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健康促进与慢性病的预防

一、慢性病病因及危险因素的特点

1.病因复杂

目前认为受一系列的社会和环境决定因素,以及行为危险因素、生物危险因素(如乙肝病毒感染增加肝癌的患病风险)及遗传因素的影响而发病(图3-1)。

图3-1 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及致病过程

2.多种因素共同致病,一因多果,一果多因

例如,吸烟可同时引起心血管疾病、癌症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典型的一因多果。膳食不平衡、身体活动不足、过量饮酒、肥胖、血压升高、高血糖和血脂异常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大肠癌、乳腺癌等某些癌症的共同危险因素,是典型的一果多因。2009年,WHO报告,酒精消费、高血压、高体质指数、高胆固醇、高血糖、烟草使用、水果蔬菜摄入量低和缺乏身体活动,导致了61%的心血管疾病死亡。

3.多种危险因素相互关联

对于缺血性心脏病,目前已知的危险因素至少有8种,其中2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身体活动不足、吸烟等是独立危险因素;脂肪摄入过多、身体活动不足、超重和饮酒又是胆固醇升高的危险因素,可引起胆固醇血症,继而导致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超重可引起2型糖尿病从而增加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危险等。可见,危险因素可通过不同途径相互关联,共同导致慢性病。

4.预防慢性病需采取综合措施

慢性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已远远超出卫生部门的工作领域,如气候变化应对、环境污染治理、交通执法、学校教育等,均不是卫生部门所能协调控制的。慢性病的发生和流行是全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减少或消除慢性病的危险因素,预防和控制慢性病,没有政府的支持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不可能取得最终效果,需建立跨部门合作机制,做到各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共同采取健康行动。

二、慢性病预防健康促进的任务

慢性病预防健康促进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诊断,发现影响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慢性病问题,找出导致慢性病发生、发展和流行的物质和社会决定因素,通过倡导、赋权和协调,帮助人们采取有效行动,减少或消除慢性病致病因素,采纳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持续开展社区诊断、慢性病监测和需求评估,为采取慢性病防控行动提供科学依据。

(2)倡导各级政府、社区和机构出台或改革有益于人们采取健康行动的政策,如禁止吸烟的法规、鼓励体育锻炼的制度等。

(3)帮助社区和机构创建健康支持性环境,如有益于健康的工作环境、居住生活环境、健身环境、自然环境等,并通过创建健康场所,使人们所处的环境成为促进人们健康的资源和条件。

(4)支持社区、机构和学校开展健康教育,帮助人们学习健康知识,树立健康理念,掌握健康技能,自觉自愿地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科学合理利用卫生服务资源。

(5)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在持续提升医疗质量的基础上,提供以预防为导向、以健康为中心的整体、全程健康服务,发挥医学促进全社会、全人群健康的责任。

三、慢性病预防的个体化健康促进

1.一般人群的健康促进策略

对于一般人群,一是要做好健康“赋权”,通过有计划、持续性地传播健康知识、培养健康理念、掌握健康技能,提升人们的健康素养,帮助人们养成并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把健康理念融入基础教育,通过大众传媒开展健康科普等。二是要通过倡导,出台和改革鼓励人们实践健康生活方式的支持性政策和环境,如我国于2021年发布“全民健身计划”(国发〔2021〕11号),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和供给,为人们参加身体活动提供政策和环境支持。我国每5年修改发布一次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导人们科学膳食。我国每年开展“无烟日”等卫生日活动,引导人们远离慢性病的危险因素。三是要促进多部门合作,建立跨部门联动的协调管理机制。我国出台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了各级政府、各部委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四是提供以预防为导向的健康服务,包括个体化的健康指导服务、危险因素和疾病筛查服务、母婴保健服务、免疫接种服务等。

需要注意的是,传统的健康促进措施通常把效果寄托于“命令和控制”机制,如强制(使用威胁来确保合规)和禁令(如禁止在餐厅吸烟或食品中的反式脂肪)以及基于市场的经济调控政策(如提高含酒精饮料和不健康产品的价格,对水果和蔬菜实施价格补贴等)。最普遍的政策调控性干预措施包括要求企业披露产品的详细信息、限制商业广告、通过降低产品的可获得性限制消费,以及经济倾斜政策等。之所以采取这些措施,是因为认为人们会做出理性的选择和决定,会为了获益而采取行动,或会被切实得到的经济刺激打动。关于食品标签政策,基于良好的愿望,政策制定者常会认为:①人们会认真阅读食品或药品的说明书;②人们会很好地理解说明书的内容;③说明书会引导人们的购买行为;④说明书会引导人们根据营养需要进行合理消费。但实际结果事与愿违,人们在做出行为决策时往往并不总是理性的。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个体的选择会受到情境(如产品放置的货架)、社会关系(如交往对象的饮食习惯)和信息的设计(如营养信息的表述方式)等因素的制约。特别是有证据表明,突出、生动和多彩的标识比统计学数据和抽象性信息对于改变食品购买行为更有效。

