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营养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营养状况评估

一般通过膳食评估、体格检查、营养缺乏病体征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评估。

1.膳食评估

膳食评估常采用食物频率法或膳食称重法、膳食记录法、询问法等了解个体或群体经常性的食物摄入种类和摄入量,当前的饮食模式或饮食习惯,根据100g食品含有的能量和营养素的量,推算出该个体或群体的膳食营养素摄入量,并依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和《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2013版)》对该个体或群体的营养素摄入量进行分析和评价。

2.体格检查

身体形态和人体测量资料可以较好地反映机体的营养现状,是评价个体营养状况的较好指标。体格检查常用的指标有身高(身长)、体重、皮褶厚度和身体各个围度等指标,可依据不同个体年龄、性别选择合适的指标。其中身高和体重最为重要,综合反映了蛋白质、脂肪及其他营养素的摄入、利用和储备情况,反映了机体、肌肉、内脏的发育和潜在能力。

3.营养缺乏病体征检查

可根据症状和体征来检查营养不足和缺乏病。部分营养素缺乏病有其特征性临床症状,可根据其特异症状,并结合膳食、生化检查等进行营养状况评估。

4.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可早期发现营养素缺乏的种类和缺乏程度,为营养评价提供客观依据。对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可反映机体营养状况和代谢情况,如头发中某些微量元素的水平,可以较好地反映机体的营养状况;检测血液、尿液和头发中的营养物质或其代谢产物对于疾病的诊断、营养状况的评价都有积极的意义。

二、膳食模式

膳食模式是指膳食中各类食物的数量及其在膳食中所占的比重。膳食模式的形成受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农业生产水平、食物流通情况、食品加工水平、消费水平、饮食习惯、文化传统、科学知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根据膳食中各类食物所能提供的能量及营养素满足人体需要的程度,来衡量该膳食模式是否合理。

根据食物的主要来源不同,膳食模式一般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

1.动物性食物为主型

常见于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膳食组成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年人均消费畜肉类、禽、蛋等量较大,而年人均谷类消费量仅为 50~70kg。其膳食营养组成特点为高能量、高蛋白质、高脂肪、低膳食纤维。长期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优点是富含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缺点是脂肪摄入过高,增加肥胖、血脂异常、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发生风险。

2.植物性食物为主型

常见于亚洲、部分非洲国家和地区。膳食组成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较少,年人均消费粮食多达140~200kg,而肉、蛋、奶及鱼虾年人均消费量总计仅为20~30kg。长期采用这种膳食模式,膳食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较低,蛋白质来源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但某些优质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摄入不足,易增加营养缺乏病患病风险。

3.动植物性食物结合型

其膳食中植物性和动物性食物构成比例适宜,优质蛋白质约占膳食蛋白质的50%以上。这种膳食模式既可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又可降低慢性病患病风险。

除上述3种类型之外,还有一些各具特点的膳食模式,例如地中海膳食模式、DASH膳食等。地中海膳食模式由蔬菜、水果、海产品、五谷杂粮、坚果和橄榄油以及少量的牛肉和乳制品等组成,是以高膳食纤维、高维生素、低饱和脂肪酸为特点的膳食结构;DASH膳食模式,也称终止高血压膳食,是一种通过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鱼、低脂食物的摄入,减少红肉及加工肉制品、甜食、油脂类食物(特别是富含饱和脂肪酸的动物性油脂)和胆固醇、钠的摄入,以达到高血压防治的膳食模式,其特点是高钾、高镁、高钙、高蛋白、高膳食纤维。

