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人们心理健康意识,作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重要手段。
促进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和他人的理解,促进人们心智成长、自强自立,使之具备能够自己面对和与他人合作共同处理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各类心理困惑和问题的能力。
每个人都不仅有获得心理健康的愿望,而且都具有恢复健康的能力。因此,在健康教育中通过更多地启发、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其主动投入心理自助。
要求用系统的观点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把人的心理活动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来加以考量。
人的心理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其中包括了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等主要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又各自包含了许多的心理要素,它们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还与社会环境、生理因素等有着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开放式动态系统。
心理健康教育者不应干预受众的价值观,不轻易地以自己的价值准则,对其可能或已经引起心理问题的行为进行武断、任意的价值判断,迫使受众接受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当受众价值观与自己或社会的价值观相冲突时,健康教育者应以一种非评判性的理解、接纳和尊重的态度来对待。
心理困扰的形成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应该从心身综合方面考虑,因为人的心理和生理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心理问题往往会伴有许多躯体化表现,而生理状况又经常是导致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每个人都是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综合体,引起心理困惑的原因应该是这三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在健康教育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通常比单一的方法更有效。
在不违反其他原则的前提下,视健康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各种心理学理论、方法,采用灵活的步骤,以便取得最佳的效果。一般从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心理问题和不同的阶段3个方面着手,灵活的采用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
由于心理现象的复杂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按照心理现象的本质规律来研究健康教育的策略,避免主观臆造。
是指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的原则。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在人的一生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心理活动的发展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阶段性,既不能违背这种方向,也不能跨越必要的阶段,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加速这种发展的进程;不同个体之间、同一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之间存在量和质的差异;心理活动的发展具有关键期和年龄特征;社会环境和遗传因素在心理活动的发展中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所以,在开展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既要看到心理活动稳定的一面,又要看到其发展变化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