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身体活动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缺乏身体活动的危害

缺乏身体活动已成为全球范围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占全球死亡的6%),仅次于高血压(占 13%)、吸烟(占9%)和糖尿病(占6%)。许多国家缺乏身体活动的情况在不断恶化,并对全球人群的总体健康状况以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慢性病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和超重)等具有重要影响。据估计,大约25%的乳腺癌和直肠癌患者、27%的糖尿病患者和30%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其发病可归因于缺乏身体活动。有证据表明,有规律的身体活动可以减少患冠心病、卒中、2型糖尿病、高血压、结肠癌、乳腺癌和抑郁症的风险。

二、规律身体活动的健康效益

WHO指出,规律的身体活动至少有以下6个方面的益处:①对心脏、身体和精神有显著的健康益处;②有助于预防和管理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糖尿病等慢性病;③可减少抑郁和焦虑的症状;④可加强思维、学习和判断能力;⑤可确保年轻人的健康成长和发育;⑥可改善整体健康状况。

三、身体活动相关技能

身体活动的相关技能包括身体活动前的准备、评估身体活动中的反应、身体活动后的恢复和身体活动伤害的预防。

身体活动前的准备包括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评估,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活动计划。健康状况的认定应当考虑当下的身体情况和既往曾有过的疾病对身体可能造成的影响。必要时为了准确了解身体状况可能需要到医院做相关检查。运动能力则应该考虑到曾经参加过的体育活动和经历过的身体训练,必要时可按照有关体质评价标准进行精确的评估。

身体活动中的反应指人体承受运动负荷时各系统和有关代谢过程出现的变化。评估身体活动中出现各种变化可判断产生的健康效益和存在的伤害风险。恢复是身体活动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指人体停止身体活动后产生的疲劳逐渐缓解,从经历疲劳到缓解的过程后,人体对于该强度的身体活动会产生适应性。合理的运动量是机体在运动后能及时恢复,并提高身体机能水平。

预防伤害是身体活动的必要技能,确定活动量应权衡利弊,要采取措施保证活动最大利益,在活动中要采取安全措施,活动后进行健康评估。遵循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宗旨,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监测运动中的身体不适症状,掌握必要的应急处置技能。

四、身体活动场地的选择

身体活动要选择适当的场地进行。场地的选择要根据天气情况、个人身体状况和身体活动项目进行合理的判断。

天气是进行场地选择的最根本要素。天气对人体的影响包括温度、湿度、风力、光照等。要保证环境温度的适宜,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可能会对身体产生伤害。环境湿度也对身体活动有很大影响,适宜的湿度可使身体处于良好的状态。风力会在运动中产生阻力或助力,忽略风力的影响可能会导致伤病的发生。光照的强度会对人体的视觉产生影响,光线过强会导致视力受损,光线不足会导致视野受限,这些都是引起损伤的潜在风险。

个人的身体状态也是选择场地的重要因素。在运动前应对身体状态进行评估,身体状态良好时,场地条件可以适当放宽,当身体状态不佳时要选择条件较好的场地进行活动,以免出现损伤。

不同的项目要选择不同的场地。专项体育活动场所在设计上会有所不同,会根据项目的特点进行特殊的建设,包括地面摩擦力、采光和温度等。

五、不同运动方式的搭配

运动方式的搭配要考虑多个因素,其中身体状况、天气情况、场地条件是最基本的因素。运动要遵循循序渐进由弱到强的原则,虽然身体机能可以通过锻炼不断加强,但身体机能变化的方式远比想象中复杂,运动方式的搭配要强弱交错进行,不能一直采取强度很大的运动方式,超过机体承受能力时会出现运动损伤;也不能一直采用低强度的运动,这样既浪费时间,也不能达到锻炼的效果。身体状态好时可适当延长强度大的运动方式,并在高强度运动过程中穿插低强度活动,当身体状态不佳时应尽量采取低强度的身体活动。

天气和场地条件也是选择不同运动方式的重要因素。在选择运动方式时要灵活,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使身体健康,不可强行进行与场地和天气不匹配的运动项目。

六、运动过程中的自我监测

运动中人体需要作出各种调整来适应运动带来的各种负荷,要在运动中及时对自己的身体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在运动前要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明确适合和不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呼吸频率、心跳次数是最基本的生命体征,在运动中要对这两个基本参数有准确的了解。过度通气和心率过快都会导致严重的身体机能紊乱乃至休克。出现呼吸急促、心跳过速或心跳过缓时,都应立即停止体育活动,即刻进行身体评估,如无疾病指征,至少要到生命体征平稳后再进行体育活动,如有疾病指征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除了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和评估外还要进行肌肉骨骼负载的评估和肢体关节活动度的评估。个体的肌肉力量和骨骼强度都不相同,有些剧烈活动需要有强劲的肌肉力量作为保障,如肌肉力量不足就会出现肌肉骨骼和韧带的负载过大从而导致断裂损伤。人体的各个关节活动度也不尽相同,个体差异很大,要对自身关节的活动范围和功能有准确的评估,防止因动作超过关节活动范围而导致关节损伤。

七、《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

《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面向幼儿、儿童、青少年、成年、老年和慢性病人,具体提出了23条身体活动指南和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2岁及以下儿童身体活动指南

每天与看护人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式玩耍;能独立行走的幼儿每天进行至少180分钟身体活动;受限时间每次不超过1小时;不建议看各种屏幕。

2.3~5岁儿童身体活动指南

每天进行至少180分钟身体活动,其中包括60分钟活力玩耍,鼓励多做户外活动;每次静态行为不超过1小时;每天视屏时间累计应少于1小时。

3.6~17岁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

每天进行至少60分钟中等强度到高强度的身体活动,且鼓励以户外活动为主;每周至少进行3天肌肉力量练习和强健骨骼练习;减少静态行为。每次静态行为持续不超过1小时;每天视屏时间累计少于2小时。

4.18~64岁成年人身体活动指南

每周进行150~300分钟中等强度或75~150分钟高强度有氧活动,或等量的中等强度和高强度有氧活动组合;每周至少进行2天肌肉力量练习;保持日常身体活动,并增加活动量。

5.65岁及以上老年人身体活动指南

成年人身体活动推荐同样适用于老年人;坚持平衡能力、灵活性和柔韧性练习;如身体不允许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身体活动,应尽可能地增加各种力所能及的身体活动。

6.慢性病患者身体活动指南

慢性病患者进行身体活动前应咨询医生,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如身体允许,可参照同龄人群的身体活动推荐;如身体不允许,仍鼓励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规律的身体活动。 l+jDXL6KwhSD7KgMd+oqPwk80z2We/WjPC6TZHA57l95c84dx1tG5zuRihWn4Z1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