮酒可导致食管与胃黏膜损坏,伴发上消化道出血、急胃穿孔、胰腺炎等。
长期慢性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可表现为慢性中毒状态,其损害可涉及神经、免疫、循环和泌尿生殖系统等多个方面。成瘾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最为严重,长期使用会导致大脑神经元的永久性损害。酒精中毒性脑病在影像学上可表现为皮质萎缩、脑沟、脑回增宽等。
长期慢性成瘾性行为会导致各器官系统出现并发症,常见的有脂肪肝、肝炎、肝硬化,艾滋病、梅毒,局部皮肤溃疡、出血,静脉炎、静脉栓塞,肺炎、肺脓肿等。
也称精神依赖,即药物成瘾者常说的“心瘾”,指由于反复使用某种精神活性物质,使用者产生种愉快满足的感觉,使用者为获得或保持这种感觉而反复使用,表现所谓的渴求状态(craving)。典型的是对酒精的心理依赖,人们在饮酒初期多体验到饮酒能缓解疲劳、酒后心情愉快,逐渐发展到对酒有渴求感,随着饮酒时间延长,机体对酒精的耐受性增加,此时得不到酒或饮酒量减少时便会出现戒断症状。
成瘾性行为的持续存在与发展往往导致成瘾者原有人格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损,甚至人格衰退。成瘾者常有不顾及后果的行为冲动,对失败与挫折的耐受性差,缺乏自信和决策能力等。
成瘾性行为经常与精神障碍共存,具有共病的特点,从而轻者表现自卑、内疚、抑郁、负罪感、挫折感,焦虑、紧张、缺少安全感;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或明显的行为紊乱等重性精神病性症状。
成瘾性行为不仅严重损害个体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引发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全球疾病和伤残负担的很大部分就是由于成瘾性行为所致。
比如过度饮酒可导致复杂的社会功能损害,酗酒带来婚姻和家庭关系紧张。由于争吵和家庭暴力,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酗酒者由于长期大量饮酒给自身的学习、工作、生活和人际关系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比如饮酒过度会导致犯罪是国内外法学界和医学界的共识。在我国,酗酒已构成了很多治安和刑事案件的导因。犯罪学研究表明,饮酒者特别是青少年酗酒者,会对心理和行为产生许多危害。
比如各国为了预防和控制毒品蔓延,不断加强执法,包括警察、法院、监狱等开支和安顿成瘾者与治疗的投入,都在加大。再如由于长期吸毒而使得吸毒者的劳动力能力降低,甚至丧失劳动能力,从而影响社会财富的创造,也间接给社会带来经济损失。
物质滥用及网络使用问题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大流行下较为突出的问题。加拿大的统计数据表明,在大流行期间,20%年龄在15~49岁的人饮酒量增加,这将导致不同程度的精神问题加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有46.8%的人增加对网络使用的依赖,16.6%的人使用网络的时间延长;重度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从疫情前的3.5%增加至疫情后的4.3%,而疫情期间过度使用网络可增加自伤的发生风险。
酒精成瘾性行为具有复杂的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危险因素,表现也较为复杂,除躯体依赖和心理依赖外,还常伴有精神神经损害和躯体并发症等,并严重损害个体的心理、家庭、职业和社会功能。因此在戒除的健康技能方面应突出医学药物、心理行为、社会康复等综合模式的理念,才能取得良好的健康教育成效。
由于酒精成瘾问题的普遍性,各国都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法规,从整体水平降低酒消耗,进而减少酒精所致危害的发生。这是三级预防中的一级预防。针对过量或有害饮酒者采取早期干预,可改善其健康和家庭关系。在查明过量或有害酒精消费模式之后实施干预,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措施,这是三级预防中的二级预防。对酒精依赖者采取前述措施及时戒酒,并进行药物和心理社会康复治疗,减少复饮,是持久的戒除技能,这是三级预防中的第三级预防。
不仅要关注急性戒酒期药物治疗,还要注意戒酒后药物维持治疗,更要重视酒精相关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这些需要专业的精神卫生工作者或接受过精神科专业知识培训的全科医师等完成,不在此重点讨论。
围绕激发戒酒者改变的动机,改善家庭关系,提高接受健康教育和治疗的依从性;矫正心理行为问题,提高心理及处理应激的能力;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重建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矫正其不健康的人格,减少复饮情况的发生。从以上3个方面开展健康教育。
由于烟草属于合法社交性物质,不会导致很大的家庭社会破坏性后果,因此戒除烟草的技能教育应主要以控制戒断症状、预防复吸和发展其他新的行为模式为主。
从个体层面来说,最好的预防烟草成瘾的方法就是不吸烟。预防子女吸烟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不吸烟。从社会层面来说,可采取以下措施来预防。一是创造无烟环境,这也是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大力倡导的,应当不断推进所有工作环境无烟;二是改善认知,改变诸如“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的错误认知;三是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传递“倡导者必先行”理念的同时,强化在医疗行为中传播戒除烟草的信息;四是针对青少年的戒烟教育,针对第一次尝试吸烟的年龄大多是在青少年时期,所以要形成一个以家长、教师和医务人员共同参与的教育和预防体系。
药物治疗的实施主要是解决躯体依赖,方法是选择替代药物,比如镇静催眠药和长效、弱效阿片类药物等。期间,要注意对可能再次使用成瘾性物质者进行有效监控,有助于戒断的干预,如尿液分析等。
认知行为治疗结合药物治疗可以增加长久戒烟的成功率。具体措施如下:避免可以引起吸烟欲望的特殊事件或处境;用与吸烟无关的行为方式替代已形成的吸烟行为;用新的态度和思维方式应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矛盾和压力,即建立吸烟以外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减轻焦虑或其他不愉快的情绪,可在亲朋好友之间建立一种支持互助体系,以形成有利戒烟的环境和氛围,并在遇到危险因素时能够及时地得到他们有效的帮助。可以运用心理治疗中行为矫正、奖惩激励、制订戒烟协议书和放松疗法等技术达到上述目标。
目前国际上尚没有针对毒品独有的治疗方案,仍建议采用生理、心理、社会等综合措施,包括停止滥用毒品,针对急慢性中毒对症治疗、急性戒断的治疗,同时治疗长期滥用而引起的精神障碍和共病问题、针对心理依赖及其他躯体、心理、社会功能损害进行康复和防复发技能,最终实现康复和回归社会。
同其他物质成瘾一样,毒品成瘾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脑疾病,具有复杂的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病因机制,应采取生理、心理、社会康复等综合治疗模式来干预。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reatment,CBT)等方法已经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于戒除毒瘾中,主要是通过纠正成瘾者思维及行为模式、培训生活技能等方式,达到提高戒除依从性的目的。
由于青少年及女性出现毒品成瘾性行为有增多的趋势,针对这些高危人群应采取相应的戒除教育,包括普及相关知识、增加社会支持、树立健康的人生观等。针对已经成瘾的吸毒者主要措施是帮助其找出复吸的危险因素,比如某些条件刺激、渴求、戒断症状、不良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等,使他们掌握应对不良环境和心理应激的方法,同时结合药物、心理社会干预,达到预防复吸的目的。
对于网络成瘾性行为同样要强调健康教育重于治疗。针对这类行为成瘾在干预技能上更侧重于心理疏导和社会环境干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苯二氮
类药物等药物的短程使用,主要目的是控制行为毒品成瘾者情绪和行为,使其能够更好地配合心理干预。网络成瘾性行为的心理干预技能方法包括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和团体疏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