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时期,心理健康的标准会有所不同;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存在着差异。根据当前中国国情和民情,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智力是指人的认识与活动能力所达到的水平,它是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考力、言语力和操作力的集合。正常智力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人们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心理保证。
人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构成了人们心理行为的基础。健全人格的主要标志是各结构要素不存在明显的缺陷与偏差,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思想与言行不是矛盾、分裂的,而是协调、统一的。
能认识到自身的存在价值,能正确地了解、评价和接受自我。对自己的性格和优缺点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于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正确对待;生活目标和理想切合实际,不产生过高的期望和苛求自己。
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己,也能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的重要性和作用,也能被别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
能够接受现实,并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现实和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能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事物和环境,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并在生活中享受乐趣。能在学习和工作中发挥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成果中获得激励和满足。能积极储备知识和经验,应对工作中出现的难题或障碍。
愉快、乐观、开朗等积极的情绪体验始终占优势状态,虽然有时也会有悲伤、焦虑和愤怒等消极情绪,但一般不会持久。能够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具有与年龄阶段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同时人们的心理行为也应与其性别特征大致相符。
在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下,尽管在心理健康的标准存在差异,心理健康者也未必能全部达到这些标准,但在健康教育过程中,评估心理健康状态时需熟悉以下特征:
在不同的年龄、性别、躯体健康状态下,人们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活动状况。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不能忽略了生物学特征。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任何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形式或内容均应与自然与社会等客观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保持一致,即保持心理与环境的一致性。
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活动等构成部分,在自身是一个完整和谐的统一体。这种统一性是确保个体具有良好社会功能和有效进行活动的心理基础。
人格是个人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人格形成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显示出区别于他人的独特性,在没有重大变故的情况下,一般不易改变。
心理健康与心理失调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在人的一生中,心理健康与心理失调有时是交替出现的。当一个人处于心理失衡时,只要积极地进行心理的自我调整,或通过求助心理工作者帮助,大多可恢复心理健康的状态。这也就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所在。
1)具有一颗童心:透过童心观察世界,也用童心去理解世界,他们的行为就是童心的外现。
2)羡慕成人的心理:儿童会在各种游戏中模仿成人的角色,并且极其投入,从中满足做成人的愿望,感受自己的力量,获得一种控制感。
3)两极性思维和行动性思维: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在发展中逐渐转化为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这种过渡要经历一个演变的过程,从而构成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的两极性特点。儿童思维的另一个特点是行动性,他们的思维总是和行动联系在一起,这也是儿童喜欢拆卸东西的一个原因。
4)情境、情绪控制:儿童的情绪结构比较简单,情绪的内容多与个体保存本能、安全感的获取和其他生物需要有关。对情境的感知及其引起的身心反应控制着他们的行为,感到舒服、好玩,就会更加投入地去做;感到难受、乏味就不会去做。
5)语言限制:有的儿童虽然看上去能说会道,但对语言符号的象征意义理解却很有限。而游戏、活动、行为,比如涂鸦等是儿童独特的语言。
1)青春期是个体成长的过渡期,强烈的独立意识、成人意识和内心体验变得复杂与深刻;开始克服自我内心,逐渐把自己放在生活的大环境中观察。
2)出现性别觉醒,是自我概念形成的重要阶段,其心理意义要高于生理意义。性心理的成熟是不可抗拒的,但在文化、家庭等作用下,存在个体差异。不过总体上说,均包括性别角色意识形成、性别角色自我塑造和情窦初开3个方面表现。
这个时期是人生最为务实的一个时期,从此个体成为一个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一方面,人们的一些心智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感官能力的下降,认知能力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另一方面,随成年期经验日益丰富和知识不断积累,一些认知能力不断得以提升。同时,自我概念在这一时期相对稳定,并从青年期的关注外部,向中年期心理发展倾向逐渐转为内部。性别角色,职业角色,公民角色,家庭中的丈夫与妻子、父亲与母亲等社会角色日渐丰富,是个体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人们的心理世界逐渐表现出由主动向被动、由朝向外部世界向朝向内部世界的转变。记忆力和认知能力均有所下降,主要表现在运用数字的智力活动,或需要空间感的活动;在依靠回忆资料而操作的功能方面,反应速度比年轻人慢。在感情与情绪方面表现出矛盾的特点。很多事情都愿意自己干,不愿意麻烦别人,但又不愿意孤独;想要安静,又害怕寂寞;需要陪伴,又害怕烦乱。在性格与态度方面表现出固执己见和喜好抱怨的特点,这实际上很多时候是老年人需要关注和爱护的心理。
人们的社会生活处处伴随着情绪的变化,有时悲痛欲绝,有时舒适愉快,有时孤独恐惧,有时焦虑不安,有时欣喜若狂。情绪会给躯体和心理带来不同的影响,积极乐观的情绪可以促进身心健康,而消极不良的情绪则有害于身心健康,甚至使人罹患疾病。
情绪就如同反映人们心理健康状况的一面镜子,经常被“折射”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焦虑(anxiety)、抑郁(depression)、恐惧(fear)、愤怒(angry)等,如果不及时处理,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产生很大的危害。
思维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心理过程,思维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在人的一生中,我们会面临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用理智作出决策,加以解决。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坏情绪”对人的思维和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会影响他的思维方式、思维范围甚至思维的准确度,常常出现极端或偏激的想法,因此也就影响人们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影响人的活动。
由于身心交互作用,心理健康问题对人的身心健康均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躯体健康。我国自古就有“喜伤心”“怒伤肝”“思伤牌”“忧伤肺”和“恐伤肾”之说;另一方面,个体长期受到心理健康问题的困扰而得不到有效解决,积劳成疾,严重的甚至会罹患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甚至更严重的精神障碍。
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使人们做事效率明显降低,表现为思路阻塞,行动迟缓,本来能做好的事情也会显得困难重重,无法做好。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消极情绪是失败的源泉,是生命的慢性杀手。
人际沟通大部分靠言语和肢体语言来完成。然而,心理健康问题迫使人们产生很多的“排斥力量”。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影响彼此之间的认识与了解,影响沟通质量,并且会互相传染,甚至会使人际关系遭到破坏。
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提高技能水平。
可以自己去除已知的压力性事件,也可以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与朋友、家人等共同面对。
以更建设性的态度看待问题,调整心态,改变认知。
包括事先做好心理准备以应对那些可以预知的应激因素,也应当包括寻求心理专业人员的帮助和支持。
包括文体活动、倾听音乐、散步、读书、练习书法、购物、洗浴、旅游、打扮自己等。
通过各种放松技术来缓解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健康。常用的放松技术有渐进性放松训练、气功和瑜伽等。
这是最根本的技能,用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对应激的耐受和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