2.高危人群的健康促进策略

高危人群是指存在慢性病高发危险的人群,如有慢性病家族史、有吸烟、酗酒、长期静坐的生活方式、长期持续的精神紧张压力者、老年人等均属慢性病的高危人群。高危人群健康促进的重点是进行行为危险因素干预或矫正。干预措施包括:①鼓励出台有益于人们改变高危行为的政策法规,如制定并实施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条例;②倡导创建限制高危行为的环境,如无烟场所的建设等;③支持提供高危行为矫正服务,如开设无烟门诊等。

媒体倡导、同伴教育、社会动员等健康促进策略和健康信念模式、社会认知理论、目标设定理论、自我效能理论等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理论可有效用于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干预。见表3-1。

表3-1 控烟的健康促进方法

资料来源:Golechha M.Health Promotion Methods for Smoking Prevention and Cessation: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Effectiveness and the Way Forward.Int J Prev Med,2016,7(1):7.doi:10.4103/2008-7802.173797.PMID:26941908;PMCID:PMC4755211。

四、慢性病预防的社区健康促进策略

社区是指具有共同意愿、相同习俗和社会规范的社会群体或区域,有着相对独立的社会管理体系和生活服务设施。社区是人们从事生产、生活和工作的基本场所,按地理位置可分为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按照社区的功能,可分为工矿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学校、医院、娱乐场所等,这类社区承载着生产、建设、教育、生活、健康等方面的特定功能,所以也叫功能社区。社区通过行政管理体系、政策、规章制度、文化风俗、行为准则等,制约和干预人们的行为与生活;社区具有一定的凝聚作用,促进社区成员间的协作、支持和发展。

社区慢性病预防健康促进的重点是帮助社区成员发现、分析慢性病问题及其危险因素,促使其对慢性病问题的关注,激发其利用自身资源解决健康问题的积极性,推动其采取团结一致的健康行动。多年来,世界各国开展了多项社区健康促进行动或项目,使严重影响当地居民健康的慢性病问题得到解决,危险因素明显减少,慢性病的发病率、残疾率、死亡率持续下降,有力地保护和促进了社区居民的健康。见表3-2。

表3-2 慢性病防控社区健康促进项目

续表

来源:Philip PM,Kannan S,Parambil NA,et al.COMMUNITY BASED HEALTH PROMOTION INTERVENTIONS FOR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A NARRATIVE REVIEW OF GLOBAL EVIDENCE.Pak Armed Forces Med J,2015,65(Suppl):S106-S111.

五、慢性病预防的场所健康促进策略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场所中,场所的物质和社会因素可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构成直接影响,通过开展场所健康促进,消除场所中的健康危害因素,将为人们的健康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场所健康促进预防慢性病的优势包括以下几点。

(1)通过在各类场所中开展生活方式健康促进干预的效果优于单独开展的全人群健康促进干预。在同一个场所工作、学习或生活者,往往具有共同的价值和文化,面临相同的健康问题和危险因素,容易达成共识。开展场所健康促进,各成员的职责和分工更明确,更容易达成一致的目标,资源更容易集中,针对性更强,效率更高。

(2)同一场所的成员具有相似的工作和生活模式,且在一定时间内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便于对其进行持续、系统的强化干预。

(3)从地域或功能上看,一个特定的场所往往有着自己的边界和范围,健康促进项目便于管理,易于进行效果评价。

(4)同一个场所的成员之间往往会受到更大的同伴压力的影响,更容易建立新的社会规范,健康理念的倡导更有效。

(5)场所中现存的基础设施、物质环境和健康政策资源可被有效用于健康促进,对成员产生积极的影响。

常见的健康促进场所包括健康城市、健康促进学校、健康促进医院等。

健康城市的重点是城市管理者承诺为了居民的健康采取行动,持续地解决城市存在的健康问题,把健康融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发展的各个环节,包括解决城市化带来的环境、交通、居住、就业、保障问题,消除、减少或控制慢性病的危险因素。

健康促进学校的核心任务是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开设健康课程,帮助青少年学生从小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并持续终身,从源头上预防慢性病的发生。

健康促进医院强调承诺持续提升医护质量,不仅重视慢性病的治疗,也发挥促进全民健康的责任,为患者、家属和社区居民提供整体、全程健康服务。 VoYgWP3z+2yMS3uLnbjAhIA2w+CDAydOKYGk2lJ5nOdJx7loO8+hPGwJfx0EiUi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