平衡/合理膳食模式具有食物多样化、以谷类食物为主、高膳食纤维、低盐低糖低脂肪的特点。地中海膳食模式、DASH膳食属于平衡/合理膳食模式。我国以浙江、上海、江苏等为代表的江南地区膳食,被认为是健康中国膳食模式的代表,也是东方健康膳食模式的代表。其特点是清淡少盐,食物多样、谷类为主,蔬菜水果充足,鱼虾等水产丰富,奶类豆类多等,并具有较高的身体活动量,属于平衡/合理膳食模式。平衡/合理膳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结直肠癌、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膳食指南是根据食物生产供应及居民实际生活实践,将现有的膳食营养与健康的证据研究转化为以食物为基础的平衡膳食的指导性文件,旨在帮助人们做出科学的食物选择和身体活动,合理搭配膳食,以维持和促进健康,预防和减少营养相关疾病的发生。《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是营养健康教育和公共政策的基础性文件,是国家实施和推动食物合理消费及改善居民营养健康行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是根据营养科学原则和人体营养需要,紧密结合我国居民膳食消费和营养状况的实际情况,提出的食物选择和身体活动的指导意见。指南由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和平衡膳食模式和膳食指南编写说明3个部分组成。一般人群膳食指南适用于2岁以上健康人群,在分析我国营养问题和挑战,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科学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8条膳食准则,在每个准则下设有提要、核心推荐、实践应用、科学依据、知识链接5个部分,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8条膳食准则分别为:食物多样,合理搭配;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规律进餐,足量饮水;会烹会选,会看标签;公筷分餐,杜绝浪费。

特定人群膳食指南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生理特点及其膳食营养素需要而制定的。特定人群膳食指南包括孕妇哺乳期女性膳食指南、婴幼儿喂养指南、儿童膳食指南、老年人群膳食指南和素食人群膳食指南,其中各特定人群的膳食指南是在一般人群膳食指南的基础上形成。2022版膳食指南增加了“高龄老年人”指导准则,突出了食物量化概念和营养的结合,更加强调了膳食模式、食物分量、分餐、不浪费等新饮食方式。

四、中国居民营养素养核心信息

营养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分析和理解基本营养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营养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营养与健康的能力。营养素养包括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及基本技能三大部分。

《中国居民营养素养核心信息》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组织全国营养、食品安全、健康教育、疾病源和临床等不同领域专家,综合考虑我国国情和饮食文化,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居民的营养认知和需求特点编制。包括针对一般人群、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孕期妇女、哺乳期妇女和老年人6类人群的营养素养核心信息。

五、膳食指导

需对不同性别、年龄、生理状况的人群有针对性地进行膳食指导。

1.目标确定和食谱编制

中国居民膳食参考摄入量(DRIs)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及劳动、生理状态提出的不同营养素的推荐摄入量,既是衡量所摄取营养素适宜与否的尺度,也是帮助个体和人群制定膳食计划的工具。主要参考《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和《中国食物成分表》编制食谱。

2.食谱营养评价和调整

参照食物成分表初步核算食谱提供的能量、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与推荐摄入量标准进行比较,相差在±10%以内,可认为符合食谱要求。可按照以粮换粮、以豆换豆、以肉换肉的同类互换原则进行增减或更换食物的种类或数量,使营养素摄入符合需要。能量和三大产热营养素以天进行计算,其他营养素以一周为单位进行计算评价,一周的平均摄入满足需要即可。同时,需要注意检查膳食结构,食物种类是否齐全,数量是否充足,能量比例、来源是否合理,动植物来源的蛋白质、脂肪是否适宜。

六、食物营养评价

不同的食物所含的营养素种类与数量差别很大,能满足人体营养需要的程度也不尽相同。食物营养主要内容有食物分类和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特点、食物强化、加工、烹调对食物营养素的影响、食物营养评价的方法和手段等。

在预包装食品外包装上都会有食品标签,是消费者了解食品营养信息、获取营养知识最简单、最直接的途径。通过营养标签可以了解食品的营养特性,根据自身需要选择食品,计算食用一定量食品后对一日营养素需要量的影响,有利于平衡膳食,合理营养。

食品标签信息通常包括食品配料、净含量、适用人群和食用方法、营养成分表及相关营养信息等。配料表是了解食品的主要原料、鉴别食品的最重要途径。营养成分表采用三列表信息标示,说明每 100g(或每 100mL)食品提供的能量以及蛋白质、脂肪、饱和脂肪、碳水化合物、糖、钠等营养成分的含量值,及其占营养素参考值的百分比。营养声称是对营养成分含量水平高或低、有或无的说明。如果食品中某营养素达到了一定限制性条件,预包装食品作出某营养素来源或含有、高或富含、低含量、无或不含的含量声称,如高钙、低脂、无糖等;或者与同类食品相比的优势特点,比如增加了膳食纤维,或减少了盐用量等,可以很好地帮助选择食品。 A6rA6nVwnJ/gNE37c3viKXTX7ZKc0tqzRefSYS4SAykPzlfC1KgUC3qqmqgBVTa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