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选择与尊严
——让患者参与医疗决策

两年前,86岁的张大爷确诊得了肺癌,家人没有把真相告诉他,只是带着他到处就医。张大爷觉得越治越差,认为家里人没有尽力。两周前,张大爷发起高烧、神志不清,家人急忙把他送进了急诊室。医生一看,血压和呼吸都不好,着急地问家人要不要进行“有创抢救”。家里人吓坏了,急忙点头签字:“什么抢救都要!”在家人替他作了抢救决定后,张大爷身上插上了好几根管子,但最终还是离世了,也没有留下什么遗言,家人非常懊悔。在不知情、无准备的情况下走完一生,这种人生终结方式,真的是张大爷本人想要的吗?

小课堂

1.为何要重视让老年患者参与医疗决策

对于患有严重疾病、高龄、衰弱老年人,完美的诊疗方式并不存在,现有的医疗手段还可能带来许多不良反应。正如张大爷已经处于生命末期,身体极度衰弱,有创抢救,并不能改变原来疾病的结局,甚至可能带来更多的伤害。

如何避免后悔?就需要在制订每一项重大决策时尽量让患者表达观念,讨论什么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是不想要的,并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做预期。关于生与死,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甚至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在意延长寿命,愿意承受诊疗带来的痛苦,“拼一把,赌一把”;有些人更珍惜和家人过好每一天,不希望接受有痛苦的治疗。

对于高龄、患有严重疾病、衰弱的老年患者,考虑到按照疾病诊疗指南、评估患者处在功能下降曲线上的哪个点和患者本人的意愿三个方面,在尽量一致的前提下制订的方案才是好的医护照料方案,其中,患者意愿是优先考虑的。

2.如何表达自已对医疗的意愿

罹患严重疾患、生存期有限的老年人,在意识清楚时预先表达自己对医疗和照护的意愿,可以在将来病危、自已不能表达时,帮助家属作出符合自己心愿的方案。对于张大爷来说,尚有许多问题没有和家人商量,如末期疾患老年人的抢救成功率很低,是否还需要进行气管插管、胸外按压等抢救措施呢?谁有资格在张大爷意识不清楚时替他作出医疗决定呢?张大爷的家人和医护人员是否了解他的痛苦呢?他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帮助呢?希望完成什么心愿?如果平时讨论过这些问题,张大爷就更能够把握生命主动权,也让家属替他作出的医疗决定有据可依,减轻了他们在困境抉择时的压力。

2022年6月,深圳修订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提出医疗机构在患者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实施医疗措施,应当尊重患者的意愿。这进一步保障了患者参与医疗决策的权益。

医患共同决策

知识扩展

如何开展对于医疗意愿的讨论

首先,我们要在医生的帮助下,了解自己的疾病情况和可能的结局。下面是三类典型案例。

晚期恶性肿瘤:已引起严重身体功能衰退,如食欲很差、消瘦、以卧床为主,迄今又没有明确有效的系统治疗方案,此时疾病进程往往不可逆转。

慢性疾病末期导致重要器官功能衰竭:如心力衰竭、末期肺病、末期肾衰竭等,患者会反复经历多次急性加重,每次加重后也许可以部分逆转,但总体功能情况在下降,也许某一次急性发作就是终点。

痴呆晚期、严重衰弱患者:患者持续处在功能很差、需要高强度照护的状态,可能会维持很久,但是总体情况无法逆转,随时可能因为一次肺部感染而离世。

其次,“有创抢救”是重大的医疗决策之一,所以需要明白它指的是什么。一般来说,其中包括有创呼吸机、胸外按压、电除颤。

有创呼吸机:用于呼吸功能衰竭的患者。需要用一根管子连接气管,这根导管约小拇指粗细,经口腔从喉部插入;之后用机器给肺充气和排气,替代呼吸功能。患者插管后便无法讲话,并且非常不适,有时需要持续镇静。

胸外按压:用于心脏停止工作的患者。通过用力按压胸廓(下压5厘米),迫使心脏收缩舒张,供应血液。因此,可能会出现肋骨骨折。

电除颤:用于某些心律失常患者,用高压电电击刺激心脏。

对于生命末期的患者来说,抢救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原发疾病,即便是某次抢救成功了,后续很可能反复出现之前的情况。是否需要“有创抢救”,一来是参考医生对病情的判断,二来是看患者个人的意愿,并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

最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思考:我所期望的是什么状态的生活,什么状态是我不能接受的?并把思考所得的结论和家人、医务人员分享,使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自己的意愿。

误区解读

患者对医疗照护计划的想法不能改变

患者对于医疗照护的意愿是可以随时更改的。为了让家属或其他医疗代理人遵从患者的意愿,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坦诚,时常讨论。

(金 爽 刘晓红) K20szVLQzfRMIStaL6o+8T8eUDGARP6NcdZM1JGS35WISDP4HNg0LLZP06g5QUE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