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减少成瘾性行为的易感因素或改善其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防止成瘾性行为的发生。
2.减轻对成瘾物质或行为的依赖,包括减少或停止成瘾物质的使用、脱离成瘾行为、减轻躯体依赖与心理依赖程度。
3.降低因滥用成瘾物质带来的伤害,包括因使用成瘾物质或成瘾行为导致的生理、心理、工作和生活等社会功能的损害。
4.增加接受治疗和各种服务的机会,尽量让患者持续接受各种康复服务,达到躯体和社会功能恢复,为重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现代健康教育更多地采取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联合的干预措施。但其中对各种精神活性物质依赖的预防和规范化使用比任何干预都更为重要。
任何一种单独的健康教育方法都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受众人群,提供与个体的问题和需求相对应的教育环境、干预措施和配套服务非常重要。
应将成瘾性行为综合的看待,而不是滥用成瘾物质本身。对于受众的用药行为及相关医学、心理学、社会学、职业和法律问题应统筹考虑。同时,在涉及心理健康教育时,还常常需要药物治疗、家庭治疗、康复服务、恢复工作指导和社会及法律服务等。
健康教育方案应该根据受众不断变化的需求随时评估和及时调整治疗。
健康教育应该是容易获得的,不然人们的接受性会大打折扣。同时,若不能迅速容易地进入健康教育内容,原先有意愿主动接受的人们也很容易流失。
因成瘾性行为并发精神心理疾病的较为普遍,故为了保证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应对两者同时进行干预。
相关研究表明,在12~21岁年龄段上,物质滥用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从总体上讲,这个健康教育的“时机窗”应在初中学龄及以前。同时,兼顾性别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差异。
成瘾性行为的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因其与其他慢性疾病一样,在治疗、康复过程中“复瘾”时有发生,所以健康教育过程中秉承长期性、持续性的原则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